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7)

1. 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
太陰濕土司天,太陽寒水在泉,故陰專其政,陽氣退闢。土不及則木勝,故大風時起。天之濕氣下降,地之寒氣上騰,故原野昏霿,白埃四起。云奔南極者,司天之化。寒雨數至者,在泉之令也。太陰之陰凝於下,太陽之寒積於上,寒水勝火,則為冰雹。火敗而陽光不治,水勝則殺氣乃行,故谷之有餘者宜高,不及者宜下,高涼而下熱也。

有餘者宜晚,不及者宜早,晚寒而早暖也,此雖地利不同,而實氣化使之然也。差夏謂夏盡秋初之候,正濕寒交會之間(濕盛於夏,寒盛於冬,秋在濕寒之間),人物同在氣交之中,故物成於此,民亦從之,而生濕寒之病也。

初之氣,地氣遷,寒乃去,春氣至,風乃來,生氣布,萬物以榮,民氣條舒,風濕相薄,雨乃後,民病血溢,經絡拘強,關節不利,身重筋痿。

初之氣,客主皆厥陰風木司令,故風來而物榮。初氣之風與司天之濕二氣相薄,濕不勝風,故雨乃後。風木疏泄,故民病血溢。風燥筋攣,故拘強不利。土病濕作,故身重筋痿。

二之氣,大火正,物承化,民乃和,其病溫厲大行,遠近咸若,濕蒸相薄,雨乃時降。

二之氣,客主皆少陰君火司令,故大火正,物承火化,民乃和舒。火烈災生,故民病溫厲大行,遠近咸若(遠近皆然)。二氣之火與司天之濕兩氣相薄,濕熱鬱蒸,雨乃時降也。

三之氣,天政布,濕氣降,地氣騰,雨乃時降,寒乃隨之,感於寒濕,則民病身重胕腫,胸腹滿。

三之氣,太陰濕土司令,天之濕氣下降,地之火氣上騰,故雨乃時降。三氣之後,太陽在泉,故寒乃隨之。感於天地之寒濕,則民病身重胕腫,胸腹脹滿也。

四之氣,畏火臨,溽蒸化,地氣騰,天氣否隔,寒風曉暮,蒸熱相薄,草木凝煙,濕化不流,則白露陰布,以成秋令,民病腠理熱,血暴溢,瘧,心腹滿熱,臚脹,甚則胕腫。

四之氣,少陽相火司令,其氣暴烈,故曰畏火。客氣之相火主氣之濕土兩氣相薄,故溽蒸化。太陽在泉,地氣上騰。寒水勝火,故天氣否隔,寒風曉暮。而其濕熱相臨,火旺濕消,故草木凝煙,濕化不流,白露夜降,以成秋令。民感濕熱之氣,故腠理鬱熱。火旺金燔,收氣失政,故血病暴溢。

外為寒氣所束,故發為痎瘧,心腹滿熱,臚脹(臚,皮也),甚則胕腫也。

五之氣,慘令已行,寒露下,霜乃早降,草木黃落,寒氣及體,君子周密,民病皮腠。

五之氣,客主皆陽明燥金司令,合於在泉之寒,故慘令已行,寒露下,霜早降,草木黃落,寒氣及體,君子周密不出,民病寒傷皮腠也。

終之氣,寒大舉,濕大化,霜乃積,陰乃凝,水堅冰,陽光不治,感於寒,則病人關節禁固,腰脽痛,寒濕持於氣交,而為疾也。

白話文:

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
太陰濕土主宰天時,太陽寒水居於地泉,因此陰氣獨攬政令,陽氣退避。土氣不足則木氣盛,狂風時有刮起。天上的濕氣下沈,地下的寒氣上升,原野昏暗,白色塵埃四處飛揚。雲向南方奔湧,是司天之氣的運化;寒雨頻繁降臨,是地泉之令的表現。太陰的陰氣凝聚於下,太陽的寒氣積聚於上,寒水克火,形成冰雹。火氣衰弱則陽光不盛,水氣強盛則肅殺之氣盛行,穀物長勢好的適宜種植在高處,不足的宜在低處,因高處涼爽低下溫熱。

有餘的宜晚種,不足的宜早種,晚種逢寒涼而早種得溫暖。這種差異雖因地利不同,實則是氣運變化所致。差夏是指夏末秋初之時,正是濕氣和寒氣交替之際(濕盛於夏,寒盛於冬,秋介於濕寒之間),萬物與人都處於濕寒交會的氣運中,因而穀物在此時期成熟,人也易患濕寒之病。

初之氣,寒氣消散,春氣到來,風盛行,生機勃發,萬物繁榮。人的氣血調和舒暢,但風濕交爭,雨水延遲。民眾易有出血、經絡拘急、關節不適、身體沈重、筋脈萎縮之症。初之氣的主客皆為厥陰風木,風盛行而萬物興盛。風與司天的濕氣相爭,濕不敵風,雨落後至。風性疏洩過甚,故有出血;風傷筋脈而拘攣,故關節僵硬;濕土之病發作,故身體沈重、筋痿。

二之氣,少陰君火當令,萬物感受火氣之化,人民安和。但因火勢過猛,易發瘟疫,遠近流行。火與司天的濕氣交爭,濕熱蒸騰,雨水適時下降。

三之氣,太陰濕土主政,濕氣下滲,地火上升,故雨降頻繁。三氣之後,太陽寒水在泉,寒氣隨之而來。人若受感寒濕,易有身體沈重、浮腫、胸腹脹滿之症。

四之氣,少陽相火主政,其勢猛烈(故稱“畏火”)。客氣的相火與主氣的濕土相爭,濕熱蒸騰,地氣上升。寒水克火,天氣不暢,早晚寒風。濕熱相迫,火旺濕減,草木水氣凝結,濕氣不散,白露夜降,秋令漸成。人感濕熱,腠理髮熱;火旺克金,收斂失常,易有暴發性出血。外受寒束,則發為瘧疾、心腹脹熱、皮膚脹滿,甚至浮腫。

五之氣,陽明燥金主政,寒氣盛行,寒露霜降提早,草木枯黃凋落,寒氣迫人。君子謹慎防寒,民眾易患皮膚腠理受寒之症。

終之氣,寒氣大盛,濕氣彌散,霜積陰凝,水結堅冰,陽光微弱。感受寒邪者易關節僵硬、腰臀疼痛。寒濕交爭於氣運之中,成為疾病之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