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氣府論(二十九)
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,兩眉頭各一,入發至項三寸半,旁五,相去三寸,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,行五,五五二十五,項中大筋兩旁各一,風府兩旁各一,挾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,十五間各一,五臟之俞各五,六腑之俞各六,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。
白話文:
足太陽經由氣血通達而發出的穴位共有七十八個:兩眉頭各一個,進入頭髮直到後頸三寸半,旁邊五個,相距三寸;浮氣在皮膚中的共有五條線,每條線有五個穴位,合計二十五個穴位;後頸大筋兩側各一個,風府兩側各一個;沿著脊椎,直至尾骨共有二十一節,每十五格為一節,各有一個穴位;五臟的俞穴各五個,六腑的俞穴各六個;委中穴以下,直至小腳指旁各有六個俞穴。
足太陽自頭走足,行身之後,其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。兩眉頭——攢竹,左右各一。入發(曲差穴)至項三寸半(三乃五之訛,此其長不止三寸),兩旁五行,相去三寸,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,每行五穴,其中行為督脈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、後頂、強間五穴,次挾督脈旁行兩行,足太陽經五處、承光、通天、絡卻、玉枕,左右各五穴,次挾太陽兩旁二行,足少陽經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,左右各五穴,五五共二十五(強間、玉枕、腦空穴在項上,新校正疑項為頂字之訛,非)。項中大筋兩旁——天柱,二穴,(風府督脈穴)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部開始,沿著身體後側運行,其經脈氣血所分佈的穴位共有78個。
頭部
- 兩眉頭:攢竹穴,左右各1個。
- 入發際(曲差穴),向上延伸至頸後3寸半(原為3寸,誤寫)。
- 兩側各有5行,每行3寸,皮表上共有5行,每行5個穴位:
- 中間一行:督脈的囟會穴、前頂穴、百會穴、後頂穴、強間穴(5穴)。
- 緊鄰督脈兩側各2行,足太陽經的五處穴、承光穴、通天穴、絡卻穴、玉枕穴(左右各5穴,共10穴)。
- 再往外側,緊鄰足太陽經兩側各2行,足少陽經的臨泣穴、目窗穴、正營穴、承靈穴、腦空穴(左右各5穴,共10穴)。
頸部
- 項中大筋兩側:天柱穴,2穴。
- (風府穴為督脈穴位。)
兩旁——風池,二穴(足少陽經穴)。挾背以下,自大椎至尻尾二十一節,脊骨十五節間兩旁各一,是太陽之外行也,附分、魄戶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十三穴,此《中誥》、《孔穴圖經》所載者,合大椎旁——大杼一穴,近代《銅人圖》膏肓一穴,共十五穴,左右三十穴,其太陽之裡行,五臟之俞各五,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,左右十穴,六腑之俞各六,膽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大腸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,左右十二穴。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,委中、崑崙、京骨、束骨、通谷、至陰,左右十二穴。
內除督脈五穴、足少陽十二穴,共計七十八穴。其兼督脈、少陽之穴言者,以皆太陽之脈氣所會通也。
白話文:
兩旁:
- 風池,兩個穴位(足少陽經穴位)。
挾背以下:
- 從大椎穴到尾骨的 21 節,每個脊椎骨之間的兩側各有一個穴位,稱為太陽經的外行經路。
- 附分、魄戶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這 13 個穴位,記載於《中誥》和《孔穴圖經》中。
大椎穴旁:
- 大杼,1 個穴位。
近代《銅人圖》中:
- 膏肓,1 個穴位。
合計:
- 15 個穴位,左右 30 個穴位。
太陽經的裡行:
- 五臟的俞穴,各 5 個,共 10 個穴位: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。
- 六腑的俞穴,各 6 個,共 12 個穴位:膽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大腸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。
委中穴以下到足小指旁:
- 各 6 個俞穴,共 12 個穴位:委中、崑崙、京骨、束骨、通谷、至陰。
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,額顱髮際旁各三,面鼽骨空各一,大迎之骨空各一,人迎各一,缺盆外骨空各一,膺中骨間各一,挾鳩尾之外,當乳下三寸,挾胃脘各五,挾臍廣三寸各三,下臍二寸挾之各三,氣街動脈各一,伏兔上各一,三里以下分之,所在穴空,至中指各八俞。鼽,音求,與頄同。
白話文:
足陽明經循行路線上分佈著 68 個穴位:
- 額頭兩側的髮際線外各 3 個
- 兩邊顴骨下方的凹陷處各 1 個
- 大迎穴前方的凹陷處各 1 個
- 人迎穴各 1 個
- 缺盆穴外側的凹陷處各 1 個
- 胸骨中央的間隙處各 1 個
- 乳頭下緣 3 寸,鳩尾穴外側各 5 個
- 胃脘穴外側各 5 個
- 臍旁 3 寸,各 3 個
- 臍下 2 寸,各 3 個
- 氣街動脈的外側各 1 個
- 伏兔穴上方各 1 個
- 三里穴以下,每個穴位空隙處,一直到中指,各 8 個俞穴。
注:「鼽」發音為「求」,與「頄」同音。
足陽明自頭走足,行身之前,其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。額顱凘際兩旁各三,懸顱、陽白(足少陽經二穴)、頭維,左右六穴。面鼽骨空各一,四白,左右二穴。大迎之骨空各一,左右二穴。人迎各一,左右二穴。缺盆外骨空各一,天髎,左右二穴(手少陽經穴)。膺中骨間各一,氣戶、庫房、屋翳、膺窗、乳中、乳根,左右十二穴。
白話文:
足陽明胃經從頭開始,沿著身體正面運行,主要有 68 個穴位。
額頭和太陽穴附近:兩邊各 3 穴,共 6 穴。
面頰骨凹陷處:兩邊各 1 穴,共 2 穴。
大迎穴上方的骨凹處:兩邊各 1 穴,共 2 穴。
人迎穴附近:兩邊各 1 穴,共 2 穴。
頸部缺盆骨外的骨凹處:兩邊各 1 穴,共 2 穴。
胸部正中線上的骨頭間:兩邊各 6 穴,共 12 穴。
挾鳩尾之外(蔽心骨),當乳下三寸,挾胃脘各五,不容、承滿、梁門、關門、太乙,左右十穴。挾臍旁廣三寸各三,滑肉門、天樞、外陵,左右六穴。下臍二寸兩旁挾之各三,大巨、水道、歸來,左右六穴。氣街動脈各一,左右二穴。伏兔上各一,髀關,左右二穴。
白話文:
在胸部:
-
胸骨和心骨旁,乳房下方三寸處:
-
不容
-
承滿
-
梁門
-
關門
-
太乙(左右共十穴)
-
胃脘兩側,各五穴:
-
挾胃脘
在腹部:
-
肚臍兩旁,寬度三寸:
-
滑肉門
-
天樞
-
外陵(左右共六穴)
-
肚臍下方二寸,兩側:
-
大巨
-
水道
-
歸來(左右共六穴)
其他:
- 動脈搏動處:氣街(左右共二穴)
- 大腿內側,股骨上端:伏兔
- 大腿外側,股骨外上髁:髀關(左右共二穴)
三里以下分之,所在穴空,至足中指各八俞,三里、解谿、衝陽、陷谷、內庭、厲兌,此井滎俞原經合六俞,合巨虛上廉、巨虛下廉,左右十六穴(三里以下分之,陽明正脈,自三里下足跗,入中指內間,其支者,自三里下廉三寸而別,入中指外間)。共六十八穴。
白話文:
膝蓋以下的小腿區域分為六等份,每個等份都有對應的穴位,從三里穴到足部中指之間共有八個俞穴:三里、解谿、衝陽、陷谷、內庭、厲兌。這些俞穴連同井、滎、原、經合六個俞穴,加上巨虛上廉和巨虛下廉兩個穴位,左右兩側合計共有十六個穴位(從三里穴以下劃分陽明經正脈,此脈從三里穴沿著小腿延伸至足跗,進入中指的內側。陽明經的支脈則從三里穴下廉三寸處分出,進入中指的外側)。總共有六十八個穴位。
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,客主人各一,兩角上各二,耳前角下各一,耳前角上各一,直目上髮際內各五,銳發下各一,耳後陷中各一,下關各一,耳下牙車之後各一,缺盆各一,腋下三寸,脅下至胠八間各一,髀樞中旁各一,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腧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有 62 個穴位,其中:
- 主穴和客穴各一個
- 兩邊的角上各兩個
- 耳前角下各一個
- 耳前角上各一個
- 直視正前方時,髮際內各五個
- 銳角髮際下方各一個
- 耳後凹陷處各一個
- 下關穴各一個
- 耳下牙牀後各一個
- 耳骨下方凹陷處各一個
- 腋下三寸處各一個
- 肋骨下到腋窩間各八個
- 大腿內側中間旁各一個
- 膝蓋以下到小指次指之間各六個穴位連線
足少陽自頭走足,行身之側,其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。客主人各一,左右二穴。兩角上各二,前角上——曲鬢,后角上——天衝,左右四穴。耳前角下各一,懸釐,左右二穴。耳前角上各一,頷厭,左右二穴。直目上髮際內各五,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,左右十穴。
白話文:
足少陽經脈從頭部開始,沿著身體兩側運行,共有 62 個穴位。
主穴和副穴各一個,左右共兩穴。
角上方各兩個:前角上方——曲鬢,後角上方——天衝,左右共四穴。
耳前角下方各一個:懸釐,左右共兩穴。
耳前角上方各一個:頷厭,左右共兩穴。
從眉毛上方髮際線內側開始,向下排,各五個穴位: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,左右共十穴。
銳發下各一,和髎,左右二穴(手少陽經穴,手足少陽之會)。耳後陷中各一,翳風,左右二穴(手少陽經穴,手足少陽之會)。下關各一,左右二穴(足少陽經穴,足少陽陽明之會)。耳下牙車之後各一,頰車,左右二穴(足陽明經穴,足少陽陽明之會)。缺盆各一,左右二穴(足陽明經穴,手足六陽之會)。
白話文:
銳發
*各一穴:和髎穴,左右兩穴(手少陽經穴,手足少陽經交會處)
翳風
*各一穴:翳風穴,左右兩穴(手少陽經穴,手足少陽經交會處)
下關
*各一穴:下關穴,左右兩穴(足少陽經穴,足少陽經與足陽明經交會處)
頰車
*各一穴:頰車穴,左右兩穴(足陽明經穴,足少陽經與足陽明經交會處)
缺盆
*各一穴:缺盆穴,左右兩穴(足陽明經穴,手足六陽經相交匯處)
腋下三寸,脅下至胠八條肋骨之間各一,淵腋、輒筋、天池(三穴在腋下三寸。天池,手厥陰經穴)、日月、章門(章門,足厥陰經穴。天池、章門,皆足少陽厥陰之會)、帶脈、五樞、維道、居髎(六穴在脅下至胠),左右共十八穴。髀樞中旁各一,環跳,左右二穴。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,陽陵泉、陽輔、丘墟、臨泣、俠谿、竅陰,左右十二穴。
共六十二穴。
白話文:
腋下三寸(腋窩下三寸處)
- 淵腋
- 輒筋
- 天池(手厥陰經穴)
脅下至胠(胸肋側至腋下)
- 日月
- 章門(足厥陰經穴,手少陽、厥陰經會穴)
- 帶脈
- 五樞
- 維道
- 居髎
左右共十八穴。
髀樞中旁(大腿外側中部)
- 環跳
左右二穴。
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(膝蓋以下至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各六俞穴)
- 陽陵泉
- 陽輔
- 丘墟
- 臨泣
- 俠谿
- 竅陰
左右十二穴。
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,目內眥各一,目外各一,鼽骨下各一,耳中各一,耳郭上各一,上天窗四寸各一,柱骨上陷者各一,巨骨穴各一,肩解各一,肩解下三寸各一,曲掖上骨穴各一,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。
白話文:
手太陽小腸經的經氣所發出的穴位有三十六個,兩眼內眼角各一個,兩眼外眼角各一個,兩顴骨下各一個,兩耳中各一個,兩耳郭上各一個,上天窗穴(在頭頂正中線上,前發際一寸)四寸各一個,兩肩胛骨凸處的陷窩各一個,兩巨骨穴(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○點五寸)各一個,兩肩胛骨提肩胛肌止點(又稱肩解穴)各一個,肩解穴下三寸各一個,兩手臂兩側腋窩下骨窩各一個,從肘部到小指末節,共有六個俞穴(俞穴指內臟經氣輸注於體表的穴位)。
手太陽自手走頭,行於臂外之後,其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。目內眥各一,晴明,左右二穴(足太陽經穴,手太陽之會)。目外各一,瞳子髎,左右二穴(足少陽經穴,手太陽之會)。鼽骨下各一,顴髎,左右二穴。耳中各一,聽宮,左右二穴。耳郭上各一,角孫,左右二穴(手少陽經穴,手太陽之會)。
白話文:
手太陽經從手部開始,沿著手臂外側行走,它的經脈發出的穴位有36個。
- 眼睛內眼角各一個:晴明穴(屬於足太陽經,與手太陽經相會)
- 眼睛外眼角各一個:瞳子髎穴(屬於足少陽經,與手太陽經相會)
- 顴骨下各一個:顴髎穴
- 耳朵內各一個:聽宮穴
- 耳朵外側上部各一個:角孫穴(屬於手少陽經,與手太陽經相會)
上天窗四寸各一,竅陰(足少陽經穴,在天窗上四寸)、天窗,左右四穴。柱骨上陷者各一,肩井,左右二穴(足少陽經穴)。巨骨穴各一,左右二穴(手陽明經穴)。肩解各一,秉風,左右二穴。肩解下三寸各一,天宗,左右二穴。曲掖上骨穴各一,臑俞,左右二穴。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,小海、陽谷、腕骨、後谿、前谷、少澤,左右十二穴。
共三十六穴。
白話文:
在天窗穴上方四寸處,左右各一穴:竅陰穴(足少陽經穴)。天窗穴旁,左右各兩穴。鎖骨上方凹陷處,左右各一穴:肩井穴(足少陽經穴)。鎖骨外側突出的骨頭處,左右各一穴:巨骨穴(手陽明經穴)。肩胛骨連接處,左右各一穴:肩解穴(秉風穴)。肩解穴下方三寸處,左右各一穴:天宗穴。腋窩的上方骨穴處,左右各一穴:臑俞穴。肘部以下到小指根部,共有六個俞穴:小海穴、陽谷穴、腕骨穴、後谿穴、前谷穴、少澤穴,左右總共十二個穴位。
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,大迎骨空各一,鼻孔外廉項上各二,柱骨之會各一,髃骨之會各一,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。
白話文:
手陽明經脈所發出的穴位有二十二個,分別是大迎和骨空各一個,鼻孔外邊緣和項部各兩個,柱骨交匯處各一個,髃骨交匯處各一個,肘部以下到手的拇指和食指根部各六個俞穴。
手陽明自手走頭,行於臂外之前,其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。大迎骨空各一,左右二穴(足陽明經穴)。鼻孔外廉項上各二,迎香(在鼻孔外廉)、扶突(在項上),左右四穴。柱骨之會各一,天鼎,左右二穴。髃骨之會各一,肩髃,左右二穴。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,三里、陽谿、合谷、三間、二間、商陽,左右十二穴。共二十二穴。
白話文:
手陽明經從手上開始走向頭部,通過手臂的外側前面,其經脈氣血所發出的穴位有22個。
- 大迎穴和骨空穴各1個,左右共2個穴位(屬於足陽明經穴位)。
- 鼻孔外側邊緣和項部各2個穴位,分別為迎香穴(位於鼻孔外側邊緣)和扶突穴(位於項部),左右共4個穴位。
- 柱骨之會處各1個穴位,分別為天鼎穴,左右共2個穴位。
- 髃骨之會處各1個穴位,分別為肩髃穴,左右共2個穴位。
- 肘部以下到手的大拇指第二個手指根部各6個俞穴,分別為三里穴、陽谿穴、合谷穴、三間穴、二間穴、商陽穴,左右共12個穴位。
合計22個穴位。
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,鼽骨下各一,眉後各一,角上各一,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,下完骨後各一,挾扶突各一,肩貞各一,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,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。
白話文:
手少陽經發出的穴位有 32 處:
- 臑會、尺澤各 1
- 絲竹空、天柱各 1
- 膽俞各 1
- 養老各 1
- 肩井各 1
- 秉風各 1
- 支正各 1
- 四瀆穴(曲池、手三里、陽溪、外關)各 6
手少陽自手走頭,行於臂外之中,其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。鼽骨下各一,顴髎,左右二穴(手太陽經穴,手少陽之會)。眉後各一,絲竹空,左右二穴。角上各一,頷厭,左右二穴(足少陽經穴,手少陽之會)。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,風池,左右二穴(足少陽經穴,手少陽之會)。
白話文:
手少陽經從手上經由頭部,沿著手臂的外側走行。它所發出的脈氣有 32 個穴位。
- 顴骨下方各 1 個:顴髎穴,左右共 2 穴(屬於手太陽經,是手少陽經的交會穴)。
- 眉毛後方各 1 個:絲竹空穴,左右共 2 穴。
- 眉角上方各 1 個:頷厭穴,左右共 2 穴(屬於足少陽經,是手少陽經的交會穴)。
- 頸部正中,足太陽經之前各 1 個:風池穴,左右共 2 穴(屬於足少陽經,是手少陽經的交會穴)。
下完骨後各一,天牖,左右二穴(完骨,足少陽經穴)。挾扶突各一,天窗,左右二穴(手太陽經穴)。肩貞各一,左右二穴(手太陽經穴)。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,肩髎、臑會、消濼,左右六穴。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(小指之次指)各六俞,天井、支溝、陽池、中渚、液門、關衝,左右十二穴。共三十二穴。
白話文:
下完骨穴後,各取一穴:
- 天牖穴,左右兩個(足少陽經穴位)
- 扶突穴旁各取一穴:
- 天窗穴,左右兩個(手太陽經穴位)
- 肩貞穴各取一穴:
- 肩貞穴下三寸分開的地方各取一穴:
- 肩髎穴、臑會穴、消濼穴,左右共六穴。
肘以下到小指的次指(小指的下一根手指)各取六個俞穴:
- 天井穴、支溝穴、陽池穴、中渚穴、液門穴、關衝穴,左右共十二穴。
總共三十二個穴位。
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,面中三,髮際後中八,項中央二,大椎以下凡二十一節,至尻尾及旁十五穴。脊椎法也。
白話文:
督脈氣穴共有二十八個穴位,其中:
- 面部有三個穴位
- 髮際後中央有八個穴位
- 項部中央有兩個穴位
- 大椎以下沿脊椎共有二十一個穴位
- 腰骶部到尾閭及兩側各有十五個穴位。
這便是督脈循行於脊椎的規律。
督脈自頭下脊,行身之後,其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。面中三穴,兌端、水溝、素髎。髮際後中八穴,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、後頂、強間、腦戶。項中央二穴,風府、啞門。
白話文:
督脈從頭頂開始,沿著脊椎向下走行,在身體後面,這條經脈的氣血發出的穴位有二十八個。
- 面部有三個穴位:兌端穴、水溝穴、素髎穴。
- 髮際後方的正中間有八個穴位:神庭穴、上星穴、囟會穴、前頂穴、百會穴、後頂穴、強間穴、腦戶穴。
- 項部的正中線上,也就是脖子中間有兩個穴位:風府穴、啞門穴。
大椎以下凡二十一節,至尻尾及兩旁十五穴,陶道、身柱、神道、靈臺、至陽、筋縮、中樞、脊中、懸樞、命門、陽關、腰俞、長強、會陽(會陽,足太陽經穴,在尻尾兩旁,左右二穴,故云尻尾及旁),共二十八穴。此脊椎之法也。
白話文:
大椎以下共有二十一節,一直到尾骨和兩側總共有十五個穴位:陶道、身柱、神道、靈臺、至陽、筋縮、中樞、脊中、懸樞、命門、陽關、腰俞、長強、會陽(會陽是足太陽經的一個穴位,位於尾骨兩側,左右各一,所以說「尻尾及旁」),總共有二十八個穴位。這屬於脊椎的穴位系統。
任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,目下各一,齦交一,下唇一,喉中央二,膺中骨陷中各一,鳩尾下三寸,胃脘五寸,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,下陰別一。腹脈法也。
白話文:
任脈上的氣血會發出28個穴位,眼睛下方左右各一個、兩側口腔交界處一個、下脣一個、喉嚨中央二個、胸骨凹陷處各一個、鳩尾下方三寸一個、胃脘五寸一個、胃脘以下到橫骨六寸半一個、下陰處一個。這是腹部脈絡的規律。
任脈自腹上頭,行身之前,其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。目下各一,承泣,二穴(足陽明經穴,任脈之會)。齦交一,空穴(督脈穴,任脈之會)。下唇一穴,承漿。喉中央二穴,廉泉、天突。膺中骨陷中各一穴,璇璣、華蓋、紫宮、玉堂、膻中、中庭,共六穴。
白話文:
任脈從腹部上端開始,沿著身體正前方行走,所發出的氣血流經28個穴位。
- 眼睛下方各一個穴位:承泣(足陽明經穴位,任脈與足陽明經脈相交會處)
- 牙齦交接處一個穴位:齦交
- 空洞穴一個穴位(督脈穴位,任脈與督脈相交會處)
- 下嘴脣一個穴位:承漿
- 喉嚨中央兩個穴位:廉泉、天突
- 胸骨凹陷處各一個穴位:璇璣、華蓋、紫宮、玉堂、膻中、中庭,共六個穴位
鳩尾下三寸,胃脘五寸,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,共長十四寸半,每寸各一穴,鳩尾(蔽心骨間)、巨闕、上脘、中脘、建里、下脘、水分、神闕、陰交、氣海、石門、關元、中極、曲骨,共十四穴。下陰別一穴,會陰(督任沖三脈,皆起於此穴),共二十七穴(少一穴)。
此腹脈之法也。
白話文:
從鳩尾正下方往下三寸,是胃脘穴,胃脘穴以下到橫骨,共六寸半長,總共十四寸半長,每一寸有一個穴位,分別是:鳩尾(在心骨之間)、巨闕、上脘、中脘、建裏、下脘、水分、神闕、陰交、氣海、石門、關元、中極、曲骨,共有十四個穴位。下陰部另有一個穴位:會陰(督脈、任脈、沖脈都起始於這個穴位),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(少一個穴位)。
衝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,手少陰各一,足少陰舌下各一,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,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,厥陰毛中急脈各一,陰陽蹺各一。腹脈法也。
白話文:
衝脈所發出的穴位共有 32 個:
手臂少陰經:1 個
腳少陰經、舌下:各 1 個
以上 4 穴位於鳩尾兩旁外側,距離肚臍 1 寸
以下 4 穴位於肚臍下兩側,距離橫骨 1 寸
厥陰經的毛中急脈:1 個
陰蹺、陽蹺經:各 1 個
這些是腹部的脈法。
衝脈挾腹直上,行身之前,其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。手少陰——陰郄,各一,左右二穴。足少陰舌下——廉泉,各一,左右二穴(廉泉,任脈穴,足少陰之會。衝脈並少陰上行,故廉泉屬衝脈)。
白話文:
衝脈沿著腹腔內側面向上運行,位於身體前面,其脈氣所經過的地方有32個穴位。手臂少陰經絡——陰郄,左右各一個,共兩個穴位。足部少陰經絡舌頭下方——廉泉,左右各一個,共兩個穴位(廉泉是任脈的穴位,也是足部少陰經絡的會穴。衝脈跟少陰經絡並行向上,所以廉泉也屬於衝脈)。
挾鳩尾外廣各半寸至臍,每寸一穴,幽門、通谷、陰都、石關、商曲、肓俞,左右十二穴,挾臍下旁廣各五分至橫骨,每寸一穴,中注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、橫骨,左右十穴,皆足少陰經穴也(衝脈並足少陰經上行)。厥陰毛中急脈各一,左右二穴。陰陽蹺各一,陰蹺,足少陰之交信,左右二穴,陽蹺,足太陽之跗陽,左右二穴。
白話文:
挾鳩尾外廣各半寸至臍
從鳩尾骨兩側向外擴展半寸到肚臍,每寸一個穴位,共六個:幽門穴、通谷穴、陰都穴、石關穴、商曲穴、肓俞穴。
挾臍下旁廣各五分至橫骨
從肚臍兩側向下擴展五分到橫骨(恥骨聯合),每寸一個穴位,共五個:中注穴、四滿穴、氣穴穴、大赫穴、橫骨穴。
以上穴位均屬於足少陰經。
此外,還有其他穴位:
- 厥陰毛中急脈,左右各一。
- 陰陽蹺脈:
- 陰蹺,足少陰經的交信,左右各一。
- 陽蹺,足太陽經的跗陽穴,左右各一。
共三十二穴(其中手少陰、足厥陰,陰陽蹺諸穴,皆衝脈之所會也)。此腹脈之法也。
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,凡三百六十五穴也。
魚際,手太陰寸口穴名。手足掌根豐肉皆謂之魚,此統言手足諸經也。
白話文:
總共有三十二個穴位(其中包括手少陰、足厥陰,以及陰蹺、陽蹺等穴位,這些都是衝脈會經過的地方)。這是關於腹部脈絡的操作方法。
手掌和腳掌上各經脈氣發出的穴位,總共加起來有三百六十五個。
所謂的魚際,是指手太陰肺經上的寸口穴。手掌和腳掌靠近手腕和腳踝豐厚的部分都被稱為魚部,這裡是概括講述手掌和腳掌上的各條經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