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三 (19)
卷十三 (19)
1. 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金主五氣,凡三氣之後,夜零白露,林莽聲淒,便是燥金怫鬱之先兆也。
水鬱之發,陽氣乃闢,陰氣暴舉,大寒乃至,川澤嚴凝,寒雰結為霜雪,甚則黃黑昏翳,流行氣交,霜乃為殺,水乃見祥,故民病寒客心痛,腰脽痛,大關節不利,屈伸不便,善厥逆,腹滿痞堅。陽光不治,空積沉陰,白埃昏暝,而乃發也。其氣二火前後,太虛深玄,氣猶麻散,微見而隱,色黑微黃,怫之先兆也。
火勝金敗,不能生水,則水鬱發作。發則陽氣退闢,陰氣暴舉,大寒乃至,川澤凍合,寒雰凝肅,結為霜雪(寒雰,白氣如霧,結為霜雪,降於晴天)。甚則水土合氣,黃黑昏翳,流行氣交之際,霜乃為之刑殺,水乃見其妖祥(水災見兆)。寒氣淫泆,傳之於人,水邪滅火,民病寒客心痛,腰脽疼痛,關節不利,屈伸不便,善手足厥冷,腹滿痞堅。水鬱將發,寒氣先動,陽光不治,空積沉陰,白埃昏暝,而乃發也。
其氣在君相二火前後,火勝則水復,凡二火前後,太虛玄深,氣猶麻散(天象深黑,氣若亂麻)。若見而隱,色黑微黃,便是寒水怫鬱之先兆也。
木鬱之發,太虛埃昏,雲物以擾,大風乃至,髮屋折木,木有變,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食飲不下,甚則耳鳴眩轉,目不識人,善暴僵仆。太虛蒼埃,天山一色,或為濁色黃黑,郁若橫云不雨,而乃發也。其氣無常,長川草偃,柔葉呈陰,松吟高山,虎嘯岩岫,怫之先兆也。
土勝水敗,不能生木,則木鬱發作。發則太虛塵揚,雲物擾動,大風乃至,髮屋折木,木有災變,搖盪不寧。風氣淫泆,傳之於人,甲木刑胃,民病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胸膈咽喉壅塞不通,飲食難下,甚則耳鳴目眩,昏憒無識,善暴僵仆(甲乙同氣,此皆甲木上逆之病)。
木鬱將發,風氣先動,太虛蒼埃,天山一色(塵氣蒼茫,迷漫天山),或為濁色黃黑,郁若橫云不雨(天際黃黑,若云不雨,此大風將來也)。而乃發也。土無專位,木氣之郁發無常,凡四時之內,長川草偃,柔葉呈陰(樹木遇風,蒼葉搖落,柔葉翻騰,裡面在上,是謂呈陰),松吟高山,虎嘯岩岫(虎嘯風生),便是風木怫鬱之先兆也。
火鬱之發,太虛昏翳,大明不彰,炎火行,大暑至,山澤燔燎,材木流津,廣廈騰煙,土浮霜滷,止水乃減,蔓草焦黃,風行惑言,濕化乃後,動復則靜,陽極反陰,濕令乃化乃成,故民病少氣,脅腹胸背面首四肢䐜憤臚脹,瘡瘍癰腫,瘍疿流注,瘛瘲骨痛,節乃有動,腹中暴痛,嘔逆注下,溫瘧,血溢,精液乃少,目赤心熱,甚則瞀悶懊憹,善暴死。刻終大溫,汗濡玄府,而乃發也。
其氣四,華喪水凝,山川冰雪,焰陽午澤,怫之先兆也。
白話文:
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金屬性主導五氣中的第三氣,在此之後,夜間常降白露,樹林間風聲淒切,這便是燥金之氣鬱結的前兆。
水氣鬱結發作時,陽氣退避,陰氣驟然強盛,嚴寒降臨,河流湖泊凝結成冰,寒霧化為霜雪。嚴重時,天地間黃黑昏暗,寒氣在空氣中流動,霜凍成為殺伐之氣,水患顯現徵兆。因此人們容易受寒氣侵襲,出現心痛、腰背疼痛、大關節活動不利、屈伸不便、手腳冰冷、腹部脹滿堅硬等症狀。陽光衰弱,陰沈之氣積聚,白霧瀰漫,昏暗不明,正是水鬱發作的特徵。其徵兆常在君火與相火前後出現,天空深邃黑暗,氣流如麻散亂,隱約可見黑中帶黃的色澤,此為寒水鬱結的預兆。
木氣鬱結發作時,天空塵埃飛揚,雲氣擾動,狂風來襲,掀屋折木,樹木遭受災變。人們易患胃脘心窩疼痛,兩脅脹滿,胸膈咽喉阻塞,飲食難下,甚至耳鳴眩暈,神志不清,突然昏倒。天空蒼茫昏暗,山與天同色,或現黃黑混濁之象,如烏雲密佈卻不下雨,此為風木鬱發的跡象。其徵兆無固定時節,長河邊草伏低垂,柔葉翻轉顯露背陰面,松濤迴盪高山,猛虎嘯叫巖谷,皆是風木鬱結將發的預兆。
火氣鬱結發作時,天地昏暗,陽光隱蔽,酷熱盛行,大暑降臨,山澤如焚,樹木滲液,高樓煙氣升騰,地表浮現霜鹵,靜水減少,蔓草枯黃。熱風擾亂言語,濕氣滯後,動極復靜,陽極轉陰,濕氣隨之成形。人們易現氣短、胸腹背首四肢脹滿、瘡瘍膿腫、痙攣骨痛、關節抽動、腹中劇痛、嘔吐腹瀉、溫瘧、出血、精液虧少、眼赤心熱,甚至神昏煩躁,可能猝死。其徵兆在四之氣時,花朵凋零、水凝成冰,山川覆雪,正午湖澤反現火光,此為熱火鬱結的前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