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[附]校余偶識 (4)
[附]校余偶識 (4)
1. 皮部論
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。
王冰注云:蜚,生化也,害,殺氣也,殺氣行則生化弭,故曰害蜚。
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。
王冰注云:樞謂樞要,持謂執持。
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。
王冰注云:關司外動,以靜鎮為事,如樞之運,則氣和平也。
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。
王冰注云:儒,順也,守要而順陰陽開闔之用也。新校正云:《甲乙經》儒作檽。
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。
王冰注云:心主脈,入腋下,氣不和則妨害肩腋之動運。
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。
王冰注云:關閉蟄類,使順行藏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蟄作執。
白話文:
皮部論
陽明經的陽脈,稱為「害蜚」。
(王冰注釋:蜚指生發之氣,害指肅殺之氣,當肅殺之氣盛行時,生發之氣便會停息,故稱「害蜚」。)
少陽經的陽脈,稱為「樞持」。
(王冰注釋:樞是關鍵之意,持是執掌之意。)
太陽經的陽脈,稱為「關樞」。
(王冰注釋:關指調控外在活動,以靜鎮為本,如同樞紐運轉,則氣血平和。)
少陰經的陰脈,稱為「樞儒」。
(王冰注釋:儒意為柔順,意指守住關鍵並順應陰陽開闔的作用。新校正補充:《甲乙經》中「儒」寫作「檽」。)
心包經的陰脈,稱為「害肩」。
(王冰注釋:心包經的脈絡行於腋下,若氣血不調和,便會妨礙肩腋的活動。)
太陰經的陰脈,稱為「關蟄」。
(王冰注釋:關閉蟄伏之氣,使其順應潛藏與活動的規律。新校正補充:《甲乙經》中「蟄」寫作「執」。)
2. 氣府論
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。
黃注:神闕、氣海二穴。王冰注神闕作臍中,氣海作脖胦。按神闕,一名氣舍,當臍中,氣海,一名脖胦。挾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。
黃注:中注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、橫骨五穴。王冰注中注同,下四穴作髓府、胞門、陰關、下極。按,四滿,一名髓府;氣穴,一名胞門;大赫,一名陰關;橫骨,一名下極。
白話文:
氣府論
從胃脘以下到橫骨的距離是六寸半,這裡有兩個穴位:神闕和氣海。
黃帝註解:神闕又稱臍中,氣海又稱脖胦。神闕的別名是氣捨,位於肚臍正中央;氣海的別名是脖胦。從肚臍兩側下方各五分的位置開始,往下到橫骨,每隔一寸有一個穴位。
黃帝註解:這段區域包含五個穴位,分別是中注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和橫骨。
王冰對這些穴位的註解:
- 中注與黃帝說法一致。
- 四滿別名髓府。
- 氣穴別名胞門。
- 大赫別名陰關。
- 橫骨別名下極。
3. 水熱穴論
腎街十穴。
黃注作氣衝、歸來、水道、大巨、五陵。王冰注氣衝作氣街,五陵作外陵。按,氣街亦名氣衝,外陵作五陵未詳。
白話文:
腎經在腹部的十個穴位。
黃元御的註解認為是氣衝、歸來、水道、大巨、五陵。王冰的註解則將氣衝寫作氣街,五陵寫作外陵。需要注意的是,氣街也叫作氣衝,但外陵被寫作五陵的原因尚不明確。
4. 第五卷(病論)
5. 風論
使人怢凓而不能食。
新校正云:詳怢凓,全元起本作失味,《甲乙經》作解㑊。
白話文:
使人發冷顫抖而無法進食。
校正說明:詳見「怢凓」,全元起版本寫作「失味」,《甲乙經》則寫作「解㑊」。
6. 痹論
陽遭陰,故為熱。
王本作故為痹熱。新校正云:遭,《甲乙經》作乘。
寒則急。
舊本急皆作蟲。王冰注云:謂皮中如蟲行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蟲作急。
白話文:
陽氣遇到陰氣,所以會產生熱症。
另一個版本寫作「所以會產生痹熱症」。校正註解提到:「遭」字在《甲乙經》中寫作「乘」。
寒氣則會導致拘急。
舊版本中「急」字都寫作「蟲」。王冰註解說:指皮膚中有如蟲爬行的感覺。校正註解提到:根據《甲乙經》,「蟲」字應作「急」。
7. 痿論
各以其時受氣。
舊本作各以其時受月。王冰注云:謂受氣時月也。如肝王甲乙,心王丙丁,脾王戊己,肺王庚辛,腎王壬癸,皆王氣法也,時受月,則正謂五臟受氣月也。
白話文:
根據不同季節(五臟對應的時節)來接受天地之氣。
舊版寫作「各以其時受月」。王冰注釋解釋:這是指接受天地之氣的時節月份。例如肝氣旺盛於甲乙日(春季),心氣旺盛於丙丁日(夏季),脾氣旺盛於戊己日(長夏),肺氣旺盛於庚辛日(秋季),腎氣旺盛於壬癸日(冬季),這些都是五臟依照時節氣候變化的規律。「時受月」正是說明五臟在各個特定月份接受天地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