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二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17)

1. 至真要大論(八十)

氣相得者逆之,不相得者從之,即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也。微者得藥而安,則逆治之,甚者得藥而劇,故從治之。正味,上文所謂正其五味也,此因不治五味屬而詳求之。

厥陰之客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,少陰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,太陰之客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,以甘緩之,少陽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瀉之,以咸軟之,陽明之客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,以苦泄之,太陽之客,以苦補之,以咸瀉之,以苦堅之,以辛潤之,開發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。

以苦瀉之,即以苦下之也。六氣病人,皆外感皮毛,郁其裡氣而成,悉宜發表出汗,以通里氣之郁,開發腠理謂發表,致津液謂出汗也。

帝曰:氣有多少,病有盛衰,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,願聞其約奈何?岐伯曰:氣有高下,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輕重,適其至所為故也。《大要》曰: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,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,君二臣三,奇之制也,君二臣六,偶之制也。

約即制也。適其至所為故,謂節適其宜,取其至於病所而止也。

故曰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,汗者不以偶,下者不以奇。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。適其至所,此之謂也。

近者易至故用奇,遠者難至故用偶。

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乏者,食而過之,無越其制度也。是故平氣之道,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也,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也。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,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。奇之不去則偶之,是謂重方,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,所謂寒熱溫涼,反從其病也。

病所甚遠,藥至中道而氣味消乏者,空腹餌之,催之以食,令其速過中焦也。反佐以取之者,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恐病藥捍格,不得下達,故用反佐之法,寒熱溫涼,反從其病,使之同類相投,而易下也。

帝曰:善。方制君臣何謂也?岐伯曰:主病之謂君,佐君之謂臣,應臣之謂使,非上下三品之謂也。帝曰:三品何謂?岐伯曰: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。

應臣,謂與臣藥相應者。

帝曰:善。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,以六化六變也。經言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,余錫以方士,而方士用之,尚未能十全。余欲令要道必行,桴鼓相應,猶拔刺雪汙,工巧神聖,可得聞乎?

桴,鼓槌也。拔刺雪汙,謂拔針刺、洗汙染,至易之事也。

岐伯曰:審察病機,無失氣宜,此之謂也。帝曰:願聞病機何如?岐伯曰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。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。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。

白話文:

氣候與病情相合的,使用逆治法;不相合的,則用從治法。也就是病情輕微時用逆治,病情嚴重時用從治。輕微的病服用藥物後能安穩,因此用逆治;嚴重的病服用藥物後反而加劇,所以用從治。所謂「正味」,即上文所說調和五味的原則,這裡是針對不調理五味歸屬的情況而詳細探討。

六氣客邪的治療方法:

  • 厥陰之邪:用辛味藥補益,酸味藥瀉除,甘味藥緩和。
  • 少陰之邪:用鹹味藥補益,甘味藥瀉除,酸味藥收斂。
  • 太陰之邪:用甘味藥補益,苦味藥瀉除,甘味藥緩和。
  • 少陽之邪:用鹹味藥補益,甘味藥瀉除,鹹味藥軟堅。
  • 陽明之邪:用酸味藥補益,辛味藥瀉除,苦味藥洩降。
  • 太陽之邪:用苦味藥補益,鹹味藥瀉除,苦味藥堅固,辛味藥潤澤,以開發腠理、促進津液、疏通氣機。

以苦味瀉下,即是用苦味藥通導。六氣致病者,都是外邪侵襲皮毛,使體內氣機鬱滯而成,應發散表邪、促使出汗,以疏通內部鬱氣。「開發腠理」指發散表邪,「致津液」指促使出汗。

黃帝問: 氣的強弱不同,病有盛衰,治法有緩急,藥方有大小,這些的原則是什麼?
岐伯答: 病位有上下,病程有遠近,症狀有表裡,治療有輕重,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。《大要》記載:君藥一、臣藥二,是奇方制式;君藥二、臣藥四,是偶方制式;君藥二、臣三,屬奇方;君二、臣六,屬偶方。「約」即制式原則,「適其至所」指調節恰當,使藥力達至病所。

因此,病位近的用奇方,遠的用偶方;發汗不用偶方,攻下不用奇方。補上焦或治上焦用緩方,補下焦或治下焦用急方。急方藥味濃厚,緩方藥味輕薄,這正是「適其至所」的體現。病位遠而藥力在中途減弱的,可飯後服藥以助藥力,但不越過制式規範。平和氣機的原則是:病位近的奇偶方,制小劑量;病位遠的奇偶方,制大劑量。大劑數少,小劑數多,多至九味,少至二味。奇方無效則用偶方,稱為「重方」;偶方無效則用反佐法,即寒熱溫涼的藥性順從病症表現。

若病位極遠,藥至中途效力不足,可空腹服藥並進食催促,使其快速通過中焦。「反佐法」是以寒藥治熱病、熱藥治寒病時,為避免藥病相拒,故意加入與病症性質相同的藥物,使藥性易於下行。

黃帝問: 方劑的君臣配伍如何定義?
岐伯答: 主治病症的藥為君藥,輔助君藥的為臣藥,配合臣藥的為使藥,與藥物三品(上中下)分類無關。
黃帝問: 三品是什麼?
岐伯答: 是用來區分藥物優劣的標準。

「應臣」指與臣藥相呼應的藥物。

黃帝說: 百病初生,皆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變化。醫經言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,但醫者應用未能十全。我想讓關鍵醫理有效施行,如鼓槌與鼓相應般精準,如同拔刺洗污般輕易,該如何做到?
「桴鼓相應」比喻療效迅速,「拔刺雪污」形容治療簡單。

岐伯答: 關鍵在審察病機,不違背氣候規律。
黃帝問: 什麼是病機?
岐伯答:

  • 各種風症(如顫抖、眩暈)多屬肝。
  • 痛、癢、瘡瘍多屬心。
  • 水腫脹滿多屬脾。
  • 高熱昏厥、抽搐多屬火。
  • 氣機鬱滯多屬肺。
  • 寒性拘急多屬腎。
  • 突發強直多屬風。
  • 腹脹大多屬熱。
  • 腸鳴、叩診如鼓音多屬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