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二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14)

1. 至真要大論(八十)

至而反者,脈與時反。陰陽易者,時陰而脈陽,時陽而脈陰也。

帝曰:脈從而病反者,其診何如?岐伯曰: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。帝曰:諸陰之反,其脈何如?岐伯曰:脈至而從,按之鼓甚而盛也。

脈從而病反者,如春夏而得陽脈,是脈從四時,而人得陰病,是病反也。其脈雖從,當按之不鼓,諸陽脈之反病而從時者皆然。諸陰脈之反者,如秋冬而得陰脈,是脈從四時,而人得陽病,是病反也。其脈雖從,當按之鼓甚而盛也。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上淫於下,所勝平之,外淫於內,所勝治之,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。正者正治,反者反治。

上下內外之淫,皆以所勝制之,謹察六氣陰陽所在而調之(所在謂在寸在尺),以平為期。正者正治(正謂至而甚者),反者反治(反謂至而反者),此大法也。

帝曰: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,若引繩,小大齊等,命曰平,陰之所在寸口何如?岐伯曰:視歲南北,可知之矣。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北政之歲,少陰在泉,則寸口不應,厥陰在泉,則右不應,太陰在泉,則左不應。南政之歲,少陰司天,則寸口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不應。諸不應者,反其診則見矣。

人迎在頸,足陽明胃脈,主候三陽,寸口在手,手太陰肺脈,主候三陰,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,若引繩,小大齊等,命曰平(《靈樞·禁服》語),是平人陰陽之均齊也,岐伯言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則陰陽之所在不同,人氣之盈虛不一矣,故帝問陰之所在寸口(少陰)之脈應何如?此視歲之南政北政,可知之矣。

北政之歲,天氣上行,尺應在泉,寸應司天,六氣以少陰為君,少陰在泉,則寸口不應(兩手寸口),厥陰在泉,則右寸不應(少陰在右),太陰在泉,則左寸不應(少陰在左)。南政之歲,天氣下行,寸應在泉,尺應司天,少陰司天,則寸口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寸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寸不應。諸不應者,反其診而察之則見矣,寸應在尺,尺應在寸也。

南政北政,經無明訓,舊注荒唐,以甲己為南政,其餘八干為北政。天地之氣,南北平分,何其北政之多而南政之少也,此真無稽之談矣。以理推之,一日之中,天氣晝南而夜北,是一日之南北政也,一歲之中,天氣夏南而冬北,是一歲之南北政也。天氣十二年一周,則三年在北(亥、子、醜),三年在東(寅、卯、辰),三年在南(巳、午、未),三年在西(申、酉、戌)。

在北則南面而布北方之政,是謂北政,天氣自北而南升,故尺主在泉而寸主司天,在南則北面而布南方之政,是謂南政,天氣自南而北降,故寸主在泉而尺主司天。六氣以少陰為君,尺主在泉,故少陰在泉則寸不應,寸主司天,故少陰司天則尺不應,寸主在泉,故少陰司天則寸不應,尺主司天,故少陰在泉則尺不應。此南政北政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至真要大論(八十)

病勢已至卻出現相反症狀,是因為脈象與時令相違背。陰陽錯位的狀況,指的是時令屬陰但脈象卻呈現陽象,或時令屬陽而脈象卻呈現陰象。

黃帝問:「脈象順從時令但病症相反,該如何診斷?」岐伯回答:「脈象看似順應時令,但按壓時卻無力鼓動,所有陽脈的反常病症都是如此。」黃帝又問:「陰脈的反常病症,脈象如何表現?」岐伯回答:「脈象看似順應時令,但按壓時卻鼓動劇烈且強盛。」

所謂「脈象順從但病症相反」,例如春夏時節出現陽脈,脈象看似順應四時,患者卻表現陰性病症,這就是病症相反。儘管脈象順應時令,按壓時應無力鼓動,所有陽脈在反常病症中順應時令的表現都是如此。而陰脈的反常狀況,例如秋冬時節出現陰脈,脈象順應四時,患者卻表現陽性病症,同樣是病症相反。儘管脈象順從,按壓時應顯鼓動強盛。

黃帝問:「如何治療?」岐伯回答:「外邪從上侵襲下部,以剋制它的方法平息;外邪從外侵襲內部,以剋制它的方式調治。仔細觀察陰陽所在部位而調節,以達到平衡為目標。病症正當則用正治法,反常則用反治法。」

無論上、下、內、外的邪氣侵襲,皆以相剋的方法制約,嚴密審察六氣陰陽所在位置(例如寸脈或尺脈)來調節,最終追求平衡。病症正常則直接治療(「正」指症狀明顯且強烈),反常則逆向治療(「反」指症狀與預期相反),這是基本原則。

黃帝問:「您說要觀察陰陽所在而調節,但過去經典提到『人迎脈與寸口脈互相呼應,如拉直的繩索般大小均等,稱為平脈』,陰脈在寸口的表現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需觀察年份的南北政運,便可得知。」黃帝說:「請詳細說明。」岐伯解釋:「在北政之年,若少陰在泉,則兩手寸口脈不顯;厥陰在泉,則右寸脈不顯;太陰在泉,則左寸脈不顯。在南政之年,若少陰司天,則寸口脈不顯;厥陰司天,則右寸脈不顯;太陰司天,則左寸脈不顯。所有不顯的脈象,反向診察即可發現。」

人迎脈位於頸部,屬足陽明胃經,主導三陽之氣的表現;寸口脈位於手腕,屬手太陰肺經,主導三陰之氣的表現。經典提及「人迎與寸口互相呼應,大小均等稱為平脈」,意指健康者陰陽平衡。岐伯所說「觀察陰陽所在而調節」,是因陰陽位置不同,人體氣血虛實各異。因此黃帝詢問少陰在寸口的脈象表現,這需根據年份的南政或北政來判斷。

北政之年,天氣上行,尺脈對應在泉之氣,寸脈對應司天之氣。六氣以少陰為主,若少陰在泉,則寸口脈不顯;厥陰在泉,則右寸不顯(少陰居右);太陰在泉,則左寸不顯(少陰居左)。南政之年,天氣下行,寸脈對應在泉之氣,尺脈對應司天之氣。若少陰司天,則寸口脈不顯;厥陰司天,則右寸不顯;太陰司天,則左寸不顯。所有不顯的脈象,需反向診察,即寸脈反應於尺部,尺脈反應於寸部。

關於「南政北政」,經典並未明確定義,舊注誤解為「天干甲己屬南政,其餘八乾屬北政」,此說荒謬。天地之氣本應南北平衡,豈可能北政年份多而南政極少?實為無稽之談。合理推論:一日之中,天氣白晝南行而夜晚北返,為「一日南北政」;一歲之中,天氣夏季南行而冬季北返,為「一歲南北政」。天氣運行十二年一循環,其中三年在北(亥、子、醜)、三年在東(寅、卯、辰)、三年在南(巳、午、未)、三年在西(申、酉、戌)。

天氣位於北方時,向南施政即為「北政」,此時天氣由北向南升發,故尺脈主在泉而寸脈主司天;天氣位於南方時,向北施政即為「南政」,此時天氣由南向北沈降,故寸脈主在泉而尺脈主司天。六氣以少陰為主,尺脈主在泉時,少陰在泉則寸脈不顯;寸脈主司天時,少陰司天則尺脈不顯。此即南政北政的真正涵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