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臟氣法時論(九)

氣為陽,味為陰,人身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而一味過偏,則一宮受傷,陰之五宮,亦傷在五味。是故味過於酸,肝氣斂縮,津液郁生,生氣不遂,怒而賊土,脾氣乃絕。味過於苦,燥其脾精,脾土失滋,中脘不運,胃氣乃厚(厚,鬱滿也)。味過於甘,中焦壅滯,心氣莫降,因生喘滿,腎氣莫升,因而不衡(衡,平也,腎氣下陷,故不平)。色黑者,水鬱之所發也。

味過於辛,肝氣發散,津液消耗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(肝主筋,心主脈,肝者腎之子,心之母,腎藏精,心藏神,精神之交,路由筋脈,筋脈沮弛,則精神交濟之路格矣,故精神乃央,央者,盡也)。味過於咸,腎水伐瀉,大骨氣勞(大骨無力),肌肉短縮(即卷肉縮筋意)。

陽根既敗,心氣遂抑(鹹寒泄水中陽氣,君火絕根,故心氣抑鬱)。調和五味,使之不偏,則筋骨血氣皆得其養,不至偏傷矣。(此段舊誤在「生氣通天論」)

白話文:

[臟氣法時論(九)]

人體的氣屬陽,飲食的味道屬陰。身體陰精的生成,根源於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,但若某一味道過度偏重,則會損傷對應的臟腑,連帶影響五臟儲藏陰精的功能。

過度攝取酸味:導致肝氣收斂過度,津液停滯,生發之氣受阻,肝氣鬱而侵犯脾土,使脾氣衰弱。
過度攝取苦味:使脾精乾燥,脾土失去濡養,中焦運化失常,胃氣鬱塞滿脹。
過度攝取甘味:中焦氣機壅滯,心氣無法下降而引發喘息脹滿,腎氣無法上升而失衡(腎氣下陷,失去平穩)。膚色黯黑是水氣鬱滯的外在表現。

過度攝取辛味:肝氣過度發散,耗損津液,筋脈鬆弛無力(肝主筋,心主血脈,肝腎精氣與心神相通的路徑受阻),導致精神衰竭。
過度攝取鹹味:損傷腎水,大骨氣虛無力,肌肉萎縮緊縮(即「卷肉縮筋」之意),更因鹹寒洩耗腎中陽氣,使心氣失去根基而抑鬱。

若能調和五味、避免偏嗜,則筋骨、血氣皆能獲得滋養,不致因偏頗而受損。(此段原誤載於《生氣通天論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