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5)

1. 至真要大論(八十)

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岐伯曰:諸氣在泉,風淫於內,治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苦緩之,以辛散之。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,佐以酸淡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。火淫於內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苦下之,以辛潤之。

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咸瀉之,以苦堅之。

司地之氣,淫勝而病,治法如此。

帝曰:其司天邪勝何如?岐伯曰:風化於天,清反勝之,治以酸溫,佐以苦甘。熱化於天,寒反勝之,治以甘溫,佐以苦辛。濕化於天,風反勝之,治以苦甘,佐以辛酸。火化於天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燥化於天,熱反勝之,治以辛寒,佐以苦甘。寒化於天,濕反勝之,治以苦熱,佐以酸淡。

司天之氣,為邪所勝,治法如此。

帝曰:善。司地邪氣反勝,治之奈何?岐伯曰:風司於地,清反勝之,治以酸溫,佐以苦甘,以辛平之。熱司於地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鹹平之。濕司於地,風反勝之,治以苦寒,佐以鹹甘,以酸平之。火司於地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鹹平之。

燥司於地,熱反勝之,治以鹹寒,佐以酸甘,以苦平之。寒司於地,濕反勝之,治以苦熱,佐以甘辛,以苦平之。以和為利。

司地之氣,為邪所勝,治法如此。總以和調為利也。

帝曰:善。六氣相勝奈何?岐伯曰:厥陰之勝,大風數舉,倮蟲不滋,少腹痛,腸鳴飧泄,注下赤白,小便黃赤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胠脅氣並,化而為熱,胃脘如塞,膈咽不通,耳鳴頭眩,憒憒欲吐,甚則嘔吐。

厥陰木勝則土敗,腹痛腸鳴,泄注赤白,小便黃赤者,肝脾下陷之病,心痛支脅,膈咽不通,耳鳴頭眩,嘔吐者,膽胃上逆之病也。

少陰之勝,炎暑至,木乃津,草乃萎,介蟲乃屈,心下熱,善飢,嘔逆躁煩,氣遊三焦,臍下反痛,腹滿溏泄,傳為赤沃。

少陰火勝則金敗,心下發熱,嘔逆躁煩者,君相上逆,肺金被克之病,臍痛腹滿,溏泄赤沃者,相火下陷,大腸被克之病(手少陽三焦以相火主令,病則下陷,足少陽膽從相火化氣,病則上逆)。赤沃,紅痢也。

太陰之勝,雨數至,鱗蟲乃屈,火氣內郁,病在胠脅,瘡瘍於中,流散於外,甚則心痛熱格喉痹,項強頭痛,痛留巔頂,互引眉間,獨勝則濕氣內郁,胃滿,飲發於中,胻腫於上,寒迫下焦,腰脽重強,少腹滿,內不便,善注泄。

太陰濕勝則水敗,濕盛胃逆,則火氣內郁。病在胠脅者,膽木化為相火,君相合邪,病在左脅,肺金刑于二火,君相交侵,病在右脅。濕熱鬱蒸,肌肉腐爛,故中外瘡瘍。甚則君火不降,心痛熱格,咽喉腫痹。項強頭痛,留連巔頂,牽引眉間者,太陽膀胱經絡上逆也(足太陽脈起目內眥,上額交巔下項,行身之背)。此陽旺火盛者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很好。那該如何治療呢?岐伯回答:

治療地氣過盛的方法:

  • 風邪過盛:用辛涼藥物為主,輔以苦甘藥物。苦味可舒緩風邪,辛味能發散風邪。
  • 熱邪過盛:用咸寒藥物為主,輔以苦甘藥物。酸味可收斂熱邪,苦味能洩散熱邪。
  • 濕邪過盛:用苦熱藥物為主,輔以酸淡藥物。苦味可燥濕,淡味能利濕。
  • 火邪過盛:用咸冷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。酸味可收斂火邪,苦味能洩散熱邪。
  • 燥邪過盛:用苦溫藥物為主,輔以甘辛藥物。苦味可通下燥邪,辛味能潤燥。
  • 寒邪過盛:用甘熱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。咸味可瀉寒邪,苦味能固護陽氣。

這是地氣過盛導致疾病的治療原則。

治療天氣被邪氣所勝的方法:

  • 風氣司天而涼燥反勝:用酸溫藥物為主,輔以苦甘藥物。
  • 熱氣司天而寒氣反勝:用甘溫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。
  • 濕氣司天而風氣反勝:用苦甘藥物為主,輔以辛酸藥物。
  • 火氣司天而寒氣反勝:用甘熱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。
  • 燥氣司天而熱氣反勝:用辛寒藥物為主,輔以苦甘藥物。
  • 寒氣司天而濕氣反勝:用苦熱藥物為主,輔以酸淡藥物。

這是天氣被邪氣所勝的治療原則。

治療地氣被邪氣反勝的方法:

  • 風氣主地而涼燥反勝:用酸溫藥物為主,輔以苦甘藥物,以辛味調和。
  • 熱氣主地而寒氣反勝:用甘熱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,以咸味調和。
  • 濕氣主地而風氣反勝:用苦寒藥物為主,輔以咸甘藥物,以酸味調和。
  • 火氣主地而寒氣反勝:用甘熱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,以咸味調和。
  • 燥氣主地而熱氣反勝:用咸寒藥物為主,輔以酸甘藥物,以苦味調和。
  • 寒氣主地而濕氣反勝:用苦熱藥物為主,輔以甘辛藥物,以苦味調和。

治療的關鍵在於調和平衡。

六氣相勝的病症表現:

  1. 厥陰風氣過勝
  • 症狀:大風頻發,動物繁殖受影響,少腹疼痛,腸鳴腹瀉,便下赤白,小便黃赤,胃脘心口疼痛,兩側脅肋脹滿,氣滯化熱,胃部堵塞感,吞咽不暢,耳鳴頭暈,惡心嘔吐。
  • 病因:肝脾下陷,膽胃上逆。
  1. 少陰熱氣過勝
  • 症狀:酷暑盛行,草木乾枯,介類動物活動減少,心口發熱,易飢,嘔吐煩躁,三焦氣滯,臍下疼痛,腹脹腹瀉,甚至便血。
  • 病因:君相火上逆克伐肺金,相火下陷克伐大腸。
  1. 太陰濕氣過勝
  • 症狀:多雨,魚類活動減少,體內郁熱,脅肋疼痛,內生瘡瘍外發皮膚,嚴重時心口灼熱、咽喉腫痛,頸項強直,頭痛連及頭頂眉間。若濕邪獨勝,則胃脹、水飲內停、下肢浮腫,下焦寒濕導致腰部沈重、少腹脹滿、腹瀉頻繁。
  • 病因:濕盛胃逆,濕熱郁蒸,太陽經氣上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