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二 (16)
卷十二 (16)
1. 至真要大論(八十)
帝曰:何謂逆從?岐伯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帝曰:反治何謂?岐伯曰: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。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可使破積,可使潰堅,可使氣和,可使必己。
逆者,逆其病氣,卻是正治,從者,從其病氣,實是反治。正治者,以熱治寒,以寒治熱,反治者,寒不受熱,則熱因寒用,熱不受寒,則寒因熱用,塞不受通,則塞因塞用,通不受塞,則通因通用。必伏其所主之品,而先其所因之味,所因在前,其始則同,同則病無不受也,所主在後,其終則異,異則病無不瘳也,如此則無積不破,無堅不潰,可使正氣和平,而邪氣必消也。
帝曰:善。氣調而得者何如?岐伯曰:逆之從之,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,疏氣令調,則其道也。
其有氣調而得者,則全是六氣之外淫,亦用逆治從治之法,疏通其氣,令之調和也。
帝曰:善。病之中外何如?岐伯曰:從內之外者,調其內,從外之內者,治其外,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而復治其外,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而復調其內,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。
病中外不相及者,以其在外而不由內來,在內而不由外來,故但治主病,不復兼治別處也。
調氣之方,必別陰陽,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。內者內治,外者外治,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,汗者發之。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,謹道如法,萬舉萬全,氣血正平,長有天命。
衰之以屬,衰之以其屬也。
帝曰:論言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。有病熱者寒之而熱,有病寒者熱之而寒,二者皆在,新病復起,奈何治?岐伯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
寒之而愈熱者,陰根上虛也,當取之陰,熱之而愈寒者,陽根下虛也,當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求其屬者,審屬何病,則用何藥以治之也。
帝曰:善。服寒而反熱,服熱而反寒,其故何也?岐伯曰:治其王氣,是以反也。帝曰:不治王而然者何也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不治五味屬也。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,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,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不治其本,而治其標,愈治愈盛,是謂治其王氣。不治五味屬者,不審五味的屬何證之所宜也。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,不審其宜,偏服此味,久而此氣偏增,物化之常也。此氣偏增,而久之不巳,是年壽夭折所由來也。
帝曰: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氣相得者逆之,不相得者從之,余已知之矣,其於正味何如?岐伯曰:木位之主,其瀉以酸,其補以辛,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,其補以咸,土位之主,其瀉以苦,其補以甘,金位之主,其瀉以辛,其補以酸,水位之主,其瀉以咸,其補以苦。
白話文:
至真要大論(八十)
黃帝問:「什麼叫做逆從?」岐伯答:「逆是指正治,從是指反治。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來決定用藥的多寡,要觀察具體病情而定。」
黃帝問:「反治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答:「看似用熱藥治寒證,實則配合寒性藥物使用;看似用寒藥治熱證,實則配合熱性藥物使用;看似用補塞法治堵塞症狀,實則配合通利藥物;看似用通利法治通利症狀,實則配合補塞藥物。治病時必須針對主要病因,先找出根源,初始看似症狀相同,最終治療方向卻不同,這樣才能破除積聚、軟化堅硬、調和氣機,徹底治癒疾病。」
「逆治」是直接對抗病邪,屬於正治;「從治」表面順應病邪,實則是反治。正治如用熱藥治寒證、寒藥治熱證;反治則是用熱藥配合寒性、寒藥配合熱性、補塞配合通利、通利配合補塞。治療時須先調和病因,初期看似病狀皆可接受(同),後期針對主症區別處理(異),如此才能徹底消除病症、調和正氣、驅散邪氣。
黃帝說:「很好。若氣機調和後仍患病,該如何?」岐伯答:「不論逆治或從治,關鍵在疏導氣機使其調和,這就是治療之道。」
若因外來六氣致病,同樣透過逆治、從治來疏通氣機,使之恢復平衡。
黃帝問:「疾病由內外相互影響時該如何?」岐伯答:「病從內影響外,先調內;從外影響內,先治外;若內病影響外且外部症狀嚴重,先調內再治外;若外病影響內且內部症狀嚴重,先治外再調內。若內外無明顯關聯,則直接治療主症。」
若疾病內外無關聯,只需針對主症治療,無需兼顧其他。
調理氣機的方法須先分辨陰陽、確定內外,對症施治。內病治內,外病治外;輕症調和,中等症狀平定,重症猛攻,需發汗者促其發散。寒熱溫涼的藥性需依病性減弱,靈活運用,如此才能萬全,使氣血平和,延年益壽。
黃帝說:「常說『寒病用熱藥,熱病用寒藥』,但醫者墨守成規,導致某些熱證越用寒藥越熱,寒證越用熱藥越寒,甚至引發新病,該怎麼辦?」岐伯答:「用寒藥反更熱者,是陰虛所致,需滋陰;用熱藥反更寒者,是陽虛所致,需補陽。這就是所謂『求其屬』——找出根本病因再治療。」
黃帝問:「為何服寒藥反熱,服熱藥反寒?」岐伯答:「若只治表面旺盛之氣,就會適得其反。」黃帝追問:「有時未治旺盛之氣也會如此,為何?」岐伯答:「這問題很深入!關鍵在未考慮五味屬性。五味入胃後各歸所屬臟腑: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鹹入腎。長期偏食某味會使對應臟氣偏盛,雖是自然變化,但過度偏盛將導致體質失衡,甚至折壽。」
若不治根本而治標,或忽視五味對應病症的需求,盲目使用特定性味藥物,長期會造成臟氣偏頗,危害健康。
黃帝說:「我已知『氣機相合用逆治,不相合用從治』,但五味該如何正確運用?」岐伯答:
- 肝(木):瀉用酸,補用辛
- 心(火):瀉用甘,補用鹹
- 脾(土):瀉用苦,補用甘
- 肺(金):瀉用辛,補用酸
- 腎(水):瀉用鹹,補用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