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陽明脈解(二十五)

黃帝問曰:足陽明之脈病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鐘鼓不為動,聞木音而驚,何也?願聞其故。岐伯對曰:陽明者,胃脈也,胃者土也,故聞木音而驚者,土惡木也。

此篇解《靈樞·經脈》足陽明脈一段。(「經脈」原文,詳引於「脈解」中)

帝曰:善。其惡火何也?岐伯曰:陽明主肉,其脈血氣盛,邪客之則熱,熱甚則惡火。帝曰:其惡人何也?岐伯曰:陽明厥則喘而惋,惋則惡人。帝曰:或喘而死者,或喘而生者,何也?岐伯曰:厥逆連臟則死,連經則生。

三陽以陽明為長,其血氣最盛,風寒客之,閉其皮毛,則陽鬱而發熱,熱甚則惡火,以其助熱也。陽明以下行為順,陽明厥逆,胃口填塞,肺氣壅阻,則喘促煩亂,是以惡人,以其助煩也(惋,懊憹煩亂也)。厥逆連臟,則氣閉而死,連經則經閉而臟通,是以生也。

帝曰:善。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或至不食數日,逾垣上屋,所上之處,皆非其素所能也,病反能者,何也?岐伯曰: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,實則能登高也。帝曰:其棄衣而走者何也?岐伯曰:熱盛於身,故棄衣欲走也。

陽升於手而降於足,故四肢為諸陽之本。

帝曰: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?岐伯曰: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,不欲食,故妄走也。

少陽膽木,隨陽明胃土下行,陽明不降,則少陽不得下行,陽明與少陽皆逆,則陽盛於上,相火上炎,君火不清,煩怒時作,故使人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。甲木逆沖,胃口填塞,故不欲食。君主煩懣,神宇不寧,是以妄走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足陽明經脈生病的時候,會厭惡見到人、厭惡火,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害怕驚跳,但聽到鐘鼓聲卻不會有反應。為什麼聽到木頭聲音會驚嚇呢?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。

岐伯回答說:陽明經脈是胃的經脈,胃屬土,所以聽到木頭聲音會驚嚇,是因為土怕木剋。

(這段解釋了《靈樞·經脈》中關於足陽明經脈的一段內容)

黃帝說:你說的對。那為什麼會厭惡火呢?岐伯說:陽明經脈主肌肉,它的血氣很旺盛,當邪氣侵入的時候就會發熱,熱到極點就會厭惡火。黃帝又問:那為什麼會厭惡見到人呢?岐伯說:陽明經脈氣機逆亂的時候就會喘氣而且感到煩悶,煩悶就會厭惡見到人。黃帝問:那為什麼有的人喘氣會死,有的人喘氣卻會活下來呢?岐伯說:氣機逆亂影響到內臟就會死,影響到經絡就會活下來。

三陽經脈中,陽明經脈的氣血最旺盛,風寒侵入,阻塞了皮膚的毛孔,就會導致陽氣鬱積而發熱,熱到極點就會厭惡火,因為火會加重熱勢。陽明經脈的氣機正常是向下走的,當陽明經脈氣機逆亂的時候,胃口會被堵塞,肺氣也會受到阻礙,就會喘促煩躁,因此會厭惡見到人,因為見到人會加重煩躁感。(惋,指的是煩惱,心緒不寧)氣機逆亂影響到內臟,就會導致氣機閉塞而死亡,影響到經絡,只是經絡閉塞但內臟還能正常運行,所以會活下來。

黃帝說:你說的對。病情嚴重的時候,會丟掉衣服到處跑,還會爬到高處唱歌,甚至會好幾天不吃飯,翻牆上屋頂,這些都是他平常做不到的,為什麼生病反而會做到這些事呢?岐伯回答說: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,陽氣旺盛的時候四肢就會強壯有力,強壯有力就能爬到高處。黃帝又問:那為什麼會丟掉衣服到處跑呢?岐伯說:因為身體裡面熱到極點,所以才會脫掉衣服想要跑。

陽氣從手上升,從腳下降,所以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。

黃帝問:那為什麼會胡言亂語、罵人,不分親疏地唱歌呢?岐伯說:陽氣過於旺盛就會使人胡言亂語、罵人,不分親疏,而且不想吃飯,不想吃飯就會到處亂跑。

少陽膽經屬木,跟著陽明胃經屬土的氣機向下運行,如果陽明經氣機不向下,少陽經就不能向下走,當陽明和少陽的氣機都逆亂的時候,就會導致陽氣向上過盛,相火也跟著向上燃燒,君火(心火)不清淨,就會常常感到煩躁憤怒,所以會使人胡言亂語、罵人,不分親疏。甲木(膽木)逆行衝擊,導致胃口被堵塞,所以不想吃飯。君主(心)感到煩悶,精神不安,所以才會到處亂跑。

2. 皮部論(二十六)

黃帝問曰:余聞皮有分部,脈有經紀,筋有結絡,骨有度量,其所生病各異。別其分部,左右上下,陰陽所在,病之終始,願聞其道。岐伯對曰:欲知皮部,以經脈為紀,諸經皆然。

分,分地。部,部位。經,大經。紀,小紀。結,摶結。絡,聯絡。度,尺度。量,寸量。皮脈筋骨,處所不同,其所生病各異,總於皮部別之。別其皮之分部,定上下左右之位,以辨陰陽所在,而詳病之終始,所以考究一身之分野,而知百病之起止也。欲知皮部,必以經脈為紀,諸經皆有經紀之方,按經脈分之,則皮部明矣。

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陽明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陽主外,陰主內。

陽明之陽絡,名曰害蜚。上謂手陽明,下謂足陽明。同法,主病之法皆同也。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是皆陽明之絡也。絡脈盛滿,則入客於經。陽絡主外,陰絡主內。

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故在陽者主外,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。諸經皆然。

義如上文。在陽絡者主外,在陰經者出於經絡而滲於內,亦主內之變文也。諸經皆同。

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
義如上文。

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其入經也,從陽部入於經,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

少陰之陰絡,名曰樞儒,義如上文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其入經也,從陽絡之部注於經。在陰經者主出,以滲於內,故從陰經內注於骨也。

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
心主,手厥陰。上謂手厥陰,下謂足厥陰。義如上文。

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
義如上文。

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,絡脈滿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。故皮有分部,不與而生大病也。與,與豫同。

經脈附骨,絡脈附皮,凡十二經之絡脈,是為皮之部也。邪自皮而入絡脈,自絡脈而入經脈,自經脈而入腑臟,則大病成矣。而其先則自皮始,故皮有分部,不知豫為防護,此大病所由生也。

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,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

此言百病始生,由淺入深之原。

帝曰:夫子言皮之十二部,其生病,皆何如?岐伯曰:皮者,脈之部也,邪之始入於皮也,溯然起毫毛,開腠理。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,色變,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,則寒熱也。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,乃陷下,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。

皮之十二部者,十二絡脈之部也。皮者脈之部,即絡脈之部也。邪之始入於皮也,溯然(猶灑然意)起毫毛,開腠理,而入於絡脈。其入於絡也,隧路梗阻,衛氣不行,則絡脈盛滿,色因邪變。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,則陰陽交爭,寒熱互作也。

其入客於經也,則乘虛內入,脈乃陷下。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。其所生病雖異,其始不過此條,其終乃淫泆傳變耳。

帝曰:善。夫絡脈之見也,其五色各異,青黃赤白黑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對曰:經有常色,而絡無常變也。帝曰:經之常色何如?岐伯曰:心赤、肺白、肝青、脾黃、腎黑,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,此皆常色,謂之無病。帝曰:絡之陰陽,亦應其經乎?岐伯曰:陰絡之色應其經,陽絡之色變無常,隨四時而行也。寒多則凝泣,凝泣則青黑,熱多則淖澤,淖澤則黃赤,五色俱見者,謂之寒熱。

帝曰:善。

隨四時而行者,秋冬寒盛,則營血凝澀,泣與澀通。其色青黑,春夏熱盛,則營血淖澤,其色黃赤也。(此段王冰分之為「經絡論」,今正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