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三 (15)
卷十三 (15)
1. 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六氣司令,五化行焉,是謂之政。
厥陰所至為飄怒大涼,少陰所至為大暄寒,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,少陽所至為飄風燔燎霜凝,陽明所至為散落溫,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埃,氣變之常也。
勝極則復,木勝而飄怒,則金復而為涼,火勝而大暄,則水復而為寒,土勝而驟注,則木復而為風,火勝而燔燎,則水復而為霜,金勝而散落,則火復而為溫,水勝而冰雪,則土復而為濕,此氣變之常也。
厥陰所至為撓動為迎隨,少陰所至為高明焰為曛,太陰所至為沉陰為白埃為晦暝,少陽所至為光顯為彤雲為曛,陽明所至為煙埃為霜為勁切為淒鳴,太陽所至為剛固為堅芒為立,令行之常也。
氣至而物從之,是謂之令。
厥陰所至為裡急,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,太陽所至為積飲痞隔,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,陽明所至為浮虛,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,病之常也。
裡急,風盛之病。瘍疹身熱,熱盛之病。積飲痞隔,濕盛之病。嚏嘔瘡瘍,火盛之病。浮虛,燥盛之病(肺主皮毛,肺氣外郁,則皮毛浮虛)。屈伸不利,寒盛之病。
厥陰所至為支痛,少陰所至為驚惑譫妄戰慄惡寒,太陰所至為稸滿,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,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䯒足病,太陽所至為腰痛,病之常也。瞀,音茂。
肝脈行於兩脅,故為支痛。心藏神,其屬火,驚惑譫妄者,神明亂也,戰慄惡寒者,水勝火也。脾為濕土,濕勝氣阻,故稸積壅滿。膽主驚,膽木上逆,相火失根,故驚躁瞀昧,而生暴病(膽木化氣相火,此言足少陽病)。陽明大腸與肺為表裡,鼽者,手陽明之病,陽明胃自頭走足,尻陰股膝脾腨䯒足痛者,足陽明之病也。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,腰痛者,水寒而木陷也。
厥陰所至為緛戾,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蔑,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,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,陽明所至為脅痛皴揭,太陽所至為寢汗痙,病之常也。蔑,音滅。皴,取鈞切。
肝主筋,緛戾者,筋骨痿緛而乖戾也(緛與軟同)。肺燥則悲,神亂則妄,肺氣上逆,收斂失政,則血升而為衄蔑,此君火刑肺之病也。中滿者,土濕而不運,霍亂吐下者,飲食寒冷,水穀不消,風寒外束,胃不能容也。足少陽之脈行耳後,循頸而下胸膈,相火上逆則喉痹,甲木上衝則耳鳴,甲木刑胃,胃土不降則嘔湧也。燥金刑木則脅痛,皮膚不榮則皴揭。
太陽不藏則寢汗出,水寒筋縮則為痙也。
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,少陰所至為笑語,太陰所至為身重胕腫,少陽所至為暴注瞤瘛暴死,陽明所至為鼽嚏,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,病之常也。瞤,音純。瘛,音熾。
木鬱賊土,故脅痛而嘔泄。心主喜,其聲笑,心神亂則笑語。土濕不運,則身重胕腫。甲木刑胃,水穀莫容,則暴生注泄。瞤,肉動也,瘛,筋急也。肺氣上逆,則生鼽嚏。寒水侮土,則為流泄,水道不通,則為禁止,流泄即下利,禁止即閉癃也。
白話文:
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六氣主司四季,五化(生長化收藏)隨之運行,這稱為「政」。
六氣的常態變化:
- 厥陰風木之氣盛行時,會有大風驟涼。
- 少陰君火之氣盛行時,炎熱後轉寒。
- 太陰濕土之氣盛行時,有雷暴大雨烈風。
- 少陽相火之氣盛行時,狂風火熱後結霜。
- 陽明燥金之氣盛行時,草木凋落轉溫燥。
- 太陽寒水之氣盛行時,冰雪寒氣挾帶濕霧。
氣候相勝的規律:
- 木氣過盛則風狂,金氣來復變清涼。
- 火氣過盛則酷熱,水氣來復變寒冷。
- 土氣過盛則暴雨,木氣來復變大風。
- 火氣過盛則炎燒,水氣來復變寒霜。
- 金氣過盛則蕭瑟,火氣來復變溫和。
- 水氣過盛則冰凍,土氣來復變濕濡。
六氣表現的常態:
- 厥陰風氣:萬物搖動不定。
- 少陰火氣:光明熾熱如焰。
- 太陰濕氣:陰沈霧霾昏暗。
- 少陽火氣:雲霞絢爛灼熱。
- 陽明燥氣:煙塵霜露肅殺。
- 太陽寒氣:堅固凝固肅立。
氣至而萬物順應,稱為「令」。
六氣致病的常態:
- 厥陰(風): 腹內拘急(風盛筋攣)。
- 少陰(熱): 瘡疹發熱(熱盛血瘀)。
- 太陰(濕): 痰飲痞悶(濕盛氣滯)。
- 少陽(火): 噴嚏嘔吐、瘡瘍(火盛上炎)。
- 陽明(燥): 皮膚浮虛(燥傷肺衛)。
- 太陽(寒): 關節僵硬(寒凝血脈)。
其他病症表現:
- 厥陰: 脅肋脹痛(肝脈鬱滯)。
- 少陰: 驚恐譫妄、畏寒顫慄(心火受水克)。
- 太陰: 脘腹脹滿(濕阻氣機)。
- 少陽: 躁動昏昧、急病暴發(膽火逆亂)。
- 陽明: 鼻塞、下肢疼痛(燥金克木)。
- 太陽: 腰痛(寒水凝滯)。
進一步病徵:
- 厥陰: 筋脈萎軟扭曲(肝不養筋)。
- 少陰: 悲泣衄血(火刑肺金)。
- 太陰: 嘔吐洩瀉(寒濕困脾)。
- 少陽: 喉痛耳鳴(相火上炎)。
- 陽明: 皮膚乾裂(燥傷皮腠)。
- 太陽: 盜汗、抽筋(寒水不藏)。
綜合病症:
- 厥陰: 脅痛吐瀉(木剋脾胃)。
- 少陰: 癲笑胡語(心神失常)。
- 太陰: 身腫腹水(土不制水)。
- 少陽: 驟瀉抽搐(火迫風動)。
- 陽明: 鼻癢噴嚏(肺氣上逆)。
- 太陽: 腹瀉或癃閉(寒水泛濫或凝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