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藏象

君主明則以下皆安,以此養生,則享壽考,歿世而不危殆,以此為天下,則君明臣良,朝野大昌。主不明則以下皆危,以此養生,則遭禍殃,臣使之道閉塞,氣血梗阻,形乃大傷,以為天下,則君蔽臣好,宗族大危。

白話文:

臟腑功能的核心

如果君主(心)功能良好,身體各部位都能安定,如此養生就能長壽,終生不會有危險。用這個道理來治理天下,就能君主明智、臣子賢良,國家繁榮昌盛。

如果君主功能失常,身體各部位都會陷入危險,如此養生就會招致災禍,氣血運行受阻,身體嚴重受損。用這個道理比喻天下,就會君主昏庸、臣子奸佞,國家將面臨巨大危機。

2. 五臟別論(七)

黃帝問曰: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,或以腸胃為臟,或以為腑,敢問更相反,皆自謂是,不知其道,願聞其說。

或以腦髓腸胃為臟,或又以為腑。

岐伯對曰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腑。

奇恆者,異於尋常也。

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、此五者,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名曰傳化之腑。此受五臟濁氣,不能久留,輸瀉者也。魄門亦為五臟使,水穀不得久藏。

使,使道也。「十二臟相使論」:使道閉塞而不通,即此。

所謂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,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。所以然者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,食下則腸實而胃虛,故曰實而不滿,滿而不實也。

五臟主藏精氣,精氣常在,故滿而不實,六腑主受水穀,水穀常消,故實而不滿。

白話文:

五臟別論(七)

黃帝問道:我聽聞方士中有人將腦髓視為臟,有人將腸胃視為臟,也有人認為它們是腑,說法互相矛盾,卻都自認為正確。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希望能聽聽你的解釋。

(有人認為腦髓、腸胃屬於臟,也有人認為它們屬於腑。)

岐伯回答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(子宮),這六者是由地氣所生,皆藏於陰而象徵大地的特性,因此主藏而不外瀉,稱為「奇恆之腑」。「奇恆」意指與尋常臟腑不同。

至於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這五者是由天氣所生,其氣象徵天的特性,因此主瀉而不藏,稱為「傳化之腑」。它們接受五臟的代謝濁氣,不能久留,需傳輸排泄。肛門(魄門)也為五臟服務,使水穀糟粕不得長期滯留。

(「使」指通道。《十二臟相使論》提到:若通道閉塞不通,即指此理。)

所謂五臟,功能在藏蓄精氣而不外瀉,因此狀態充盈卻不積滯實物;六腑則負責傳導消化而不儲藏,因此能容納實物卻不長久充盈。原因在於:水穀入口時,胃部充實而腸道空虛;食物消化後下行,則腸道充實而胃部空虛。因此說六腑「實而不滿」,五臟「滿而不實」。

五臟主藏精氣,精氣恆常存在,故充盈卻無實物堆積;六腑主受納水穀,水穀不斷消化代謝,故能容納實物卻不長久充盈。

3. 五臟生成論(八)

心之合脈也,其榮色也,其主腎也。肺之合皮也,其榮毛也,其主心也。肝之合筋也,共榮爪也,其主肺也。脾之合肉也,其榮唇也,其主肝也。腎之合骨也,其榮發也,其主脾也。

心主脈,血行脈中,色者,血之外華,故合脈而榮色。心火制於腎水,其不至上炎者,腎制之也,故所主在腎。肺主皮,氣行皮里,毛者,氣之外發,故合皮而榮毛。肺金制於心火,其不甚肅殺者,心制之也,故所主在心。肝主筋,爪者筋之餘,故合筋而榮爪。肝木製於肺金,其不過發生者,肺制之也,故所主在肺。

脾主肉,唇者,肌肉之本,故合肉而榮唇。脾土製於肝木,其不至濕陷者,木製之也,故所主在肝。腎主骨,腦為髓海,發者,腦之外華,故合骨而榮發。腎水制於脾土,其不至下流者,脾制之也,故所主在脾。

色味當五臟,赤當脈,白當皮,青當筋,黃當肉,黑當骨。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,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,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,生於脾,如以縞裹栝蔞實,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,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。

縞,素絹也。《史·高帝紀》:為義帝發喪,兵皆縞素。五臟之色,不甚外顯,皆如以素絹裹之者,此平人也(「脈要精微論」:赤欲如白裹朱,黃欲如羅裹雄黃,即此義也)。

故色見青如翠羽者生,赤如雞冠者生,黃如蟹腹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烏羽者生,此五色之見生也。

五色鮮明則生。

青如草茲者死,黃如枳實者死,黑如炲者死,赤如衃血者死,白如枯骨者死,此五色之見,死也。

五色晦黯則死。茲與滋同。炲,煙煤也。衃血,瘀血成塊也。

赤當心,苦,白當肺,辛,青當肝,酸,黃當脾,甘,黑當腎,咸。故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腎欲咸,此五味之所合也。

由五色而及五味,其於五臟配合相當,亦以類從。故五臟之各欲其本味者,此五味之所合也。

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,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,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,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唇揭,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,此五味之所傷也。泣與澀通。胝,音支。䐢,音皺。

多食鹹,脈凝澀而變色者,水勝火也。多食苦,皮槁而毛拔者,火勝金也。多食辛,筋急而爪枯者,金勝木也。多食酸,肉胝䐢而唇揭者,木勝土也(胝,皮肉生繭。《淮南子》:申包胥繭重胝䐢,皮肉捲縮,揭皮折裂也)。多食甘,骨痛而發落者,土勝水也。此五味之所傷也。

諸血者,皆屬於心,諸脈者,皆屬於目,諸筋者,皆屬於節,諸髓者,皆屬於腦,諸氣者,皆屬於肺,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。

心主脈,血行脈中,故諸血皆屬於心。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(《靈樞·口問》語),故諸脈皆屬於目。筋者,所以束骨而利機關也(「痿論」語),故諸筋皆屬於節。腦為髓海(《靈樞·海論》語),故諸髓皆屬於腦。膻中為氣海(「海論」語),故諸氣皆屬於肺。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生成論(八)

心臟與脈相合,其榮華顯現在面色,受腎臟制約。肺臟與皮膚相合,其榮華顯現在毛髮,受心臟制約。肝臟與筋相合,其榮華顯現在指甲,受肺臟制約。脾臟與肌肉相合,其榮華顯現在嘴唇,受肝臟制約。腎臟與骨骼相合,其榮華顯現在頭髮,受脾臟制約。

心主導血脈,血液在脈中運行,面色是血液的外在表現,因此心與脈相合而榮華顯現在面色。心火受腎水制約,不至於過度亢盛,是因腎的調節,故心受腎主導。肺主導皮膚,氣運行於皮膚內,毛髮是氣的外在表現,因此肺與皮膚相合而榮華顯現在毛髮。肺金受心火制約,不至於過度肅殺,是因心的調節,故肺受心主導。肝主導筋,指甲是筋的延伸,因此肝與筋相合而榮華顯現在指甲。肝木受肺金制約,不至於過度生發,是因肺的調節,故肝受肺主導。

脾主導肌肉,嘴唇是肌肉的根本,因此脾與肌肉相合而榮華顯現在嘴唇。脾土受肝木制約,不至於濕氣下陷,是因肝的調節,故脾受肝主導。腎主導骨骼,腦為髓海,頭髮是腦的外在表現,因此腎與骨骼相合而榮華顯現在頭髮。腎水受脾土制約,不至於過度下流,是因脾的調節,故腎受脾主導。

五色與五味對應五臟:赤色對應心與脈,白色對應肺與皮膚,青色對應肝與筋,黃色對應脾與肌肉,黑色對應腎與骨骼。心臟的健康面色如白絹包裹朱砂,肺臟如白絹包裹淺紅,肝臟如白絹包裹深青,脾臟如白絹包裹栝蔞實(黃褐色),腎臟如白絹包裹紫色,這是五臟健康的外在表現。

縞是素白的絲絹。五臟之色不會過分外露,皆如白絹包裹,這是正常人的表現(《脈要精微論》提到:赤色應如白絹裹朱砂,黃色應如絲羅裹雄黃,即此意)。

因此,面色青如翠羽、赤如雞冠、黃如蟹腹、白如豬脂、黑如烏鴉羽毛者,皆為生機旺盛之象。五色鮮明則健康。

若面色青如枯草、黃如枳實、黑如煙灰、赤如瘀血塊、白如枯骨者,皆為病危之兆。五色晦暗則預示死亡。

五味與五臟對應:苦味對應心,辛味對應肺,酸味對應肝,甘味對應脾,鹹味對應腎。因此,心喜苦,肺喜辛,肝喜酸,脾喜甘,腎喜鹹,這是五味與五臟的相合關係。

過食鹹味,會使血脈凝滯而面色異常;過食苦味,會使皮膚乾枯、毛髮脫落;過食辛味,會使筋脈拘急、指甲枯槁;過食酸味,會使肌肉皺縮、嘴唇乾裂;過食甘味,會使骨骼疼痛、頭髮脫落。這是五味過度對身體的傷害。

所有血液皆歸屬於心,所有脈絡皆歸屬於目,所有筋皆歸屬於關節,所有髓皆歸屬於腦,所有氣皆歸屬於肺。這是四肢與關節(八溪)日夜運行的根本。

心主導血脈,血液在脈中運行,故所有血液皆屬心。目是眾脈匯聚之處(《靈樞·口問》),故所有脈絡皆屬目。筋負責束縛骨骼並活動關節(《痿論》),故所有筋皆屬關節。腦為髓海(《靈樞·海論》),故所有髓皆屬腦。羶中為氣海(《海論》),故所有氣皆屬肺。這是四肢與關節運作的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