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二 (12)
卷十二 (12)
1. 至真要大論(八十)
帝曰:勝復之變,早晏何如?岐伯曰:夫所勝者,勝至已病,病已慍慍,而復已萌也,夫所復者,勝盡而起,得位而甚,勝有微甚,復有少多,勝和而和,勝虛而虛,天之常也。
此因上文。歲半以前,勝之常也,歲半以後,復之常也。而問勝復之早晏?夫所勝者,勝至而病,病已慍慍不快,而復已萌也。夫所復者,勝方盡而復即起,得其位而氣愈甚,勝有微甚之不同,則復有少多之不同,勝和而復亦和,勝虛而復亦虛。此天道之常,似無有早晏也。
帝曰:勝復之作,動不當位,或後時而至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夫氣之生,與其化,衰盛異也。寒暑溫涼盛衰之用,其在四維,故陽之動,始於溫,盛於暑,陰之動,始於清,盛於寒,春夏秋冬,各差其分四,故《大要》曰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。謹按四維,斥候皆歸,其終可見,其始可知,此之謂也。
帝曰:差有數乎?岐伯曰:凡三十度也。
勝復之作,有動不當位,非時而來,來又後時而至者,是至之晏也,此為何故?此因氣之生化衰盛不同也。蓋寒暑溫涼盛衰之用,全在四季(四季為土,四氣盛衰之原也),故陽之動,始於春之溫,盛於夏之暑,陰之動,始於秋之清,盛於冬之寒,春夏秋冬四氣之交,早晏不同,各差其分。
《大要》有言(古書),彼春之暖,蓄而積之,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,蓄而積之,為冬之怒。謹按四維之月,察四氣之交,一年斥候皆可歸准於此(《漢書·李廣傳》:遠斥候。《注》:斥,度也,候,望也),其終氣之盈縮無不可見,其始氣之盛衰無不可知,其言正是此義。
盛則至早,衰則至晏,至有早晏,則有差分,差分有數,不過三十度也(一度一日,節氣早不過十五日,晚不過十五日,合為三十度也)。
帝曰:其脈應皆何如?岐伯曰:差正同法,待時而去也。《脈要》曰:春不沉,夏不弦,秋不數,冬不澀,是謂四塞。沉甚曰病,弦甚曰病,數甚曰病,澀甚曰病,參見曰病,復見曰病,未去而去曰病,去而不去曰病,反者死。故曰氣之相守司也,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。夫陰陽之氣,清靜則生化治,動則苛疾起,此之謂也。
氣至有差分,則脈應亦有差分,差與正同法,正者去來無差,差則未來者待時且來,未去者待時而去也。《脈要》(古書):春脈弦,夏脈數,秋脈澀,冬脈沉,氣之常也。而春自冬來,必帶沉意,夏自春來,必帶弦意,秋自夏來,必帶數意,冬自秋來,必帶澀意。若春不沉,夏不弦,秋不數,冬不澀,則退氣既絕,根本已傷,是謂四塞(四季不相通也)。
若春見冬脈,沉甚,曰病,夏見春脈,弦甚,曰病,秋見夏脈,數甚,曰病,冬見秋脈,澀甚,曰病,諸脈參見曰病,氣退復見曰病,未應去而遽去曰病,已應去而不去曰病,脈與時反者死,此皆脈應之差分者。故六氣之守位而司權也,隨時代更,如權衡之不得相失,乃能輕重合宜也。
白話文:
至真要大論(八十)
黃帝問:「勝氣與復氣的變化,發生的早晚有何規律?」岐伯答:「所謂勝氣,是勝氣到來時已形成病變,病情持續鬱結時,復氣便已萌芽;而復氣則是勝氣消退後隨即興起,當其得位時會更加強盛。勝氣有強弱之分,復氣也有多少之別,勝氣平和則復氣也平和,勝氣虛弱則復氣也虛弱,這是自然常理。」
此段承接前文:上半年多為勝氣主導,下半年多為復氣作用。至於勝復之氣的早晚規律?勝氣來臨時發病,病情鬱滯不暢時,復氣已暗中萌生;復氣則在勝氣消退後立即興起,佔據其位時氣勢更盛。勝氣的強弱差異導致復氣的多少不同,勝氣和緩則復氣也溫和,勝氣虛衰則復氣也微弱。這是天地運行的常理,似乎並無絕對的早晚之分。
黃帝問:「勝復之氣發動時,若不按時序出現,或延遲而至,是何原因?」岐伯答:「因氣的生成與轉化,其強弱盛衰各異。寒暑溫涼的盛衰作用,根源在四季交替之際。陽氣始於春季溫和,盛於夏季炎熱;陰氣始於秋季清涼,盛於冬季嚴寒。春夏秋冬四季交換時,各有差異,故《大要》雲:『春日的溫煦蓄積為夏日的酷暑,秋日的肅殺凝聚為冬日的凜冽。』仔細觀察四季交接之時,氣候變化的跡象皆可歸納於此,終始規律由此可知。」
黃帝問:「這種差異有數值可循嗎?」岐伯答:「約莫三十日。」
若勝復之氣的發動不按時位,或非時而來又延遲而至,這便是「至之晚」。原因在於氣的盛衰變化不同。寒暑溫涼的盛衰作用,關鍵在四季(土旺四季,為四氣盛衰之本)。陽氣始於春溫,盛於夏暑;陰氣始於秋清,盛於冬寒。四季交替時早晚不一,各相差特定時段。《大要》記載,春溫累積為夏暑,秋肅累積為冬寒。謹察四季之末月,觀察四氣交接,全年氣候規律皆可依此推斷。終末之氣的盈縮顯而易見,初始之氣的盛衰亦可預知。氣盛則至早,氣衰則至晚,早晚差異約三十日(一日為一度,節氣變化最早不超過十五日,最晚不超過十五日,合計三十日)。
黃帝問:「脈象如何對應這種差異?」岐伯答:「差異與正常規律相同,須待時而消退。《脈要》指出:春脈不帶沈意、夏脈不帶弦意、秋脈不帶數意、冬脈不帶澀意,稱為『四塞』。若春脈過沈、夏脈過弦、秋脈過數、冬脈過澀皆為病象;脈象交錯出現、退氣復返、未該退而驟退、該退而不退均屬病徵;若脈與時令完全相逆,則預後凶險。因此,氣血須如秤錘與秤桿般協調平衡。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有序,躁動則疾病叢生,正是此理。」
氣至有早晚差異,脈象亦隨之變化。差異與正常規律同理,正常的氣來去無差,異常時則未來之氣需待時而至,未退之氣需待時而消。《脈要》雲:春脈弦、夏脈數、秋脈澀、冬脈沈是常態。但春季承自冬季,脈應略帶沈意;夏季承自春季,脈應略帶弦意;秋季承自夏季,脈應略帶數意;冬季承自秋季,脈應略帶澀意。若春季毫無沈象、夏季毫無弦象、秋季毫無數象、冬季毫無澀象,表示退氣斷絕、根基受損,稱作「四塞」(四季之氣不相貫通)。
若春脈過沈、夏脈過弦、秋脈過數、冬脈過澀皆為病態;多種脈象混雜、退氣復現、未該退而驟退、該退而不退均屬病徵;脈象與時令相反者預後不良,這些都是脈象與時令差異的表現。六氣各守其位而司職,隨季節更替如秤錘與秤桿不可失衡,方能維持協調。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有常,躁動則疾病爆發,便是此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