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水熱穴論(三十)
黃帝問曰:少陰何以主腎?腎何以主水?岐伯對曰:腎者至陰也,至陰者盛水也,肺者太陰也,少陰者冬脈也,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少陰為什麼主導腎臟?腎臟為什麼主導水?」
岐伯回答道:「腎屬陰中之陰,而陰極盛者能蓄水。肺屬太陰,少陰則是冬季的脈絡,因此少陰的源頭在腎臟,終點在肺臟,這些都是積聚水份的地方。」
腎為足少陰,於五行為癸水,少陰何以主腎?腎何以主水?蓋火為陽,水為陰,腎者至陰也,陰旺則水盛,是以至陰者盛水也。肺者手太陰秋脈也,腎者足少陰冬脈也,冬水生於秋金,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緣肺金下降,而生腎水,腎脈貫胸膈,入肺中,腎水氾濫,則自其經脈而浸肺臟,皆為積水之區也。
白話文:
腎臟屬於足少陰經脈,五行中屬癸水。為什麼少陰經脈主控腎臟?為什麼腎臟主控水?這是因為火為陽,水為陰,腎臟為至陰之臟。陰氣旺盛,水液就會充足,因此至陰之臟主控水液。
肺臟屬於手太陰經脈,是秋天脈絡;腎臟屬於足少陰經脈,是冬天脈絡。冬天的水源來自秋天的金氣,因此水的根本在腎臟,水的外現則在肺臟。這些都是水液積聚的地方。
由於肺金下降,生成腎水。腎經脈貫穿胸膈,進入肺臟。如果腎水氾濫,就會沿著經脈滲入肺臟,這些地方就都成了水液積聚的區域。
帝曰: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?岐伯曰: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上下溢於皮膚,故為胕腫。胕腫者,聚水而生病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腎為什麼會積聚水液而產生疾病呢?
岐伯回答:腎是胃氣出入口的要塞,如果這個要塞的門戶不守衛好,水液就會聚集起來,並且流向同類的器官。水液向上下溢出皮膚,因此形成浮腫。浮腫就是水液聚集而造成的疾病。
腎所以聚水而生病者,以腎者胃之關也。蓋水穀入胃,脾陽消磨,化為霧氣,上歸於肺(肺主氣)。肺金清降,則化精水,精藏於腎,水滲於膀胱。膀胱通利,川瀆注泄,則胃無積水,而土不傷濕。而水之所以下行者,肝氣泄之也。肝為風木,其性疏泄,水滿膀胱,泄以風木之力,故水道流暢而不癃。
白話文:
腎之所以會積水生病,是因為腎是胃的關口。水和穀物進入胃,在脾臟的陽氣作用下,消化成水汽,再上升到肺(肺主氣)。肺金屬性,具有清降作用,於是水汽變為水液,貯藏在腎臟,水液再滲入膀胱。膀胱通暢,就能像河流一樣排泄水分,這樣胃中就不會積水,土不致於被濕氣所傷。而水之所以能向下運行,是靠肝氣推動的。肝屬風木,性質通利,當膀胱中水液過多時,肝氣會用風木之力將水液排泄出去,所以水路暢通,小便不致於不通。
而風木之生,全由水中之陽,陽根左旋,溫升而化乙木故也。是胃關之開闔,悉憑腎氣。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,流於肺部,同氣相投也。皮膚者,肺之所司,水自腎臟,以類相從,上下溢於皮膚,經絡壅阻,則為胕腫。胕腫者,聚水氾濫而生病也。
白話文:
而人體中風木元素的產生,完全是由於體內水中的陽氣,陽氣向左旋轉,溫熱上升而轉化為乙木元素。因此,胃部的開合關閉,都依靠腎氣。腎是胃的關門,關門不順暢,所以積聚水分而遵循其特性,流向肺部,同氣相投。皮膚是肺部管理的部位,水從腎臟按照類別相隨,上下溢於皮膚,經絡受阻,就會形成水腫。水腫就是積聚的水泛濫而導致的疾病。
帝曰:諸水皆生於腎乎?岐伯曰:腎者牝臟也,地氣上者屬於腎,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勇而勞甚則腎汗出,腎汗出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玄府,行於皮里,傳為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。所謂玄府者,汗空也。
白話文:
皇上問:所有的水液都是由腎臟產生的嗎?
岐伯回答:腎臟是陰性臟器,地氣上升就歸屬於腎臟,然後產生水液,所以稱為至陰。如果過度勞累勇武,就會出腎汗,而腎汗遇到風,內不能進入臟腑,外不能透出皮膚,就會寄居在汗孔中,在皮下流動,傳變成水腫,根源在於腎臟,稱為風水。這裡所說的汗孔,就是出汗的通道。
牝,陰也。腎為牝臟,位在上下。土之濕者,水氣之浸潤也,故地氣之上騰而生水液者(如雲升雨降之義),悉屬於腎(《難經》:腎主五液,自入為唾,入肝為淚,入心為汗,入脾為涎,入肺為涕),故曰至陰。勇而勞甚則腎汗出,腎汗出而逢於風,閉其皮毛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於是客於玄府,行於皮里,浸淫經絡,傳為胕腫。其原本之於腎,因為風邪所閉,是以名曰風水。
所謂玄府者,即汗空也。
白話文:
「牝」代表陰質。「腎」是陰屬的臟器,位於身體上下。水氣滋潤大地,讓大地濕潤,就像地氣上升產生雨水一樣。所有水液都歸屬於腎臟(《難經》記載:腎臟主管五種液體,進入體內變成唾液,進入肝臟變成眼淚,進入心臟變成汗水,進入脾臟變成口水,進入肺臟變成鼻涕),因此「腎」被稱為「至陰」。如果過於勇猛勞累,腎臟會出汗,而腎臟的汗液遇上風邪,就會堵塞皮膚毛孔,汗液進不到臟腑,也出不了皮膚,於是滯留在身體的核心部位,在皮下活動,滋潤經絡,導致肢體浮腫。由於源頭在腎臟,又因為風邪阻滯,因此稱之為「風水」。
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,上為喘呼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。肺為喘呼氣逆不得臥,腎為水腫,分為相輸俱受者,水氣之所留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水腫(水病)向下會導致陰囊腫脹和腹部脹大;向上會導致氣喘和無法平躺。這是標證和本證同時發作的情況。肺部負責呼吸,氣逆時會導致無法平躺;腎臟負責水液代謝,水腫是由於腎臟受損。當標證和本證同時受損,就會導致水氣滯留。
腎水氾濫,則下為胕腫大腹,肺氣衝逆,則上為喘呼不得僵臥,是標本俱病也。喘呼氣逆不得臥者,肺之所為也,水腫者,腎之所為也,分為彼此相輸而上下俱受者,總皆水氣之所留蓄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腎水過剩,就會導致下肢水腫和大肚子;如果肺氣上逆,就會出現呼吸困難、僵硬地躺著無法動彈的情況,這是標本兼病的表現。呼吸困難、無法平躺是肺的問題,水腫是大肚子是腎的問題。之所以它們會互相影響,導致上下都出現問題,總的來說都是因為水分和氣體在體內積聚造成的。
帝曰:水俞五十七處者,是何主也?岐伯曰:腎俞五十七穴,積陰之所聚也,水所從出入也。尻上五行行五者,此腎俞也。伏兔上兩行行五者,此腎之街也。左右各一行行五者,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。踝上各一行行六者,此腎脈之下行也,名曰太衝。凡五十七穴者,皆臟之陰絡,水之所客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腎俞有五十七個穴位,這是什麼原因呢?
岐伯回答:腎俞有五十七個穴位,是陰氣積聚的地方,也是水液出入的通道。臀部上方五行縱向排列的五個穴位,就是腎俞穴。伏兔穴上方兩行縱向排列的五個穴位,是腎之街道。左右各一行縱向排列的五個穴位,是三陰經交會於足部的穴位。踝關節上方各一行橫向排列的六個穴位,是腎經脈循行到足部的穴位,叫做太衝穴。所有這五十七個穴位,都是臟腑的陰絡,是水液寄寓的地方。
水俞五十七處者,是何所主也?腎主水,故水俞謂之腎俞。腎俞五十七穴,乃積陰之所聚,水之所從出入也。尻上(尾骶骨上)五行,每行五穴,中行督脈,長強、腰俞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五穴,次挾督脈兩旁,足太陽經之裡行也,白環俞、中膂俞、膀胱俞、小腸俞、大腸俞五穴,左右同,又次挾里行兩旁,足太陽經之外行也,秩邊、胞育、志室、肓門、胃俞五穴,左右同,此二十五穴者,皆腎氣之所輸泄也。
白話文:
水俞穴有 57 個,它們主要掌管什麼?腎藏水,所以水俞指的就是腎俞穴。腎俞穴共有 57 個穴位,是陰氣聚集的地方,也是水出入的通道。尾骶骨上的五行,每行有 5 個穴位,中間一行是督脈,包括長強、腰俞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這 5 個穴位。緊挨著督脈兩側的是足太陽經的裡行,包括白環俞、中膂俞、膀胱俞、小腸俞、大腸俞這 5 個穴位,左右對稱。再緊挨著裡行兩側的是足太陽經的外行,包括秩邊、胞育、志室、肓門、胃俞這 5 個穴位,左右對稱。這 25 個穴位都是腎氣輸泄的地方。
伏兔,足陽明經穴,伏兔上兩行,挾臍上行,足少陰經脈也,橫骨、大赫、氣穴、四滿、中注五穴,左右同,此十穴者,腎氣之街衢也。次外左右二行,足陽明經脈也,氣衝、歸來、水道、大巨、外陵五穴,左右同,此十穴者,三陰之所交會而結於腳者也。大鐘、照海、復溜、交信、築賓、陰谷六穴,左右同,此十二穴者,腎脈之下行者也,名曰太衝(以與衝脈同行,是衝脈之原,故曰太衝,非厥陰之太衝也)。凡此五十七穴者,皆臟脈之陰絡所通,水之所客也。
白話文:
伏兔穴 ,位於足陽明經上,從伏兔穴往上兩指寬,則是足少陰經脈。
橫骨、大赫、氣穴、四滿、中注 五穴位於左右兩側,這十個穴位是腎氣運行之路徑。
次外的左右兩行屬於足陽明經脈,共有氣衝、歸來、水道、大巨、外陵 五穴,左右兩側相對應,這十個穴位是三條陰經交會後聚結到腳部的位置。
大鐘、照海、復溜、交信、築賓、陰谷 六穴位於左右兩側,這十二個穴位是腎經氣血下行的通道,稱為太衝穴(因為它與衝脈相通,是衝脈的源頭,所以叫太衝,而不是厥陰經的太衝穴)。
以上總共有五十七個穴位,它們都是臟腑經脈的陰絡相通的部位,是水氣停滯的地方。
帝曰: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,餘論其意,未能領別其處,願聞其處,因聞其意。岐伯曰:頭上五行行五者,以越諸陽之熱逆也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,此八者,以瀉胸中之熱也。氣街、三里、巨虛上下廉,此八者,以瀉胃中之熱也。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,此八者,以瀉四肢之熱也。
五臟俞旁五,此十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。凡此五十九穴,皆熱之左右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您說治熱病時要取五十九穴,我仔細思考過您的意思,卻還是不太明白這些穴位在哪裡,請您再詳細說明一下,並解釋一下取這些穴位的作用。」岐伯回答:「頭部五行行的五個穴位:上星、下星、臨泣、承光、太陽這五穴,用來宣洩諸陽經的熱邪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這八個穴位,用來瀉胸中的熱。氣街、三里、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,用來瀉胃中的熱。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這四對八個穴位,用來瀉四肢的熱。」
領別,領會而分別也。頭上五行,每行五穴,中行督脈,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、後頂五穴,次挾督脈兩旁,足太陽經脈也,五處、承光、通天、絡卻、玉枕五穴,左右同,次挾太陽兩旁,足少陽經脈也,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五穴,左右同,此二十五穴者,以散越諸陽熱氣之上逆也(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熱病表閉經郁,則三陽上逆,頭上發熱)。
白話文:
領別:領會並區分。
頭部有五行穴道,每行有五個穴位:
- 中行:督脈,有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、後頂五個穴位。
- 督脈兩側:足太陽經脈,有五處、承光、通天、絡卻、玉枕五個穴位,左右兩側對稱。
- 太陽經兩側:足少陽經脈,有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五個穴位,左右兩側對稱。
這二十五個穴位用來散發陽氣向上竄升的熱氣(足部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延伸到腳部,當熱病表閉經絡不通時,三條陽經會向上竄升,導致頭部發熱)。
大杼,足太陽經穴,膺俞,手太陰經穴(王冰注:名中府),缺盆,足陽明經穴,背俞,足太陽經穴(王冰注:即風門熱府俞。《孔穴圖經》雖不名之,既曰風門熱府,即治熱之背俞也。按:王冰「刺瘧」及「氣穴論」注,並以背俞為大杼,此云即風門熱府,其說殊無定準),左右各一,此八穴者,以瀉胸中之熱也(八穴皆在胸背之間)。氣街、三里、巨虛上下廉,皆足陽明經穴,左右各一,此八穴者,以瀉胃中之熱也。
白話文:
大杼穴:
屬於足太陽經,又名膺俞穴(王冰註解:在中府穴),在胸口正中。
缺盆穴:
屬於足陽明經,又名背俞穴(王冰註解:在風門穴附近,是治療熱證的背部腧穴),左右各有一個。
共計八個穴位:
用來疏瀉胸中的熱氣(八個穴位都在胸背之間)。
氣街穴、三里穴、巨虛穴的上廉穴和下廉穴:
都屬於足陽明經,左右各有一個。
共計八個穴位:
用來疏瀉胃中的熱氣。
雲門,手太陰經穴,髃骨,手陽明經穴(即肩髃),委中,足太陽經穴,髓空,督脈穴(即腰俞),左右各一,此八穴者,以瀉四肢之熱也(王冰注引《中誥孔穴圖經》云:腰俞,一名髓空。按:腰俞是中行督脈內之一穴,不在左右,如此止有七穴,其說似未確也)。
白話文:
雲門:手太陰經穴,位於額骨後方。
肩髃:手陽明經穴,位於肩膀。
委中:足太陽經穴,位於膝蓋後方。
髓空:督脈穴,位於腰部,左右各一。
這八個穴位,可以瀉除四肢的熱氣。(王冰注引《中誥孔穴圖經》中說:髓空又稱腰俞。但腰俞是督脈上的一個穴位,不在左右,如此一來只有七個穴位,這個說法似乎不太準確。)
五臟俞旁五,足太陽經穴,臟俞在挾脊第一行,臟俞旁五穴在挾脊第二行,魄戶、神堂、魂門、意舍、志室五穴,左右同,此十穴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,凡此五十九穴者,皆熱病左右所輸泄之處也。(此謂熱病五十九刺)
白話文:
五臟附近有五個穴位,屬於足太陽經脈,五臟穴位在脊骨旁的第一行,五臟附近穴位在脊骨旁的第二行,魄戶、神堂、魂門、意舍、志室這五個穴位,左右兩邊都有對稱的,這十個穴位用於治療五臟過熱的病狀。
以上提到的五十九個穴位,都是熱病時用來左右刺放血或導引熱氣的部位。(這稱作熱病五十九刺)
所謂三里者,下膝三寸也。巨虛者,蹺足䯒獨陷者。下廉者,陷下者也。所謂跗上者,舉膝分易見也。此段舊誤在「針解篇」。
白話文:
所謂「三里」,就是膝蓋以下三寸的地方。「巨虛」,指單腳站立時,從側面看小腿內側凹陷處。「下廉」,指凹陷處的下方。「跗上」,指抬起膝蓋後,容易看見腳背上的部位。這段古文原本出現在「針解篇」,但其中有些錯誤,需要更正。
三里者,下膝三寸,是其穴也。三里之下,是謂巨虛,巨虛者,蹺上(陽蹺發於太陽之申脈,循外踝上行)足䯒獨陷者,䯒外兩筋之間也,此巨虛之上廉,是謂上巨虛。巨虛下廉,為下巨虛,下廉者,上巨虛之下為條口,條口之下陷下者也(以上皆足陽明經穴)。所謂跗上者(「長刺節論」:足陽明跗上動脈,灸之),舉膝分以下鼓動應手,甚易見也(即足陽明之衝陽穴)。
白話文:
**三里穴:**在膝蓋下方三寸處。
巨虛穴: 在三里穴下方,陽蹺脈發於太陽脈的申穴,沿外踝向上延伸。在足內側形成一條獨特的凹陷,凹陷兩側為兩條筋,凹陷的上緣稱為上巨虛穴。
下巨虛穴: 在上巨虛穴下方,凹陷的下緣稱為下巨虛穴。
跗上穴: 在足陽明經上,膝蓋抬起後,在膝蓋與腳踝之間的分界線上,鼓出應手的部位,很容易找到(即足陽明經的衝陽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