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三 (5)
卷十三 (5)
1. 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其運陰雨,其化柔潤重澤,其變振驚飄驟,其病體重胕腫痞飲。
太宮,少商,太羽(終),太角(初),少徵
少陽,太商,厥陰
庚寅,庚申,同正商(堅成之紀,上徵與正商同)
其運涼,其化霧露清涼,其變肅殺凋零,其病肩背胸中。
太商,少羽(終),少角(初)太徵,少宮
少陽,太羽,厥陰
丙寅,丙申
其運寒肅,其化凝慘凜冽,其變冰雪霜雹,其病寒,浮腫。
太羽(終),太角(初),少徵,太宮,少商
凡此少陽司天之政,氣化運行先天,天氣正,地氣擾,炎火乃流,陰行陽化,太陰橫流,雨乃時應,風乃暴舉,木偃沙飛,木火同德,上應熒惑、歲星,其政嚴,其令擾,其谷丹蒼,風熱參布,雲物沸騰,寒乃時至,涼雨並起,往復之作,民病寒熱瘧泄,聾瞑嘔吐,上怫腫色變,外發瘡瘍,內為泄滿,故聖人遇之,和而不爭。
少陽相火司天,故天氣正。厥陰風木在泉,故地氣擾。少陽當令,故炎火乃流,陰行陽化。二之客氣與四之主氣為太陰濕土,火旺土生,熱蒸濕作,故太陰橫流,雨乃時應(以太陰而得相火,濕熱鬱蒸,降為雨水,是謂陰行陽化也)。四氣以後,厥陰司權,故風乃暴舉,木偃沙飛。
其谷丹蒼,丹,火色,蒼,木色也。上下相交,木火同德,風熱參布,雲物沸騰。火騰則水復,故寒乃時至。木勝則金復,故涼雨並起。勝復不已,風閉皮毛,相火內郁,則病寒熱。甲木鬱發,則病痎瘧。乙木鬱沖,則病泄利。甲木上逆,則病聾瞑。甲木刑胃,則病嘔吐(足少陽化氣相火,其經起目銳眥,循耳後,下頸項。
甲木上逆,相火不降,濁氣衝塞,則耳聾目瞑。甲木刑胃,胃氣鬱遏,不能容納水穀,故作嘔吐)。皮毛閉斂,鬱熱在經,則外發瘡瘍。肝膽俱病,脾胃被刑,則內生脹滿也。
初之氣,地氣遷,風勝乃搖,寒乃去,候乃大溫,草木早榮,寒來不殺,溫病乃起,其病氣怫於上,血溢目赤,咳逆頭痛,血崩脅滿,膚腠中瘡。
初之氣,少陰君火司令,故寒去溫來,草木早榮,溫病乃起。金受火刑,故血溢目赤,咳嗽頭痛。木火合邪,疏泄失職,故血崩。乙木鬱塞,故脅滿。火炎血熱,皮毛蒸腐,故膚腠生瘡。
二之氣,火反郁,白埃四起,云趨雨府,風不勝濕,雨乃零,民乃康,其病熱鬱於上,咳逆嘔吐,瘡發於中,胸嗌不利,頭痛身熱,昏憒膿瘡。
二之氣,太陰濕土司令,故白埃四起,云趨雨府。風木不勝濕土,雨乃下零。濕盛胃逆,甲木不降,甲木化氣相火,逆而上炎,故上病熱鬱。相火刑肺,則生咳逆。甲木刑胃,則生嘔吐。濕熱蒸腐,故瘡發於中,胸嗌不利,頭痛身熱,昏憒膿瘡。
三之氣,天政布,炎暑至,少陽臨上,雨乃涯,民病熱中聾瞑,血溢膿瘡,咳嘔鼽衄,渴嚏欠,喉痹目赤,善暴死。
白話文:
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其運勢陰雨連綿,氣候表現為濕潤重澤,若發生變化則會出現震動、驚駭、狂風驟雨,引發的病症多為身體沈重、足腫、腹中痞塊及水飲停滯。
太宮、少商、太羽(終)、太角(初)、少徵。
少陽司天,太商在泉,厥陰為客氣。
庚寅、庚申年,其氣正商(堅成之紀,上徵與正商相同)。
其運清涼,氣候變化表現為霧露清冷,若有異常則轉為肅殺凋零,病症多見於肩背、胸中。
太商、少羽(終)、少角(初)、太徵、少宮。
少陽司天,太羽在泉,厥陰為客氣。
丙寅、丙申年。
其運寒肅,表現為凝滯凜冽的寒冷氣候,若異常則現冰雪霜雹,病症多為寒證或浮腫。
太羽(終)、太角(初)、少徵、太宮、少商。
少陽司天時,氣化運行較天時為早,天氣正,地氣動蕩,炎火流布,陰氣運行而陽氣生化,太陰濕土橫流,雨水應時而降,暴風驟起,樹木倒伏、沙塵飛揚。木火之氣相合,上應熒惑星與歲星。政令嚴峻而多擾亂,丹色與蒼色的穀物生長,風熱參雜分布,雲氣湧動沸騰,寒氣偶爾襲來,冷雨並作,反復交替。
民眾易患寒熱瘧疾、洩瀉、耳聾目昏、嘔吐,上部氣血郁結而腫、面色改變,體表生瘡瘍,內發脹滿洩瀉。因此聖人順應此情況,調和而不與之相爭。
少陽相火司天,故天氣正常。厥陰風木在泉,地氣擾動。少陽當令,故炎火流布,陰氣隨陽氣而變化。四之主氣與二之客氣為太陰濕土,火旺生土,濕氣受熱蒸騰,雨水應時而下。
四氣之後厥陰主令,暴風驟起,樹木倒伏、沙塵飛揚。
穀物顏色以紅(火色)與青(木色)為主,風熱參雜分布,雲氣沸騰。火盛則寒水來復,故寒氣偶至;木強則金來克,故冷雨並降。此消彼長,風寒閉束皮毛,相火內郁,則生寒熱;甲木郁發則生瘧疾,乙木郁衝則生洩瀉,甲木上逆則耳聾目昏,甲木克胃則嘔吐(足少陽膽經化氣為相火,循行耳後、目側)。
皮毛閉塞,郁熱積於經絡,則外發瘡瘍;肝膽失調,脾胃受克,則內生脹滿。
初之氣:地氣遷移,風盛搖蕩,寒氣消退,氣候轉暖,草木早發。若寒氣偶至不足以抑制溫氣,則溫病流行。病症表現為氣逆上衝,血溢目赤,咳逆、頭痛、血崩、脅脹、皮膚瘡瘍。
二之氣:火氣反郁,地氣濕盛,雲霧四起,風雨交作,風不敵濕,降雨增多。病症多為熱郁於上,咳逆嘔吐,胸咽不適,頭痛身熱,昏沈迷亂,膿瘡內生。
三之氣:少陽主令,暑熱盛行,雨水收斂。病症多見內熱、耳聾目昏、血溢膿瘡、咳嗽嘔吐、鼻衄、口渴、噴嚏、呵欠、喉痹目赤,甚至可能猝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