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骨空論(三十一)
黃帝問曰: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,以針治之奈何?岐伯對曰:風從外入,令人振寒,汗出頭痛,身重惡寒,治在風府。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風是百病的根源,用針灸治療,應該如何進行?」岐伯回答說:「風從外部侵入人體,會讓人發抖、出冷汗、頭痛、身體沉重、怕冷。治療時應該針對風府穴。調整陰陽平衡,不足的要補充,過剩的要去除。」
風性疏泄,皮毛不斂,是以汗出。汗出則表疏而惡寒也。
大風,頸項痛,刺風府,風府在上椎。
風府,督脈穴,在項後大椎上,入髮際一寸。上椎者,大椎上,項骨三節也。
大風汗出,灸譩譆,譩譆在背下挾脊傍三寸所,厭之令病者呼譩譆,譩譆應手。厭與壓同。
譩譆,足太陽經穴,挾脊傍橫廣三寸所,神堂之下。以手厭之,今病者自呼譩譆,則譩譆之穴應手而動也。
從風憎風,刺眉頭。失枕,在肩上橫骨間,折使揄臂齊肘正,灸脊中。
白話文:
風的特性是疏散、發散,導致皮膚和毛髮無法閉合,因此會出汗。出汗後,身體表面疏鬆,容易受寒。
如果遇到大風,頸部會疼痛,可以針刺風府穴。風府穴位於督脈,在後頸大椎骨上,靠近髮際一寸的地方。大椎骨指的是項骨的第三節。
如果因大風而大量出汗,可以灸灼譩譆穴。譩譆穴位於背部下側,靠近脊柱兩旁三寸處,用手按壓這個部位,病人會感到疼痛並喊出「譩譆」,說明穴位有反應。
譩譆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,位於脊柱兩旁橫寬三寸處,神堂穴下方。用手按壓這個穴位,如果病人感到疼痛並喊出「譩譆」,就說明穴位有反應。
如果因為吹風而感到怕風,可以針刺眉頭。如果落枕,可以在肩部橫骨之間,將手臂折彎,使肘部與肩部齊平,針灸脊柱。
從風憎風,病從風起,是以憎風。眉頭,足太陽攢竹穴也。肩上橫骨,足陽明缺盆穴也,橫骨與頸骨相連,故刺缺盆。項骨與脊骨相連,又折使舒臂(折,折衷也。揄,舒也),齊其肘所正,灸脊中,其處當十六椎下,督脈之陽關也。
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,刺譩譆。腰痛,不可以轉搖,急引陰卵,刺八髎與痛上,八髎在腰骨分間。䏚,音秒。
白話文:
如果人怕風,疾病是因為風而來的,所以才會怕風。眉頭是指足太陽經上的攢竹穴。肩上的橫骨是足陽明經的缺盆穴,橫骨與頸骨相連,所以要針刺缺盆穴。項骨與脊骨相連,再折疊手貼在身體旁(折,折衷調和。揄,舒展),將肘部調整平整,在脊骨中間灸,那個位置正好在第十六個椎骨下面,也就是督脈上的陽關穴。
軟肋骨下曰䏚中(䏚,末也,脅骨盡處也),肝脈循脅䏚,絡季脅,引少腹而痛脹,風木鬱陷也。八髎,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,足太陽左右八穴,在腰下尻上,骨肉分際之間。肝木生於腎水,脈循陰器而入少腹,上行兩脅,腰痛不可以轉搖,急引陰卵者,木陷於水(腎主水,位在腰),筋急而囊縮也。刺八髎與痛上,泄寒水以達風木也。
鼠瘻寒熱,還刺寒府,寒府在附膝外解營。取膝上外者使之拜,取足心者使之跪。
白話文:
身體兩側靠近脅骨末端的部位叫做「䏚中」,肝經循著脅䏚的部位運行,連接季脅,引發少腹疼痛和腫脹感,是由於風木內鬱所導致的。
八髎穴包括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,是足太陽經的八個穴位,位於腰部下方、臀部上方,在骨骼和肌肉分界的地方。
肝屬木,生於腎水,肝經循著生殖器官進入少腹,向上沿著兩脅延伸,導致腰痛無法轉動,急迫想要排尿,說明肝木陷於腎水,筋脈緊張,導致睪丸收縮。
治療方法是針灸八髎穴和痛楚最嚴重的地方,疏泄寒水,疏通風木。
寒府,寒氣聚會之所。膝解(見下文),骨節斷解之處也。營,窟也,其地當足少陽之陽關。足少陽之脈,自頭走足,下頸,入缺盆,由胸脅而行膝外,膝膕者,機關之室,寒濕流注之壑,寒阻經絡,少陽上逆,頭脈臃腫,結為瘰癧,瘰癧潰爛,經脈穿漏,是謂鼠瘻。少陽甲木,化氣相火,外為風寒閉束,內絕下行之道,經脈郁遏,故生寒熱(陰閉則寒,陽發則熱)。刺膝外寒府,內泄寒邪,外散風淫,少陽下達,則鼠瘻平矣。
凡取膝上以外諸穴,則使之拜,拜即穴開也,取足心以內諸穴,則使之跪,跪即穴露也。
白話文:
寒府:寒冷之氣聚集的地方。
膝解:骨節斷裂的地方。
營:穴位,指的是足少陽經上的「陽關」穴。
足少陽經:從頭部走到足部,經過頸部、肩胛骨內側凹陷處,再經過胸腔和脅部,最後從膝蓋的外側經過。
膝膕:膝蓋後方,是經絡氣血匯集的地方,也是寒濕之氣停滯的部位。
寒邪阻滯經絡,導致少陽經氣上逆,頭部脈絡腫脹,形成瘰癧。瘰癧潰爛後,經脈穿破,形成鼠瘻。
少陽經屬甲木,化生為相火,如果受到風寒閉阻,內部的下行通路就會受阻,經脈氣血鬱結,因此產生寒熱交替的症狀(陰氣閉阻則寒冷,陽氣發作則發熱)。
刺入膝外寒府穴,可以排出體內的寒邪,疏散外來的風寒,使少陽經氣順暢通行,鼠瘻自然就會痊癒。
蹇膝伸不屈,治其楗。坐而膝痛,治其機。坐而膝痛,如物隱者,治其關。立而膝解,治其骸關。膝痛,痛及拇指,治其膕。膝痛不可屈伸,治其背內。連䯒若折,治陽明中俞髎,若別,治巨陽少陰滎。淫濼脛痠,不能久立,治少陽之維,在外踝上五寸。濼,音鹿。
白話文:
- **膝蓋彎曲無法伸直:**治療其大小腿骨關節。
- **坐著時膝蓋疼痛:**治療其膝蓋內旁。
- **坐著時膝蓋疼痛,感覺好像有東西卡著:**治療其膝蓋外旁。
- **站立時膝蓋症狀減緩:**治療其膝蓋外側和骨盆關節處。
- **膝蓋疼痛,痛到拇指:**治療其膝蓋後方。
- **膝蓋疼痛無法彎曲或伸展:**治療其背部內側。
- **膝蓋疼痛如斷裂:**治療經絡中陽明經的俞髎穴,如果疼痛較分散,則治療巨陽經和少陰經的滎穴。
- **脛骨疼痛無力,無法久站:**治療少陽經的經外奇穴,位於外踝上方五寸處。
蹇膝伸不屈,膝痛屈伸蹇難也。楗,關鍵也,穴當足陽明髀關諸穴。坐而膝痛,筋脈短也。機,機關也,穴當少陽之環跳。坐而膝痛,如物隱者,如有物隱於其中也。關,機關也,穴當膝外骨解之間。立而膝解,關節斷解也。骸關,穴當足少陽之陽關。膝痛,痛及拇指,筋脈縮急而相引也。
白話文:
僵硬無法伸直的膝蓋,膝蓋疼痛伸展困難。
楗穴 :位於足陽明經的髀關等穴位,治療坐著時膝蓋疼痛,這是因為筋脈短縮所致。
機穴 :位於少陽經的環跳穴,治療坐著時膝蓋疼痛,感覺像是裡面有東西隱藏。
關穴 :位於膝外側骨頭的分界處,治療膝關節斷裂。
骸關穴 :位於足少陽經的陽關穴,治療膝蓋疼痛,疼痛會延伸到拇指,這是因為筋脈收縮急促而相互牽引所致。
拇指,大指。膕,膝後也,穴當足太陰之委中(足太陰厥陰皆起大指,刺委中以泄肝脾之寒濕也)。膝痛不可屈伸,治其背內,穴當足太陽之大杼(膝痛緣寒濕下傷,刺大杼者,泄寒水以去寒濕也)。膝痛連䯒骨(脛骨)。若折,治陽明中俞髎,足陽明之三里也,若別,治則針巨陽少陰之滎穴,巨陽之滎,通谷也,少陰之滎,然谷也。
白話文:
拇指:
拇指,又稱大指。
膕:
膝蓋後側的部位。穴位位於足太陰脾經的委中穴(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都起於大拇指,刺委中穴可以宣洩肝脾的寒濕)。
膝蓋疼痛,無法彎曲伸直:
治療背後內側的穴位,穴位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穴(膝蓋疼痛是由於寒濕向下侵害所致,刺大杼穴可以宣洩寒水,消除寒濕)。
膝蓋疼痛,連接脛骨:
感覺膝蓋像折斷一樣,治療陽明胃經的中俞穴,在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。如果膝蓋疼痛伴有其他症狀,則針刺巨陽膽經和少陰腎經的滎穴,巨陽膽經的滎穴叫通谷穴,少陰腎經的滎穴叫然谷穴。
淫濼,精溺淫溢也,脛痠,脛骨痠軟也,淫濼脛痠,不能久立,《靈樞·本神》所謂精傷則骨痠痿軟厥,精時自下也,治少陽之維,在外踝上五寸,足少陽之光明也(《靈樞·經脈》:足少陽之別,名曰光明,下絡足跗,是少陽之絡脈也)。
白話文:
後腦勺的橫骨是枕骨。膝蓋骨上方,發際線下方,大腿中部的粗大骨頭是股骨,是膝關節上端的骨頭。臀部的大塊骨頭稱為髖骨,緊貼髖骨兩旁,連接股骨下方的骨頭稱為機骨,是膝關節運動的樞紐。膝關節彎曲的地方稱為骸關,是骨頭的關節處。緊鄰膝蓋的骨頭稱為連骸,是連接骸關的骨頭。骸關下方是輔骨,是支撐膝蓋的骨頭。輔骨上方是膕骨,是膝蓋後方彎曲的地方。膕骨上方是關骨,是大腿和小腿的關節。
頭橫骨為枕。軟骨上橫骨下為楗。挾髖為機。膝解為骸關。挾膝之骨為連骸。骸下為輔。輔上為膕。膕上為關。
頭後橫骨為枕骨。輔膝骨之上,毛際橫骨之下,股中大骨為楗,骽上之關楗也。尻臀大骨曰髖,挾髖骨兩旁,下接楗骨之骨為機,骽足運轉之樞機也。膝骨節解之處為骸關,骸骨之關節也。挾膝之骨為連骸,連接骸關之骨也。骸下為輔,輔膝骨也。輔上為膕,膝後曲折之中也。膕上為關,股脛之關節也。
髓空在腦後五分顱際銳骨之下,一在齦基下,一在項後中復骨下。數髓空在面挾鼻,或骨空在口下,當兩肩。兩膊骨空在膊中之陽。臂骨空在臂陽,去踝四寸,兩骨空之間。脊骨上空在風府上。脊骨下空在尻骨下。尻骨空在髀骨之後,相去四寸。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。股骨上空在股陽,出上膝四寸。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。扁骨有滲理湊,無髓空,易髓無孔。
白話文:
髓空
-
腦後五分,顱骨銳利之處下。
-
牙齦基部下。
-
項後中央,復骨下。
-
眾多的髓空
-
面部夾鼻兩側。
-
口腔下,兩肩處的骨空。
-
兩臂骨中偏陽側的骨空。
-
臂骨偏陽側,距離肘關節四寸,兩骨空之間。
-
脊骨上方,風府穴上方。
-
脊骨下方,尾骨下。
-
尾骨後方,髀骨之後,相距四寸。
-
大腿內側,毛中動穴下方。
-
大腿上方,偏陽側,距離膝蓋上方四寸。
-
小腿外側,輔骨上端。
扁骨
- 有毛細孔,但沒有髓空。
- 容易化膿,但沒有孔穴。
髓空,骨髓之空穴也,腦後五分,顱際銳骨之下,督脈之風府也,齦基下,《中誥圖經》名下頤,任督交會之所也,項後中復(伏同)。骨下,督脈之啞門也。數髓空在面挾鼻,骨空數處,手陽明之迎香,足陽明之承泣,手太陽之顴髎,其穴不一,皆在面上而挾鼻旁也,在口下,當兩肩,足陽明之大迎也。膊,肩膊,膊中之陽,手陽明之肩髃也。
白話文:
髓空,是骨髓中的空洞。它位於腦後五寸處,顱骨尖銳的骨頭下面,是督脈的風府穴。在牙齦基部下方,古書《中誥圖經》稱之為下頤,是任脈和督脈交會的地方。頸後正中,骨頭下面,是督脈的啞門穴。
在面部,靠近鼻子的骨頭中有許多髓空。有幾個穴位屬於這些髓空,分別是手陽明經的迎香穴、足陽明經的承泣穴、手太陽經的顴髎穴。這些穴位位置不同,但都在面部,靠近鼻翼。在嘴巴下方,與兩肩相對應,是足陽明經的大迎穴。
膊,指肩膊。肩膊處的陽穴是手陽明經的肩髃穴。
臂陽,臂外去踝四寸,兩骨空之間,手少陽之三陽絡也。風府上,督脈之腦戶也。尻骨下,督脈之長強也。髀骨之後,相去四寸,尻骨兩旁,足太陽之八髎也。毛中動下,足太陰之衝門也。股陽,股外,出上膝四寸,足陽明之伏兔也。輔骨之上端,足陽明之犢鼻也。扁骨,骨之扁者,如肋骨之類,有津液滲灌之湊理也,而無髓空,以其內無髓也,易其骨髓,易,變也,言易有為無。是以無孔也。
白話文:
**臂陽:**在手臂外側,離腳踝四寸的位置,兩塊骨頭之間的空隙,是手少陽三焦經的陽絡。
風府: 在後腦勺上,督脈的腦戶穴。
尻骨: 在尾骨下,督脈的長強穴。
髀骨: 在大腿骨後面,左右相距四寸的位置,尻骨兩旁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八髎穴。
毛中動: 在恥骨上方,是足太陰脾經的衝門穴。
股陽: 在大腿外側,離膝蓋上四寸的位置,是足陽明胃經的伏兔穴。
輔骨: 在膝蓋骨的上端,是足陽明胃經的犢鼻穴。
扁骨: 骨頭扁平的部位,例如肋骨等,有津液滲入的交匯點,但沒有骨髓空腔,因為內部沒有骨髓。而「易」這個字,在此處表示沒有,所以扁骨沒有孔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