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[附]校余偶識 (1)

回本書目錄

[附]校余偶識 (1)

1. [附]校余偶識

2. 第一卷(養生)

3. 《素問》

林億新校正云:按王冰不解所以名《素問》之義及《素問》之名起於何代。按《隋書·經籍志》始有《素問》之名;《甲乙經》序,晉·皇甫謐之文己云《素問》論病精辯;王叔和,西晉人,撰《脈經》,云出《素問》、《針經》;漢·張仲景撰《傷寒卒病論集》,云撰用《素問》。是則《素問》之名,著於《隋志》,上見於漢代也。

自仲景以前,無文可見,莫得而知,據今世所有之書,則《素問》之名,起漢世也。所以名《素問》之義,全元起有說云:素者,本也,問者,黃帝問岐伯也,方陳性情之源,五行之本,故曰《素問》。元起雖有此解,義未甚明。按《乾鑿度》云:夫有形者生於無形,故有太易,有太初,有太始,有太素。

太易者,未見氣也,太初者,氣之始也,太始者,形之始也,太素者,質之始也。氣形質具,而疴瘵由是萌生,故黃帝問此太素,質之始也。《素問》之名,義或由此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

林億在新校正中提及:王冰並未解釋《素問》命名的由來及此名稱始於哪個朝代。考察《隋書·經籍志》首次出現《素問》之名;晉代皇甫謐在《甲乙經》序文中已稱讚《素問》對疾病的論述精闢;西晉的王叔和撰寫《脈經》時,引用了《素問》與《針經》內容;東漢張仲景著作《傷寒卒病論集》也提及參考《素問》。由此可知,《素問》之名正式記載於《隋書》,但實際上在漢代就已存在。

張仲景之前的時代未有相關文獻記載,難以考證。根據現存古籍推斷,《素問》名稱應起源於漢代。關於「素問」的涵義,全元起曾解釋:「素」是根本,「問」指黃帝向岐伯請教,內容探究性情根源與五行本質,故稱《素問》。然而此說法仍不夠明晰。

《乾鑿度》記載:有形之物源於無形,演變歷經「太易」(未有氣)、「太初」(氣之始)、「太始」(形之始)、「太素」(質之始)四個階段。當氣、形、質完備後,疾病便由此產生。黃帝所請教的正是這萬物本質的「太素」階段。《素問》的名稱意義,可能源於此概念。

4. 上古天真論

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。

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注本云飲食有常節,起居有常度,不妄不作。《太素》同,楊上善云:以理而取聲色芳味,不妄視聽也,循理而動,不為分外之事。

視聽八達之外。

宋本八達作八遠。王冰注云:雖遠際八荒之外,近在眉睫之內,來幹我者,吾必盡知之。

白話文:

飲食要有節制,作息要規律正常,不過度勞累。

其他版本註解補充:
飲食應有固定的節制,作息應有固定的規律,不任意妄為也不過度操勞。依照常理來接觸聲色與美食,不隨意放縱感官;遵循自然法則行動,不做超出本分的事。

能觀察聆聽極遠方的事物。

另一版本中,「八達」寫作「八遠」。註解提到:無論事物遠至八方荒遠之地,或近在眼前,只要與自身相關,必能全然感知。

5. 四氣調神論

故身無苛病。

苛,宋本作奇。

白話文:

身體沒有嚴重的疾病。

(說明:原句簡潔,直接表達身體健康無大病的狀態。宋本異文「奇」字在此處與「苛」同義,皆指「嚴重的」或「異常的」,無需額外加註辨析。)

6. 金匱真言論

入通於心,開竅於舌。

宋本及他本皆作開竅於耳。王冰注云:舌為心之官,當言於舌,舌用非竅,故云耳也。「繆刺論」曰:手少陰之絡,會於耳中,義取此也。按,《靈樞·脈度》: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,下云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,則正當作舌。

白話文:

心臟與舌頭相通,並且開竅於舌。

宋代的版本和其他版本都寫作開竅於耳朵。王冰的註解說:舌頭是心的官能所在,應當是指舌頭,因為舌頭的作用並非孔竅,所以才說是耳朵。《繆刺論》中提到:手少陰經的絡脈,會聚於耳中,其意義來源於此。然而根據《靈樞·脈度》的記載:五臟的氣通常通過頭面部的七個孔竅來觀察,後面又提到心氣與舌頭相通,心氣調和則舌頭能辨別五味,因此正確的說法應當是指舌頭。

7. 生氣通天論

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。

王冰注云:亟,數也。

白話文:

陰氣是儲藏精氣並能迅速反應變化的物質。

王冰註解說:亟,是指頻繁、多次的意思。

8. 陰陽應象論

燥傷皮毛,熱勝燥。

宋本及他本皆作熱傷皮毛,寒勝熱。新校正云:按《太素》作燥傷皮毛,熱勝燥,黃氏本此。

白話文:

《陰陽應象論》的如下:

乾燥的氣候會損傷皮膚和毛髮,而炎熱能克制乾燥。宋朝版本和其他版本都寫成炎熱會損傷皮膚和毛髮,寒冷能克制炎熱。新校正的註解提到:根據《太素》的記載,應為乾燥損傷皮膚和毛髮,炎熱克制乾燥,黃氏版本也採用這個說法。

9. 第二卷

(「十二臟相使論」至「宣明五氣」論藏象,「經脈別論」以下論脈法。)

白話文:

第二卷內容:

從「十二臟相使論」到「宣明五氣」等篇章,主要討論臟腑功能與人體生理現象;而「經脈別論」之後的內容,則著重於脈診方法的論述。

10. 臟氣法時論

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益精氣。

新校正云:按孫思邈雲精以食氣,氣養精以榮色,形以食味,味養形以生力。精順五氣以為靈也,若食氣相惡,則傷精也,形受五味以成也,若食味不調,則損形也。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,後製藥以防命,氣味溫補以存精形,此之謂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臟氣法時理論的觀點,飲食的氣味屬性應相互配合來滋養人體,以此補充和增強精氣。

孫思邈提出:精氣依靠食物的氣來滋養,氣能養精並使面色潤澤;形體依賴食物的味來培育,味能養形而產生力量。精氣順應五氣運行才能靈動,如果攝入的氣味相互衝突,就會損傷精氣。形體因吸收五味而生成,若飲食五味調配不當,則會傷害形體。因此,古代聖賢先注重飲食禁忌以保全本性,再透過藥物調製來防護生命,運用溫和的氣味滋補以保全精氣與形體,這便是「氣味調合而服用,用以補益精氣」的道理。

11. 宣明五氣

下焦溢為水。

黃氏作下焦為嗌為水。宋本作下焦溢為水。王冰注云:下焦為分注之所,氣窒不瀉,則溢而為水。按,《說文》:溢,器滿也,嗌,咽也,為嗌與下焦不合。溢為水,猶言滿而為水也,與下文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,文義亦正相屬。此必傳寫時因上文為噦為泄,皆連疊成文,遂誤多為字,而又訛溢為嗌也。今依宋本改之。

白話文:

在《宣明五氣》中,這段文字的如下:

下焦氣機壅塞,水濕無法正常排泄而泛溢成水腫。

黃氏的版本寫作「下焦為嗌為水」,宋代版本則作「下焦溢為水」。王冰解釋說:下焦負責水液的分流和排泄,若氣機阻滯無法疏洩,水液就會泛溢而形成水腫。《說文解字》中提到:「溢」指的是容器滿溢,「嗌」則指咽喉,「為嗌」一詞與下焦的功能不符。「溢為水」意指水液滿溢而形成水腫,與後文「膀胱不利為癃閉,不約束則遺尿」的語意也相呼應。此處的誤差應該是傳抄過程中,因前文「為噦為洩」皆為連續重疊的文字,導致誤增「為」字,又將「溢」錯寫為「嗌」。現依據宋代版本予以修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