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二 (15)
卷十二 (15)
1. 至真要大論(八十)
天氣在東,亦自東而西行,天氣在西,亦自西而東行,不曰東西政者,以純陰在九泉之下,其位為北,純陽在九天之上,其位為南,故六氣司天則在南,六氣在泉則居北,司天在泉,可以言政,東西者,南北之間氣,非天地之正位,不可以言政也。則自卯而後,天氣漸南,總以南政統之,自酉而後,天氣漸北,總以北政統之矣。
帝曰:尺候何如?岐伯曰:北政之歲,三陰在下,則寸不應,三陰在上,則尺不應。南政之歲,三陰在天,則寸不應,三陰在泉,則尺不應。左右同。故曰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,此之謂也。
尺候與寸候同法,均之反診則見矣。反其診者,與正者相反,所謂反而正也。尺寸反者,與反者相反,所謂正而反也。
帝曰: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,冬夏氣始於後,余已知之矣。然六氣往復,主歲不常也,其補瀉奈何?岐伯曰:上下所主,隨其攸利,正其五味,則其要也。左右同法。《大要》曰:厥陰之主,先酸后辛,少陰之主,先甘後咸,太陰之主,先苦後甘,少陽之主,先甘後咸,陽明之主,先辛後酸,太陽之主,先咸後苦。佐以所利,資以所生,是謂得氣。
春在夏前,秋在冬前,故曰春秋氣始於前,夏在春後,冬在秋後,故曰冬夏氣始於後(承上文陽之動,始於溫,盛於暑,陰之動,始於清,盛於寒,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一段來),六氣往復,主歲不常,補瀉之法,隨其上下所主之攸利者,而正其五味之所宜,則其要也。其主左右四間,與主上下二政同法。
佐以所利,資以所生,補瀉當可,是謂得氣。(司天主前半歲,在泉主後半歲,是謂主歲)
帝曰:善。五味陰陽之用何如?岐伯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軟或堅,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,使其平也。
利用何味,則行何味以調之,使其平也。
帝曰:非調氣而得者,治之奈何?有毒無毒,何先何後?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有毒無毒,所治為主,適大小,為制也。
非調氣而得者,氣不調而得者也。有毒無毒,以所治之病為主,隨病所宜,適其大小,以為制也。
帝曰:請言其制。岐伯曰: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,君一臣三佐五,制之中也,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堅者削之,留者攻之,結者散之,散者收之,燥者濡之,急者緩之,勞者溫之,逸者行之,損者益之,驚者平之,客者除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
邪微者,逆而治之,藥能勝邪,無有不受。邪甚者,藥不勝邪,必不受也,故從治之。勞者溫之,勞傷虛寒,故用溫補。逸者行之,要道凝塞,故用行散。客者除之,謂非本有,或風寒外感,或飲食內傷,故除之也。摩謂按摩。浴謂洗浴。薄之,逼迫之也。劫之,劫奪之也。開之,瀉其表也。發之,發其汗也。要以適事為故,不可太過不及也。
白話文:
《至真要大論(八十)》:
天氣運行於東方時,會自東向西移動;運行於西方時,則自西向東移動。之所以不稱「東政」「西政」,是因純陰位於九泉之下的北方,純陽位於九天之上的南方。因此,六氣司天時居南方,在泉時居北方。司天與在泉可稱為「政」,而東西方位僅是南北之間的過渡氣流,並非天地正位,故不以「政」稱之。自卯時(東)後,天氣逐漸偏南,統稱「南政」;自酉時(西)後,天氣漸偏北,統稱「北政」。
黃帝問:「尺脈診斷如何觀察?」岐伯答:「北政之年,三陰在下則寸脈不應,三陰在上則尺脈不應;南政之年,三陰司天則寸脈不應,三陰在泉則尺脈不應。左右手脈象同理。因此,掌握關鍵便能一言概括,不明要領則混亂無窮。」
尺脈與寸脈診法相同,反診時即可見異狀。所謂「反診」,指脈象與常態相反,看似反常卻是正理;而「尺寸反」則指與反診結果再相反,看似正常實為異常。
黃帝說:「先生曾言春秋之氣始於前,冬夏之氣始於後,我已明白。但六氣循環,每年主氣不同,補瀉該如何操作?」岐伯答:「根據司天在泉所主之氣的特性,選擇適宜的五味調理即可。《大要》記載:厥陰主氣先酸後辛,少陰主氣先甘後鹹,太陰主氣先苦後甘,少陽主氣先甘後鹹,陽明主氣先辛後酸,太陽主氣先鹹後苦。輔以有利之味,滋養所生之氣,即為得氣之法。」
(補充:春秋居夏冬之前,故稱「始於前」;夏冬在春秋之後,故稱「始於後」。六氣輪替,補瀉需配合當年主氣,選擇適宜五味。左右間氣調理亦同此法。輔助有利之味,滋養本源,補瀉得當方為得氣。)
黃帝問:「五味陰陽的作用為何?」岐伯答:「辛甘發散屬陽,酸苦湧洩屬陰,鹹味湧洩屬陰,淡味滲洩屬陽。六味或收斂或發散,或緩和或急峻,或燥濕或潤澤,或軟化或堅固,需依需求調配以平衡氣機。」
黃帝再問:「若非調氣可治之病,或有毒無毒之藥,該如何運用?」岐伯答:「用藥以病症為準,根據病情輕重選擇劑量。小劑制為一君二臣,中劑制為一君三臣五佐,大劑制為一君三臣九佐。寒症用熱藥,熱症用寒藥;輕症逆治,重症從治;堅硬需削軟,積滯需攻散,氣散需收斂,乾燥需滋潤,緊繃需舒緩,勞損需溫補,鬱滯需疏通,虛損需增益,驚恐需安撫,外邪需祛除。或升降,或按摩沐浴,或迫劫開發,皆須適度而止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