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三 (21)
卷十三 (21)
1. 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帝曰:氣至而先後者何?岐伯曰:運太過則其至先,運不及則其至後,此候之常也。
帝問氣至而先後相差者何故?蓋運太過則其至先,運不及則其至後,此氣候之常也。
帝曰:當時而至者何也?岐伯曰:非太過,非不及,則至當時,非是者,眚也。
當時而至,是謂平運,非是者,則為災眚也。
帝曰:勝復之氣,其常在也,災眚時至,候也奈何?岐伯曰:非氣化者,是謂災也。
勝復之氣,常在不差,其偶然差錯,而災眚時至,候之奈何?蓋非氣化之正者,是即為災也。
帝曰:善。氣有非時而化者何也?岐伯曰:太過者當其時,不及者歸其己勝也。
氣有非時而至,不失為正化者,以太過者當其有制之時,不及者歸於己勝之候也。(太過而人制己,不及而己勝人,則亦為平氣也)
帝曰:四時之氣,至有早晏,高下左右,其候何如?岐伯曰:行有逆順,至有遲速,故太過者化先天,不及者化後天。
四時之候,至有早晏,若夫高下左右,地勢不同,其氣至之候,亦當有殊。蓋氣行有逆順,氣至有遲速,故太過者化常先天,不及者化常後天,此其大凡也,至行於高下左右之間,則不能無異矣。(義詳下文)
帝曰:願聞其行何謂也?岐伯曰:春氣西行,夏氣北行,秋氣東行,冬氣南行。故春氣始於下,秋氣始於上,夏氣始於中,冬氣始於標,春氣始於左,秋氣始於右,冬氣始於後,夏氣始於前,此四時政化之常。故至高之地,冬氣常在,至下之地,春氣常在,必謹察之。
帝以:行有逆順,願聞其行何謂?蓋春氣自東而西行,夏氣自南而北行,秋氣自西而東行,冬氣自北而南行。故春木自北而東昇,是始於下也。秋金自南而西降,是始於上也。夏當午正,是始於中也。冬居亥未,是始於標也。春自東來,是始於左也。秋自西往,是始於右也。
夏自南來,是始於前也。冬自北往,是始於後也(天地之位,左東右西,南前北後)。陽有餘於東南,其地常下,是以溫暖,陰有餘於西北,其地常高,是以清涼,故至高之地,冬氣常在,陰有餘也,至下之地,春氣常在,陽有餘也。然則地高而在右者,陰來為順,其至恆早,陽來為逆,其至恆晏,地下而在左者,陰來為逆,其至恆晏,陽來為順,其至恆早。
設以太過而值逆行,則先天者亦當來遲,不及而遭順行,則後天者亦當來速,高下左右之勢,固自不侔也。
帝曰:善。夫子言用寒遠寒,用熱遠熱,余未知其然也,願聞何謂遠?岐伯曰:熱無犯熱,寒無犯寒,從者和,逆者病,不可不敬畏而遠之,所謂時與六位也。
火盛為熱,則無以藥食犯其熱,水盛為寒,則無以藥食犯其寒,從之者和,逆之者病,不可不敬畏而遠之,所謂四時之主氣與六位之客氣,皆當順其自然之候也。
白話文:
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黃帝問:氣的來臨有先後之分,這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:若氣運過盛,則會提前到達;若氣運不足,則會延遲到達,這是氣候變化的常理。
黃帝問:按時而至的氣又是什麼情況?岐伯說:既不過盛也不不足,便會準時到來;若不符合此標準,則是災害的徵兆。
黃帝問:勝復之氣本應恆常,但災害卻不時發生,該如何觀察?岐伯解釋:凡是偏離正常氣化規律的,便是災害。
黃帝說:很好。氣有時不按時節變化而仍屬正常,是什麼原因?岐伯回答:過盛的氣若受制約,不足的氣若得以補充,便能維持平衡。(例如過盛之氣受抑制,不足之氣反佔上風,仍可視為平氣。)
黃帝問:四時之氣的到來有早晚之分,受地形高低和方位的影響,該如何觀察?岐伯說:氣的運行有順逆,到達有快慢。因此,過盛的氣會提前化生,不足的氣則會延遲化生。
黃帝問:請具體說明氣的運行方向?岐伯解釋:春氣向西行,夏氣向北行,秋氣向東行,冬氣向南行。春季之氣始於下方,秋季之氣始於上方,夏季之氣始於中部,冬季之氣始於末端。春季之氣從左方開始,秋季之氣從右方開始,冬季之氣從後方開始,夏季之氣從前方開始,這是四時氣化的常規。因此,高處常有冬季之氣,低處常有春季之氣,須仔細觀察。
黃帝說:明白了。先生曾提「用寒遠寒,用熱遠熱」,但我不太理解「遠」的涵義,請說明?岐伯回答:炎熱時勿用熱性藥食,寒冷時勿用寒性藥食。順應氣候則調和,違逆則致病,必須謹慎避開,這與四時主氣及六步客氣的規律有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