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陽明脈解(二十五)
黃帝問曰:足陽明之脈病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鐘鼓不為動,聞木音而驚,何也?願聞其故。岐伯對曰:陽明者,胃脈也,胃者土也,故聞木音而驚者,土惡木也。
此篇解《靈樞·經脈》足陽明脈一段。(「經脈」原文,詳引於「脈解」中)
白話文:
黃帝問:足陽明經脈有病的人,為什麼怕遇到人和火,但是聽到木頭的聲音卻會突然驚醒,而聽到鐘鼓聲卻沒有反應?為什麼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醒?希望聽聽原因。岐伯回答:足陽明經脈是胃經,而胃屬土,所以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醒,是因為土怕木。
帝曰:善。其惡火何也?岐伯曰:陽明主肉,其脈血氣盛,邪客之則熱,熱甚則惡火。帝曰:其惡人何也?岐伯曰:陽明厥則喘而惋,惋則惡人。帝曰:或喘而死者,或喘而生者,何也?岐伯曰:厥逆連臟則死,連經則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很好。陽明經為什麼會害怕火?」
岐伯答道:「陽明經負責管理肌肉組織,它的經絡氣血旺盛。如果邪氣侵襲陽明經,就會產生熱氣,熱氣太過就表現為害怕火。」
黃帝又問:「陽明經為什麼會害怕人?」
岐伯答道:「陽明經虛衰就會導致氣喘和嘆息。嘆息就表示害怕人。」
黃帝問:「有的人氣喘而死,有的人氣喘卻能活下來,這是為什麼呢?」
岐伯答道:「如果氣喘逆行侵犯到藏腑,就會導致死亡。如果氣喘隻影響到經絡,就可以存活。」
三陽以陽明為長,其血氣最盛,風寒客之,閉其皮毛,則陽鬱而發熱,熱甚則惡火,以其助熱也。陽明以下行為順,陽明厥逆,胃口填塞,肺氣壅阻,則喘促煩亂,是以惡人,以其助煩也(惋,懊憹煩亂也)。厥逆連臟,則氣閉而死,連經則經閉而臟通,是以生也。
白話文:
三陽經中,陽明經最為強壯,它的血氣最旺盛。如果風寒邪氣侵襲陽明經,閉塞了皮膚,就會讓陽氣鬱結而發熱。熱氣過盛時,就會厭惡火,因為火會助長熱氣。陽明經氣機向下運行是順暢的,如果陽明經氣逆亂,就會導致胃口堵塞,肺氣鬱積,引起氣喘、心煩意亂,因此會厭惡別人,因為別人會加重心煩。(「氣喘、心煩意亂」也稱為「懊憹」)陽明經氣逆亂,如果連累臟腑,就會氣閉而死亡;如果只連累經絡,就會經絡閉塞而臟腑通暢,因此還能存活。
帝曰:善。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或至不食數日,逾垣上屋,所上之處,皆非其素所能也,病反能者,何也?岐伯曰: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,實則能登高也。帝曰:其棄衣而走者何也?岐伯曰:熱盛於身,故棄衣欲走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不錯。病人病得很嚴重時,會脫掉衣服奔跑,爬上高處唱歌,有時甚至好幾天不進食,還會翻牆上屋,這些動作都不是他們平常能做到的,為什麼生病後反而能做到這些呢?
岐伯說: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源頭,陽氣旺盛,四肢就會有力氣,有力氣就能爬上高處。
黃帝說:為什麼他們會脫掉衣服奔跑呢?
岐伯說:因為體內熱量過盛,所以才會脫掉衣服想要奔跑。
陽升於手而降於足,故四肢為諸陽之本。
帝曰: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?岐伯曰: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,不欲食,故妄走也。
白話文:
陽氣從手升起而從腳下降,所以四肢是眾多陽經的根本。
黃帝問:那些人胡言亂語,不分親疏地罵人,甚至唱歌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陽氣過盛,會讓人胡言亂語,不分親疏地罵人,並且還會讓人不想吃飯,因為不想吃飯,所以就會亂跑。
少陽膽木,隨陽明胃土下行,陽明不降,則少陽不得下行,陽明與少陽皆逆,則陽盛於上,相火上炎,君火不清,煩怒時作,故使人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。甲木逆沖,胃口填塞,故不欲食。君主煩懣,神宇不寧,是以妄走也。
白話文:
少陽膽系屬木,隨著陽明胃系屬土下行。如果陽明胃氣不降,那麼少陽膽氣就不能下行,陽明胃氣和少陽膽氣都逆行,就會導致上半身陽氣過盛,相火上炎,心火不清,時常感到煩躁易怒,因此會讓人胡言亂語、謾罵不休,不顧親疏關係。甲木逆行上沖,壓迫胃氣,因此不想進食。心神煩躁,精神不安定,所以會胡亂行走。
2. 皮部論(二十六)
黃帝問曰:余聞皮有分部,脈有經紀,筋有結絡,骨有度量,其所生病各異。別其分部,左右上下,陰陽所在,病之終始,願聞其道。岐伯對曰:欲知皮部,以經脈為紀,諸經皆然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皮膚有分佈,脈絡有規律,筋腱有連結,骨骼有尺寸。它們生病的原因各不相同。能不能分別它們的分佈位置、左右上下、陰陽所在,以及疾病的發展過程?希望能聽您解說。」
岐伯回答道:「想要了解皮膚的分佈,必須以經絡為依據。所有經絡都是如此。」
分,分地。部,部位。經,大經。紀,小紀。結,摶結。絡,聯絡。度,尺度。量,寸量。皮脈筋骨,處所不同,其所生病各異,總於皮部別之。別其皮之分部,定上下左右之位,以辨陰陽所在,而詳病之終始,所以考究一身之分野,而知百病之起止也。欲知皮部,必以經脈為紀,諸經皆有經紀之方,按經脈分之,則皮部明矣。
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陽明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陽主外,陰主內。
白話文:
不同的部位,生病的情況也不同。總的來說,可以根據皮膚的部位來區分病症。劃分皮膚的部位,確定上下左右的位置,就可以辨別陰陽所在,進而詳細地瞭解疾病的發展過程。因此,研究人體的部位劃分,就能瞭解各種病症的起因和發展。如果想要瞭解皮膚部位,就必須以經脈為準則。每條經脈都有相應的區域,根據經脈來劃分,皮膚部位就很清楚了。
陽明之陽絡,名曰害蜚。上謂手陽明,下謂足陽明。同法,主病之法皆同也。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是皆陽明之絡也。絡脈盛滿,則入客於經。陽絡主外,陰絡主內。
白話文:
屬於陽明經絡的陽絡,稱之為「害蜚」。上是指手陽明經絡,下是指足陽明經絡。同屬陽明系統,判斷疾病的方法都相同。觀察身體部位如果有浮露的經絡,這些都是陽明經絡的絡脈。絡脈氣血充盛,就會侵入正經。陽絡主管身體外部,陰絡主管身體內部。
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故在陽者主外,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。諸經皆然。
白話文:
少陽的陽氣,叫做樞持,上下做法都相同。查看其部位是否有浮絡,那些都是少陽的絡脈。絡脈盛大就會進入客舍於經脈之中。因此,陽經主要主外,陰經主要主出,以滲透內部。所有經脈都是如此。
義如上文。在陽絡者主外,在陰經者出於經絡而滲於內,亦主內之變文也。諸經皆同。
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義如上文。
白話文:
意思就像前面所述。位於陽絡的主宰外部,位於陰經的則從經絡深入內部,也主管內部的變化。所有的經絡都是這樣。
太陽經中的陽部分,被稱為關樞,上下都遵循同樣的規則,觀察部位中有浮現的絡脉,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絡脉。當絡脉充盛時,就會進入並影響到主經。
意思就像前面所述。
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其入經也,從陽部入於經,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
白話文:
少陰的陰氣,叫做樞濡。上下(左右)都遵循這個規律。看它所屬的部位中,有浮在表面的絡脈,這些都是少陰的絡脈。絡脈旺盛就會進入經脈,它進入經脈的部位是在陽部,它從經脈走出來的位置是在陰部,深入注於骨髓之中。
少陰之陰絡,名曰樞儒,義如上文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其入經也,從陽絡之部注於經。在陰經者主出,以滲於內,故從陰經內注於骨也。
白話文:
少陰經的陰絡,叫做「樞儒」,意思與上面相同。陰絡旺盛時,就會進入經絡。它進入經絡時,從陽絡的部分進入經絡。在陰經中,它負責將津液排出,滲入體內,所以它從陰經的內部流入骨骼。
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心主,手厥陰。上謂手厥陰,下謂足厥陰。義如上文。
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義如上文。
白話文:
心臟主宰陰氣,稱為「害肩」,上下部位相同法則,觀察其部位如果有浮絡,都是心臟的主絡。絡脈充盈就會侵入經脈。
心臟主宰手厥陰經,上面指的是手厥陰經,下面指的是足厥陰經。道理同上面所述。
脾臟主宰陰氣,稱為「關蟄」,上下部位相同法則,觀察其部位如果有浮絡,都是脾臟的主絡。絡脈充盈就會侵入經脈。
道理同上面所述。
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,絡脈滿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。故皮有分部,不與而生大病也。與,與豫同。
白話文:
所有十二經絡脈,都是皮膚的一部分。邪氣侵犯皮膚,會使皮膚毛孔張開,邪氣就會進入絡脈。絡脈滿了後,就會灌注到經脈中。經脈滿了後,就會深入臟腑。因此,皮膚有不同的部位,如果保護不當,就會引起大病。
經脈附骨,絡脈附皮,凡十二經之絡脈,是為皮之部也。邪自皮而入絡脈,自絡脈而入經脈,自經脈而入腑臟,則大病成矣。而其先則自皮始,故皮有分部,不知豫為防護,此大病所由生也。
白話文:
經脈沿著骨骼分佈,絡脈則附著於皮膚上。十二條經脈的絡脈,屬於皮膚的範疇。邪氣從皮膚進入絡脈,從絡脈進入經脈,再從經脈進入臟腑,就會形成大病。而病症的發生,最初往往從皮膚開始,因此皮膚有不同的部位。不瞭解並提前做好防護,這就是大病產生的原因。
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,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
此言百病始生,由淺入深之原。
白話文:
所以所有疾病的最初發生,一定先從皮膚毛髮開始。邪氣入侵時,會讓腠理(皮肉之間的小孔)打開,打開後邪氣就會進入絡脈(連接經脈和皮肉的脈絡),停留不去。邪氣繼續蔓延,傳入經脈,停留不去。再繼續蔓延,傳入臟腑,停留不去,最後聚集在腸胃之中。
帝曰:夫子言皮之十二部,其生病,皆何如?岐伯曰:皮者,脈之部也,邪之始入於皮也,溯然起毫毛,開腠理。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,色變,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,則寒熱也。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,乃陷下,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夫子說皮膚有十二個部位,它們生病時,會出現什麼症狀?
岐伯回答:皮膚是經脈的部位,邪氣首先進入皮膚時,會使汗毛豎起,毛孔打開。接著進入絡脈,則絡脈就會膨脹,顏色也會改變。如果顏色偏青,則會疼痛;偏黑,則會麻痹;偏黃或偏紅,則會發熱;偏白,則會怕冷;五種顏色都出現,則表示寒熱交替。若邪氣侵入經絡,則會造成虛弱,並往下陷;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間,寒邪過多,則會筋攣骨痛;熱邪過多,則會筋弛骨消,肌肉潰爛,毛髮直立且脫落。
皮之十二部者,十二絡脈之部也。皮者脈之部,即絡脈之部也。邪之始入於皮也,溯然(猶灑然意)起毫毛,開腠理,而入於絡脈。其入於絡也,隧路梗阻,衛氣不行,則絡脈盛滿,色因邪變。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,則陰陽交爭,寒熱互作也。
白話文:
中醫將皮膚分為十二個部位,對應於十二條經絡的運行範圍。皮膚是經絡的表層,也就是絡脈的部位。
當邪氣開始侵入皮膚時,會導致毫毛豎立,毛孔打開,邪氣便會進入絡脈。邪氣進入絡脈後,會阻塞通路,阻礙衛氣運行,導致絡脈充盈,皮膚顏色也會因為邪氣而改變。
如果皮膚呈現青色,通常伴隨著疼痛;呈現黑色,則會麻木;呈現黃色或紅色,說明有熱象;呈現白色,則有寒象;如果同時出現多種顏色,表示陰陽交戰,寒熱交替。
其入客於經也,則乘虛內入,脈乃陷下。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。其所生病雖異,其始不過此條,其終乃淫泆傳變耳。
白話文:
中醫認為,邪氣入侵人體時,會趁著身體虛弱時進入經脈,導致脈絡虛陷。邪氣停留於筋骨之間,寒氣過多會導致筋攣骨痛,熱氣過多會導致筋弛骨消、肌肉萎縮破裂、毛髮直立脫落。雖然疾病表現不同,但最初都是從邪氣入侵開始的,最終會演變成更複雜的病症。
帝曰:善。夫絡脈之見也,其五色各異,青黃赤白黑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對曰:經有常色,而絡無常變也。帝曰:經之常色何如?岐伯曰:心赤、肺白、肝青、脾黃、腎黑,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,此皆常色,謂之無病。帝曰:絡之陰陽,亦應其經乎?岐伯曰:陰絡之色應其經,陽絡之色變無常,隨四時而行也。寒多則凝泣,凝泣則青黑,熱多則淖澤,淖澤則黃赤,五色俱見者,謂之寒熱。
帝曰:善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好。脈絡的顏色,為什麼有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這五種不同的顏色呢?」
岐伯回答:「經脈有它固定的顏色,而絡脈則沒有固定的顏色變化。」
黃帝又問:「經脈的固定顏色是什麼呢?」
岐伯回答:「心經呈紅色、肺經呈白色、肝經呈青色、脾經呈黃色、腎經呈黑色,這些顏色都與它們經脈的顏色相同。這些都是經脈的正常顏色,表示沒有疾病。」
黃帝接著問:「絡脈的陰陽顏色,也與它所屬的經脈顏色相同嗎?」
岐伯回答:「陰絡的顏色與它所屬的經脈顏色相同。陽絡的顏色變化不定,隨著四時的變化而改變。寒氣過多時,就會凝聚停滯,凝聚停滯就會變成青黑色。熱氣過多時,就會變得濕潤,濕潤就會變成黃紅色。五種顏色同時出現,說明有寒熱同時存在的病症。」
隨四時而行者,秋冬寒盛,則營血凝澀,泣與澀通。其色青黑,春夏熱盛,則營血淖澤,其色黃赤也。(此段王冰分之為「經絡論」,今正之)
白話文:
順應四季變化的養生之道:秋冬寒冷旺盛時,營血會凝結不通,哭泣和眼睛乾澀都是由於氣血不通造成的,這時血的顏色會呈現青黑色;春夏暑熱旺盛時,營血會變得稀薄混濁,這時血的顏色會呈現黃紅色。(這段文字最初被王冰歸類於「經絡論」,現已更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