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二 (13)
卷十二 (13)
1. 至真要大論(八十)
夫陰陽之氣,清靜順適,進退無差,則生化平治,盛衰不作,動而偏盛偏衰,則氣差脈亂,苛疾乃起也。
帝曰:善。火熱復,惡寒發熱,有如瘧狀,或一日發,或間數日發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勝復之氣,會遇之時,有多少也。陰氣多而陽氣少,則其發日遠,陽氣多而陰氣少,則其發日近,此勝復相薄,盛衰之節,瘧亦同法。
寒熱之證,陰勝而外閉則惡寒,陽復而內發則發熱,其發之早晏者,勝復相薄,盛衰不同,瘧亦然也。
帝曰:善。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?岐伯曰:氣有多少,異用也。帝曰:陽明何謂也?岐伯曰:兩陽合明也。帝曰:厥陰何也?岐伯曰:兩陰交盡也。
此因上文身半以上,其氣三矣,身半以下,其氣三矣,而問陰陽何以有三等之殊?此緣氣有多少,故有太少之異也。陽盛於陽明,故曰兩陽合明(手足陽明)。陰盡於厥陰,故曰兩陰交盡(手足厥陰)。
帝曰:幽明何如?岐伯曰:兩陰交盡故曰幽,兩陽合明故曰明,幽明之配,寒暑之異也。
陰盛而寒,是天地之幽,陽盛而暑,是天地之明,幽明之配合,即天地寒暑之異也。
帝曰:分至何如?岐伯曰:氣至之謂至,氣分之謂分,至則氣同,分則氣異,所謂天地之正紀也。
分謂春分、秋分,至謂夏至、冬至。至者,陰陽二氣之極至,分者,陰陽二氣之平分。夏至則三陽在上,三陰在下,冬至則三陰在上,三陽在下,多少俱同,春分則三陽半升,三陰半降,秋分則三陰半升,三陽半降,多少俱異(異者,二氣平分也),此所謂天地之正紀也。分至者,四時之大節,寒暑氣至之差正全准於此。
帝曰:善。六氣之勝,何以候之?岐伯曰:乘其至也。清風大來,燥之勝也,風木受邪,肝病生焉,寒氣大來,水之勝也,熱火受邪,心病生焉,風氣大來,木之勝也,濕土受邪,脾病生焉,熱氣大來,火之勝也,燥金受邪,肺病生焉,濕氣大來,土之勝也,寒水受邪,腎病生焉,所謂感邪而生病也。乘年之虛,則邪甚也,失時之和,亦邪甚也,遇月之空,亦邪甚也,重感於邪,則病危矣。
有勝之氣,其必來復也。
六氣之勝,候之有法,乘其至也。是何氣之來,則知何氣之勝,其所受克之臟必病,所謂感於六氣之淫邪而生病也。遇歲運不及,是乘年之虛,則邪甚也,值客主不諧,是失時之和,亦邪甚也,當晦朔之際,是遇月之空,亦邪甚也,此謂三虛,於此三虛被感之後,又復重感於邪,則病危矣。六氣相勝之病如此。有勝之氣,則必有復之氣,候復氣之法,可類推也。
帝曰:其脈至何如?岐伯曰:厥陰之至其脈弦,少陰之至其脈鉤,太陰之至其脈沉,少陽之至大而浮,陽明之至短而澀,太陽之至大而長。至而和則平,至而甚則病,至而不至者病,未至而至者病,至而反者病,陰陽易者危。
白話文:
[至真要大論(八十)]
陰陽之氣若能保持清靜和諧,運行順暢無誤,則生化作用平穩,身體健康無病;若陰陽之氣偏盛或偏衰,便會導致氣機紊亂、脈象失常,疾病由此而生。
黃帝問:「說得好。火熱之氣復發時,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,類似瘧疾,有時一天發作一次,有時數天發作一次,這是什麼原因?」
岐伯答:「勝復之氣的相遇,其強弱決定了發病的間隔。若陰氣多而陽氣少,則發病間隔較長;若陽氣多而陰氣少,則發病間隔較短。這是勝復之氣相互作用的結果,與瘧疾的道理相同。」
寒熱症狀的表現為:陰氣偏勝而外部閉阻則惡寒,陽氣復發而內部生熱則發燒。發病時間的早晚取決於勝復之氣的盛衰程度,瘧疾也是如此。
黃帝問:「很好。我想知道陰陽為何分為三種?」
岐伯答:「這是因為氣的強弱不同,作用各異。」
黃帝問:「何謂陽明?」
岐伯答:「陽明是兩陽(太陽、少陽)相合之意。」
黃帝問:「何謂厥陰?」
岐伯答:「厥陰是兩陰(太陰、少陰)交接盡頭之處。」
這是因之前提到上半身有三氣,下半身也有三氣,故問為何陰陽分三等?由於氣的強弱差異,而有太、少之分。陽氣盛於陽明,故稱「兩陽合明」(手足陽明經);陰氣盡於厥陰,故稱「兩陰交盡」(手足厥陰經)。
黃帝問:「幽明是什麼意思?」
岐伯答:「兩陰交接盡頭稱為幽,兩陽相合稱為明。幽明的配合,如同寒暑的差異。」
陰盛則寒,代表天地的幽暗;陽盛則暑,代表天地的光明。幽明的配置,就是天地寒暑的不同表現。
黃帝問:「分至是什麼意思?」
岐伯答:「氣極至為『至』,氣平分為『分』。」
「至」時陰陽二氣的強弱相同,「分」時陰陽二氣的強弱平衡,這便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
春分、秋分是陰陽二氣均平之時,夏至、冬至是陰陽二氣極盛之時。夏至時三陽在上、三陰在下,冬至時三陰在上、三陽在下,陰陽的強弱相同;春分時三陽半升、三陰半降,秋分時三陰半升、三陽半降,陰陽的強弱平衡。這便是天地的正常規律,四季的氣候變化皆以此為準則。
黃帝問:「六氣偏勝時如何觀察?」
岐伯答:「可根據其出現的徵兆判斷。」
- 清涼風大起,為燥氣偏勝,風木受邪則肝病生。
- 寒氣大盛,為水氣偏勝,火熱受邪則心病生。
- 風氣大盛,為木氣偏勝,濕土受邪則脾病生。
- 熱氣大盛,為火氣偏勝,燥金受邪則肺病生。
- 濕氣大盛,為土氣偏勝,寒水受邪則腎病生。
此即因六氣偏勝而致病。若遇年運虛弱(乘年之虛)、季節失調(失時之和)、月缺之時(遇月之空),則邪氣更盛;若再反覆受邪,病情將更為危險。六氣偏勝後,必有復氣來調節,觀察復氣的方法同理。
黃帝問:「六氣對應的脈象如何?」
岐伯答:
- 厥陰之氣至,脈象弦。
- 少陰之氣至,脈象鉤(洪而柔)。
- 太陰之氣至,脈象沈。
- 少陽之氣至,脈大而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