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[附]校余偶識 (3)
[附]校余偶識 (3)
1. 診要經終論
足太陽氣絕一段。
舊誤在「三部九候論」。新校正云:按「診要經終論」載三陽三陰脈終之證,此獨紀足太陽氣絕一證,余應闕文也。
白話文:
診斷要點與經脈終結的論述
足太陽經氣斷絕的段落。
原本誤置於《三部九候論》中。新校正注指出:查《診要經終論》應記載三陽經與三陰經脈氣終結的症狀,此處僅記錄足太陽經氣斷絕的證候,其餘部分應是缺漏的文字。
2. 玉版論要
陰陽反作。
舊本作陰陽反他。新校正云:按「陰陽應象大論」云:陰陽反作。王冰注云:反謂反復,作謂作務,反復作務,則病如是。
白話文:
陰陽的運行顛倒反常。
舊版本寫作「陰陽反他」。新校正註解說:查考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記載為「陰陽反作」。王冰注釋解釋:反指的是反覆,作指的是行為活動,陰陽反覆失常、行為活動紊亂,疾病就會如此形成。
3. 陰陽別論
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。
林億以別本作四日而生,全元起作四日而已,疑原本作死為非。按,下文云死不治,是統舉上文而言,林誤。
為偏枯痿易。
王冰注云:三陰不足,則為偏枯,三陽有餘,則為痿易。易,謂變易常用,而痿弱無力也。
二陽俱搏,其病溫。
按,宋本作其氣濫。
白話文:
《陰陽別論》
關於偏枯痿弱、功能失常的症狀:王冰註解指出,三陰經氣不足會導致半身不遂,三陽經氣過盛則引發肢體痿軟無力。「易」在此指喪失正常功能,變得痿弱無法活動。
4. 大奇論
肺雍肝雍腎雍。
新校正云:詳肺雍肝雍腎雍,《甲乙經》皆作癰。按,癰作雍,古假借字也。
腎雍,胠下至少腹滿。
胠下,舊本作腳下。按,《甲乙經》腳下作胠下,腳當作胠,不得言腳下至少腹也。
脈至如懸雍。
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本懸雍作懸離。元起注云:懸離者,言脈與肉不相得也。
脈至如頹土之狀。
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頹土作委土。
脈澀而鼓。
林億本澀作塞。脈塞而鼓,謂才見不行,旋覆去也。
行立常聽。
王冰注云:小腸之脈,上入耳中,故常聽也。
白話文:
《大奇論》:
5. 第四卷
(「陰陽離合論」至「經絡論」論經絡,「氣穴論」以下論孔穴。)
白話文:
第四卷:
從「陰陽離合論」到「經絡論」,主要在探討經絡的理論;而「氣穴論」之後的部分,則著重討論穴位相關的內容。
6. 陰陽離合論
太陽根起於至陰。
王冰注云:至陰,穴名,在足小指。黃注謂足大指。考至陰之穴,實在足小指外側,黃注當是傳寫之訛。
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
新校正云:按《九墟》太陽為關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故關折則肉節頹緩,而暴病起矣,故候暴病者,取之太陽。闔折則氣無所止息,悸病起,故悸者,皆取之陽明。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,故骨搖者,取之少陽。《甲乙經》同。
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
新校正云:按《九墟》關折則倉廩無所輸,隔洞,隔洞者,取之太陰。闔折則氣施而善悲,悲者,取之厥陰。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,取之少陰。《甲乙經》同。
白話文:
陰陽離合論
太陽經的根部起於至陰穴。
太陽為“開”,陽明為“闔”,少陽為“樞”。
太陰為“開”,厥陰為“闔”,少陰為“樞”。
7. 血氣形志
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甘藥。
舊本甘作百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咽嗌作困竭,百藥作甘藥。
白話文:
【血氣形志】
如果疾病發生在咽喉部位,可以用甘甜的藥物來治療。
8. 太陰陽明論
脾與胃,以膜相連耳。
新校正云:按《太素》作以募相逆。楊上善云:脾陰胃陽,脾內胃外,其性各異,故相逆也。
白話文:
脾和胃之間,僅有一層膜相連接。
註解補充:《太素》一書中記載為「以膜相逆」。楊上善解釋說:脾屬陰在內,胃屬陽在外,兩者的性質各不相同,所以相互對立。
9. 脈解
所謂甚則狂癲疾者。
癲,舊本作巔。王冰注云:以其脈上額,交巔上,入絡腦,還出,其支別者,從巔至耳上角,故狂巔疾也。按,下文陽盡在上,則巔疾之說較長。黃氏蓋因《靈樞·經脈》文而改之,亦確有所據。
白話文:
脈解:
所謂病情嚴重會導致發狂和癲癇的狀況。
「癲」字在舊版本中寫作「巔」。王冰註解說:因為這條經脈向上經過額頭,交會於頭頂,進入連接腦部,再分支出來,其中一條支脈從頭頂延伸到耳朵上部,所以會引發發狂和巔頂的疾病。根據下文所說,陽氣全部聚集在上部,因此用「巔疾」這個說法更有道理。黃氏大概是依據《靈樞·經脈》的內容而修改,確實有所根據。
10. 陽明脈解
其脈血氣盛。
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脈作肌。
白話文:
《陽明脈解》這段文字的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