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8)

1. 陰陽應象論(五 舊名大論。)

帝曰:調此二者奈何?岐伯曰: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年四十,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年六十,陰痿,陽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故曰知之則強,不知則老,故同出而異名耳。智者察同,愚者察異,愚者不足,智則有餘,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。

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,樂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

「上古天真論」:女子二七天癸至,七七天癸竭,男子二八天癸至,八八天癸竭,七為陰數,故當損,八為陽數,故當益。能知七損八益,則陰不偏勝,陽不偏衰,故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人年四十,而陰氣自居一半,起居始衰。年五十,陽氣漸虛,陰氣漸盛,身體沉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

年六十,陰器痿弱,陽氣大衰,九竅不利,濁陰逆升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故曰知七損八益之法則強,不知則老。人同此理,而老壯絕異,總由知與不知,故同出而異名耳。智者察其同出之原,愚者察其異名之殊,不知為人事之差,而以為天命之常,故愚者常不足,智者常有餘,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(治,安)。

是以聖人未嘗無事,而所為者,無為之事,未嘗無能,而所能者,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應象論(五 舊名大論。)

黃帝問:「如何調和陰陽二者?」岐伯回答:「若能知曉『七損八益』的道理,便能調和陰陽;若不懂運用此道,便會提早衰老。人到四十歲,陰氣已減半,日常起居開始衰退;五十歲時,身體變得沈重,耳不聰目不明;六十歲時,陰莖痿弱,陽氣大幅衰退,九竅功能失調,下部虛弱而上部壅實,鼻涕眼淚易流。因此,明白此道則強健,不明則衰老。兩者本質相同,卻因認知差異而有不同結果。智者觀察共通根本,愚者只關注表象差異,愚者常感不足,智者則有餘裕。有餘裕則耳聰目明、身輕體健,老者恢復活力,壯者更加安泰。

聖人行事順應自然,樂於淡泊無為,在虛靜無求中滿足心志,因而壽命無窮,與天地同終,此乃聖人養生之道。

『上古天真論』提及:女子十四歲時月經來潮,四十九歲時斷絕;男子十六歲時精氣成熟,六十四歲時衰竭。七為陰數,故應減損(如避免陰氣過盛);八為陽數,故應增益(如滋養陽氣)。知曉此理,陰陽不致偏頗而能調和;反之則早衰。四十歲後陰氣減半,起居衰退;五十歲陽氣漸虛、陰氣漸盛,身體沈重、感官遲鈍;六十歲時性功能衰退、陽氣大減,九竅失調,濁陰上逆形成下虛上實,涕淚難控。明白七損八益之法則強健,反之則衰老。人同此理,卻因知與不知而有老壯之別,終歸源於認知差異。智者探究根本,愚者執著表象,將人為疏忽歸於天命,故愚者常不足,智者常有餘。有餘則感官敏銳、體格強健,老者回春,壯者更安穩。

聖人並非無所作為,而是順應自然;並非無能,而是安於淡泊。在虛靜中隨心所欲,因而壽與天齊,此為聖人的修身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