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 痿論(三十四)

黃帝問曰:五臟使人痿何也?岐伯對曰: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脈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腎主身之骨髓,故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說:為什麼五臟會讓人痿弱呢?岐伯回答說:肺負責身體的皮膚和毛髮;心負責身體的血脈;肝負責身體的筋膜;脾負責身體的肌肉;腎負責身體的骨髓。因此,如果肺熱導致葉脈幹枯,皮膚和毛髮就會虛弱而緊薄,穿著衣服就會產生痿痺的症狀。

肺主氣而化津,皮毛、血脈、筋膜、肌肉、骨髓分主於五臟,而皆肺氣肺津之所充灌也。故肺熱葉焦,不能滋潤皮毛,則皮毛虛弱急薄,由皮毛而內,推之筋脈骨肉,皆失榮養,著於何處,則生痿躄之疾也。

白話文:

肺主管氣並化生津液。皮毛、血脈、筋膜、肌肉和骨髓分屬五臟統攝,但都充斥著肺氣和肺津。因此,肺熱灼傷肺葉,無法滋潤皮毛,就會導致皮毛虛弱、乾枯。從皮毛向內,影響到筋脈、肌肉和骨髓,這些組織都會失去營養。病變發生在何處,就會產生痿躄(肌肉萎縮、行動不便)的疾病。

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,樞折,脛縱而不任地也。

心氣熱則君火上炎,下脈厥逆而上,上則下脈陽虛,虛則生脈痿之疾。脈痿則樞紐斷折,足脛縱緩,而不能任地也。

白話文:

當心氣過熱時,心火會向上竄升,下肢脈絡的氣血會逆行而上,導致上肢脈絡陽氣虛弱。虛弱的脈絡就會產生痿疾。痿疾發作時,身體關節樞紐機能受損,腿部肌肉鬆弛無力,無法支撐身體行走。

肝氣熱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

肝膽表裡,肝氣熱則相火上炎,膽泄口苦,筋膜枯乾,干則筋膜急攣,發為筋痿也。

脾氣熱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

脾胃表裡,脾氣熱則金土枯燥,胃干而渴(胃從陽明燥金化氣)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也。

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

腎脈貫脊,腰者,腎之府也,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

帝曰:何以得之?岐伯曰:肺者,臟之長也、心之蓋也,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則發肺鳴,鳴則肺熱葉焦,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什麼原因會導致痿痺?岐伯回答:肺是臟腑之首,是心的保護罩,如果有所失去或求之不得,就會引起肺鳴。肺鳴時,肺部會發熱,肺葉會焦枯,因此說五臟因肺部發熱和肺葉焦枯而導致痿痺,就是這個道理。

五臟皆受氣於肺,肺者,五臟之長,心之華蓋也。有所失亡而不存,或有所營求而不得,則心急火炎,氣喘而肺鳴,鳴則肺熱葉焦,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,此之謂也。緣肺金枯燥,不能化氣生津,灌溉五臟,是以成痿耳。

白話文:

肺臟會供養氣給其他五臟。肺是五臟之首,像是保護心臟的傘蓋。如果身體失去某種東西無法生存,或無法得到某種想要的東西,就會導致心火過旺,導致氣喘和肺部鳴響。肺部鳴響會導致肺部發熱和肺葉灼傷,所以說五臟因為肺熱肺葉灼傷,就會出現癱瘓、無法行走的症狀。這是因為肺屬金,性質乾燥,無法將氣轉化為津液,滋養五臟,所以才會導致癱瘓。

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故《本病》曰:大經空虛,發為肌痹,傳為脈痿。

白話文:

過度悲傷會導致胞絡不通暢,胞絡不通暢則陽氣內動,發作時心窩疼痛,小便多次帶血。所以《本病》中說:經脈空虛,發作成肌肉麻痺,傳變為脈絡萎縮。

心為丁火,膀胱為壬水,本相合也,合則膀胱之胞爰有絡脈,通於心中,是謂胞絡。心主喜,悲哀太甚,傷其心神,丁壬不交,則胞絡絕矣。心主脈,脈舍血,血藏於肝,火之熱者,木之溫氣所化,故心火生於肝木。而肝木實生於壬水,水生而化木,是陰升而化陽也。陰升而化陽,故血隨木升,行於脈中,而不下泄。

白話文:

心屬火,膀胱屬水,本質相合。相合後,膀胱的胞絡就會有脈絡連接到心,這便是所謂的胞絡。心主掌喜悅,如果悲傷過度,會損傷心神,導致火水不能相交,胞絡就會斷絕。心主掌脈絡,脈絡輸送血液,血液儲藏在肝臟。火的熱氣,是木的溫暖氣息所轉化而成的,所以心火產生於肝木。而肝木實際上是由水所滋生的,水滋生化為木,這是陰氣上升轉化為陽氣。陰氣上升轉化為陽氣,所以血液跟著木氣上升,在脈絡中運行,而不向下流失。

胞絡既絕,丁壬不交,則木鬱而陽陷,故陽氣內動。郁動不已,陷沖前竅,在女子則為血崩,在男子則為溺血,是以病發則心下崩決,數溲血也。蓋脈者,血之堤防,木陷血積,泄於溺孔,是即河水沖決,堤防崩潰之義也。而崩潰之原,則在心下,以心主脈也,故謂之心下崩。

白話文:

經脈不通,腎水(丁)跟肝木(壬)無法相通,於是肝木鬱滯,造成陽氣內陷,所以陽氣會在體內亂竄。鬱滯的陽氣無法停止亂竄,會沖破前陰部位(女子為子宮,男子為膀胱),導致女子血崩,男子溺血。因此,這種疾病發生時,會導致心下部位疼痛,反覆小便出血。脈絡就像血流的堤防,肝木鬱滯血脈淤積,會從溺孔(尿道)流出,這就像河水沖破堤防崩潰一樣。而崩潰的根源在於心下,因為心主導經脈,所以稱為心下崩。

《本病》(古書),營血陷亡,故大經空虛,血亡則肌肉失養,麻痹不仁,經絡堙阻,傳為脈痿也。

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故《下經》曰:筋痿者,生於肝使內也。

白話文:

體內逐漸積聚濕氣,從事與水有關的工作,如果體內濕氣沒有及時排出,居住環境潮濕,肌肉就會被濕氣浸潤,導致疼痛麻木,最後發展成肌肉萎縮。所以《下經》說:肉痿這種病,是由於身處潮濕的環境導致的。

思想無窮,而所願不得,意思淫泆於外,則相火升泄,陽根不密,加以入房太甚,泄其腎氣,水寒木萎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白淫者,白物淫衍,流溢而下,即男女帶濁之疾也。《下經》(古書),肝使內者,色過而肝傷也。

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,若有所留,居處相濕,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。故《下經》曰: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。

漸,習染也,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,若水有所留,居處濕潤,人感其氣,傳染於身,則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。肉痿者,得之濕地之外淫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長時間勞累而外出旅行,遇到炎熱天氣導致口渴,口渴就會導致陽氣內侵,內侵就會導致熱氣積聚於腎臟,腎臟是藏水之臟。如今水氣被火氣剋制,就會導致骨頭乾枯、骨髓虛空,所以雙腿承載不了身體,導致骨頭痿軟。因此《下經》中說:骨頭痿軟,是因為炎熱所導致的。

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,渴則陽氣內伐,內伐則熱舍於腎,腎者水臟也,今水不勝火,則骨枯而髓虛,故足不任身,發為骨痿。故《下經》曰:骨痿者,生於大熱也。

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燥渴,渴則陽氣燔蒸而內伐,內伐則熱氣舍於腎部,腎者水臟也,其主骨髓,今水不勝火,則骨枯而髓虛,故足軟不能任身,發為骨痿。骨痿者,生於大熱之內爍也。

白話文:

在長途跋涉中勞累過度,遇到炎熱天氣而口渴,口渴就導致陽氣上蒸而內侵,內侵則熱氣積聚在腎部。腎是儲藏水的臟器,負責滋養骨髓。如今水不足以剋制火,骨頭就會乾枯,骨髓就會虛弱,所以腿腳無力,無法承載身體,發作成骨痿。骨痿是由於體內大熱灼燒而產生的疾病。

帝曰:何以別之?岐伯曰: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。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。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。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。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。

白話文:

皇上問:「如何區分不同的熱症?」

岐伯回答:「肺熱症狀:面色蒼白,毛髮枯槁。

心熱症狀:面色發紅,血管明顯。

肝熱症狀:面色青紫,指甲乾燥。

脾熱症狀:面色發黃,肌肉抽動。

腎熱症狀:面色發黑,牙齒乾枯。」

肺主皮毛,其色白,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。心主脈,其色赤,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,絡脈,經脈之浮者也。肝主筋,其色蒼,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,爪者,筋之餘也。脾主肉,其色黃,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,蠕動,蟲動貌也。腎主骨,其色黑,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,齒者,骨之餘也。

白話文:

肺掌管皮膚和毛髮,其顏色為白色。肺有熱時,皮膚呈白色,毛髮脫落。心掌管脈絡,其顏色為紅色。心有熱時,皮膚呈紅色,血管暴脹。血管是指浮於表面的經絡。肝掌管筋腱,其顏色為青色。肝有熱時,皮膚呈青色,指甲乾枯。指甲是筋腱的餘部。脾掌管肌肉,其顏色為黃色。脾有熱時,皮膚呈黃色,肌肉蠕動。蠕動是指像蟲子蠕動的樣子。腎掌管骨骼,其顏色為黑色。腎有熱時,皮膚呈黑色,牙齒枯槁。牙齒是骨骼的餘部。

帝曰:如夫子言可矣,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,何也?岐伯曰:陽明者,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。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,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依照您的說法是正確的,但談到治療痿症,為什麼只強調陽明經呢?岐伯回答: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,負責滋潤宗筋。宗筋負責束縛骨骼,促進關節活動。衝脈是經脈之海,負責灌溉溪谷,和陽明經在宗筋處交會。陰陽合於宗筋的交會點,會合於氣街,而陽明經主導其中,它們都屬於帶脈,並絡於督脈。陽明經虛弱,則宗筋鬆弛,帶脈不能牽引,所以才會導致足痿不用。

陽明者,臟腑之海,主滋潤宗筋,宗筋,諸筋之總也。諸筋者,皆屬於節,「五臟生成論」語。骨節聯屬,則機關便捷,故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衝脈者,經脈之海,主滲灌溪谷(「氣穴論」: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),與陽明合於宗筋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是臟腑的海洋,負責滋養宗筋。宗筋是全身筋脈的總稱,所有的筋脈都連接在關節上(出自「五臟生成論」)。骨節之間的連接緊密,所以機關得以靈活運轉。因此,宗筋負責束緊骨頭,促進機關的活動。

衝脈是經脈的海洋,負責灌溉人體的溝壑(「氣穴論」:肉體的大會合處稱為「谷」,小的會合處稱為「溪」)。衝脈與陽明經交會於宗筋。

陰陽之脈,總宗筋之會(足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、沖、任、督、蹺九脈,皆會於前陰),會於陽明之氣街(陽明動脈,在骽腹之交)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(帶脈環腰如帶,總束諸脈者),而絡於督脈(督脈在背,諸脈之綱),陽明虛則宗筋縱緩,帶脈不能收引,諸筋鬆懈,故足痿不用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脈絡匯聚於宗筋之會(包括足陽明、足少陽、足太陰、足少陰、足厥陰、沖脈、任脈、督脈、蹺脈九條經脈,這些經脈都匯聚於前陰),再匯聚於足陽明動脈(足陽明動脈位於腹股溝),其中足陽明動脈為領導,這些經脈都屬於帶脈(帶脈環繞腰部,總管諸脈),並與督脈(督脈位於背部,是諸脈之綱目)相絡。如果足陽明動脈虛弱,那麼宗筋就會鬆弛,帶脈就不能收緊,諸筋也會鬆弛,因此足部會痿弱無力。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各補其滎而通其俞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,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氣,則病已矣。帝曰:善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該如何治療呢?」岐伯回答道:「分別補充各個滎穴的氣血,疏通各個俞穴,平衡虛實,調和逆順。筋脈骨肉在適當的時候都能得到氣血的滋養,那麼疾病就會痊癒了。」黃帝說:「好極了。」

五臟之脈五俞,曰井滎俞經合,六腑之脈六俞,曰井滎俞原經合。諸經之所溜為滎,所注為俞。治痿雖獨取陽明,而脈肉筋骨,各有所主,如脈痿則兼治手少陰,肉痿則兼治足太陰,筋痿則兼治足厥陰,骨痿則兼治足少陰,各補其滎穴,以滋經陰,通其俞穴,以泄經熱,調其虛實,使陽不偏實,陰不偏虛,和其逆順,使陽氣順降,陰氣逆升,筋脈骨肉各以其自王之時受氣,則病已矣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五臟器官,和五條經脈相連通,它們分別對應:井穴、滎穴、俞穴、經穴、合穴。人體的六腑器官,和六條經脈相連通,它們分別對應:井穴、滎穴、俞穴、原穴、經穴、合穴。各種經脈的氣血流淌到哪裡,稱為滎穴;聚集到哪裡,稱為俞穴。

治療痿證(肌肉萎縮),雖然主要針對陽明經,但脈、肉、筋、骨各自有其相應的經脈。比如脈絡萎縮,就要兼治手少陰經;肌肉萎縮,就要兼治足太陰經;筋腱萎縮,就要兼治足厥陰經;骨骼萎縮,就要兼治足少陰經。分別用針灸補其滎穴,滋養經脈的陰氣;通其俞穴,宣洩經脈的熱氣;調和其虛實,使陽氣不偏盛,陰氣不偏衰;和順其逆順運行,讓陽氣順利下降,陰氣順利上升。筋脈骨肉在它們各自應受氣的時間,都能得到充足的氣血,那麼痿證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