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[附]校余偶識 (6)
[附]校余偶識 (6)
1. 本病論
法當三日死。
三日,宋本作三歲。王注云:三歲者,肺至腎一歲,腎至肝一歲,肝至心一歲,火又乘肺,故云三歲死也。按,上文腎傳之心,弗治,滿十日,法當死,今腎傳之心,心即反傳而行之肺,一臟再傷,其死極速,固當作三日也。
白話文:
根據中醫理論,這種情況通常會在三天內致命。
2. 第七卷(刺法)
3. 寶命全形論
木敷者,其葉發。
按,《太素》作木陳者,其葉落。楊上善云:葉落者,知陳木之已盡,以比衰壞之徵,於義較協。
一曰治神,二曰知養身,三曰知毒藥為真,四曰制砭石小大,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。
楊上善云:存身之道,知此五者,以為攝養,可得長生也。魂、神、意、魄、志,以神為主,故皆名神,欲為針者,先須治神。故人無悲哀動中,則魂不傷,肝得無病,秋無難也。無怵惕思慮,則神不傷,心得無病,冬無難也。無憂愁不解,則意不傷,脾得無病,春無難也。
無喜樂不極,則魄不傷,肺得無病,夏無難也。無盛怒者,則志不傷,腎得無病,季夏無難也。是以五過不起於心,則神清性明,五神各安其臟,則壽延遐算也。養身,《太素》作養形。楊上善云:飲食男女,節之以限,風寒暑濕,攝之以時,有異單豹外凋之害,即內養形也。
實慈恕以愛人,和塵勞而不跡,有殊張毅高門之傷,即外養形也。內外之養兼備,則不求生而久生,無期壽而長壽,此則針布養形之極也。治神養身,不專主用針而言,其說甚精。
白話文:
寶命全形論
樹木若已衰敗,其葉便會凋落。
養生之道需掌握五項要點:
- 調養精神:以神為主導,調和情緒以避免五臟受損。
- 無過度悲傷則魂不傷,肝臟康健,秋季無病。
- 無恐懼憂思則神不傷,心臟康健,冬季無病。
- 無憂愁鬱結則意不傷,脾臟康健,春季無病。
- 無狂喜放縱則魄不傷,肺臟康健,夏季無病。
- 無暴怒衝動則志不傷,腎臟康健,季夏無病。
若能避免此五種情志過度,則心神清明,五臟安定,自然長壽。
- 養護形體:
- 內養:節制飲食與慾望,避免風寒暑濕侵襲,如同避開外在災害。
- 外養:心懷慈愛,調和人際,避免勞累過度,如同避開內在耗損。
內外兼修,不刻意求長生,反能延年益壽。
- 明辨藥性:瞭解藥物的真實效用與毒性。
- 善用砭石:根據病情選擇適當大小的治療工具。
- 通曉診斷:熟悉臟腑血氣的辨證方法。
此五者不僅為針灸之基礎,更是養生之核心,道理精深完備。
4. 長刺節論
氣虛宜𤙲引之。
王注:𤙲讀為導,導引則氣行條暢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𤙲作掣。
白話文:
氣虛的人適合用導引的方法來治療。
王冰的註解:𤙲字讀作「導」,導引可以讓氣血運行通暢。新校正的說明:根據《甲乙經》,𤙲字寫作「掣」。
5. 第八卷(刺法)
6. 調經論
皮膚不收。
按,全元起云:不收,不仁也。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云:皮膚收,無不字。
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。
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無玄府二字。
凝則脈不通。
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作腠理不通。
白話文:
皮膚不仁。
肌肉紋理閉塞,毛孔不通。
氣血凝滯導致經脈不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