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11)

1. 至真要大論(八十)

天降地升,自然之性,降則在下,升則在上,故上勝則天氣下降,克所不勝,其下必病,此則以地名之,緣地氣之不足也,下勝則地氣上升,克所不勝,其上必病,此則以天名之,緣天氣之不足也。「六元正紀」:天氣不足,地氣隨之,地氣不足,天氣從之,正是此義。所以客主勝復之病,有在上在下之別。

所謂勝至者,報復之氣屈伏而未發也,若其復至,則不以天地而異其名,皆如復氣為法也,以勝居其常,復居其變,變則不可以天地之常理論矣。

帝曰:勝復之動,時有常乎?氣有必乎?岐伯曰:時有常位,而氣無必也。帝曰:願聞其道也。岐伯曰:初氣終三氣,天氣主之,勝之常也,四氣盡終氣,地氣主之,復之常也,有勝則復,無勝則否。

時有常者,謂常在何時,氣有必者,謂必屬何氣。蓋勝復之氣,時有常位,而氣無必至。大概初氣至三氣,天氣主之,勝之常也,四氣至終氣,地氣主之,復之常也,此時有常位也,有何氣之勝,則有何氣之復,無勝則無復,勝復之氣無定,難可豫指此氣無必至也。

帝曰:善,復已而勝何如?岐伯曰:勝至則復,無常數也,衰乃止耳。復已而勝,不復則害,此傷生也。

勝至而復來,復已而勝又至,勝又至則又復,無有常數也。蓋複方己而勝又至,若不又復之,則有勝無復,必成大害,此傷生殞命之由也。

帝曰:復而反病者何也?岐伯曰:居非其位,不相得也。大復其勝,則主勝之,故反病也,所謂火燥熱也。

勝則病,復則差,此其常也,復而反病者,居非其位,不相得也。居非其位而大復,其勝己之氣則力衰,之後主氣必勝之,故反病也。如此者,所謂火燥熱之三氣也,火謂相火,燥謂燥金,熱謂君火。蓋以熱火之客氣而居寒水之主位(少陽少陰在泉則有之),以燥金之客氣而居二火之主位(陽明太陽司天則有之),身臨敗地,客主不合,客氣乘虛而肆凌虐,勢所不免也。人以神氣為主,君火相火燥金三氣,神氣所在,敗則病生,與餘氣不同也。

帝曰:治之何如?岐伯曰:治諸勝復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抑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,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

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者,安其勝復之氣,平而無偏,必使之復其清和寧靜之常也。歸其所宗者,還其本原也。

夫氣之勝也,微者隨之,甚者制之,氣之復也,和者平之,暴者奪之,皆隨勝氣,安其屈伏,無問其數,以平為期,此其道也。

治勝復之法,扶其不足,抑其太過,皆隨其勝氣而治之,安其屈伏而不勝,無問其數,總之以平為期,此其道也。

白話文:

【至真要大論(八十)】

天地之氣自然流轉:天氣下降、地氣上升。若上方的天氣過盛壓制下方(地氣無法對抗),則下方會出現病徵,此病根源於地氣不足,故以「地」命名;反之若地氣過盛壓制上方(天氣無法對抗),則上方會出現病徵,此因天氣不足,故以「天」命名。《六元正紀》所言「天氣不足時地氣隨之衰弱,地氣不足時天氣隨之減弱」正是此理。因此外來邪氣(客)與本體正氣(主)的勝負變化所造成的疾病,會有上下部位的差異。

所謂「勝至」,是指報復之氣暫被壓抑而未發作;若報復之氣顯現,則不論病位在上在下,皆以「復氣」為判斷準則。因勝氣發作屬常態,復氣回應屬變動,變動狀態便不能單純用天地常理推論。

黃帝問:「勝氣與復氣的運作有固定時序嗎?是否必然對應特定氣候?」
岐伯答:「時序有大致規律,但氣候無必然對應。初氣到三氣由天氣主導,是勝氣常見時段;四氣至終氣由地氣主導,是復氣常見時段。有勝氣才會有復氣,無勝氣則無復氣。」

黃帝再問:「若復氣結束後勝氣又來,該如何?」
岐伯解釋:「勝氣至則引發復氣,循環次數無定,直到氣勢衰微才會停止。若復氣結束後勝氣再臨卻無相應復氣制衡,將造成嚴重傷害,危及生命。」

黃帝問:「為何有時復氣反而致病?」
岐伯回答:「當復氣出現在不屬其主導的時位(如相火、燥金、君火三氣錯位),與主氣無法調和。此時若復氣過強,主氣便會反過來壓制它,導致病症。例如火熱之氣侵入寒水位,或燥金之氣侵犯火位,客主相爭而傷及人體神氣系統。」

治療原則:
對待各類勝復病證,須遵循「反治」法:
• 寒證用溫熱藥
• 熱證用寒涼藥
• 濕滯用清利藥
• 清冷用溫煦藥
• 發散太過則收斂
• 鬱遏過甚則疏通
• 乾燥需滋潤
• 拘急宜舒緩
• 硬化當軟堅
• 脆弱要固護
• 虛弱即補益
• 亢盛須疏瀉
核心在於調和氣機,使其回歸清靜平衡狀態,病症自消。

治法要領:
• 對輕微勝氣順應調節
• 對劇烈勝氣強力制約
• 對平和復氣調緩平息
• 對暴烈復氣果斷遏制
所有治療皆需審度勝氣強弱,直至氣機平復為準,不預設治療次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