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二 (3)
卷十二 (3)
1. 至真要大論(八十)
太陰司天,濕淫所勝,則寒水受害,故民生土刑水敗之病。時雨沾潤,故枯槁變易。腰脊頭項痛者,腎主骨也。大便難,陰器不用者,腎竅於二陰也(土濕木鬱,不能疏泄穀道,故大便難。肝主筋,木鬱筋痿,故陰器不用)。飢不欲食,咳唾則有血者,土濕胃逆,肺金不降也。
肺胃上逆,則收斂失政,君相浮升,故心懸頭眩。太谿,少陰腎脈,在足內踝後陷中,其動應手。
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,則溫氣流行,金政不平,民病頭痛,發熱惡寒而瘧,皮膚痛,色變黃赤,傳而為水,身面胕腫,腹滿仰息,泄注赤白,瘡瘍,咳唾血,煩心,胸中熱,甚則鼽衄。病本於肺,天府絕,死不治。
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,則燥金受害,故民生火刑金敗之病。天府,太陰肺脈,在臂臑內廉腋下三寸,其動應手。
陽明司天,燥淫所勝,則大涼革候,木乃晚榮,草乃晚生,生菀於下,名木斂,草焦上首,蟄蟲來見,民病寒清於中,筋骨內變,左胠脅痛,腰痛,心脅暴痛,不可反側,腹中鳴,注泄鶩溏,丈夫㿗疝,婦人少腹痛,感而瘧,咳,嗌乾面塵,目眛眥瘍,瘡痤癰腫。病本於肝,太衝絕,死不治。
陽明司天,燥淫所勝,則風木受害,故民生金刑木敗之病。肝主筋,行於左脅,故筋骨變,左脅痛。木陷於水,故腰痛(腎位在腰)。君火失生,故心痛。木陷而風生,下泄後竅,故腹鳴注泄。肝氣寒凝,故成㿗疝。木主色,故面塵。肝竅於目,故目眛眥瘍。太衝,厥陰肝脈,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,其動應手。
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則寒氣反至,水且冰,運火炎烈,雨暴乃雹,民病厥心痛,心澹澹大動,胸腹滿,胸脅胃脘不安,鼽衄善悲,時眩僕,嘔血泄血,血變於中,發為癰瘍,手熱肘攣腋腫,面赤目黃,甚則色炲,嗌乾善噫,渴而欲飲。病本於心,神門絕,死不治。所謂動氣,知其臟也。
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則君火受害,故民生水刑火敗之病。火不勝水,若遇運火炎烈,而為寒氣所迫,則化為冰雹。火被水克,故心痛不寧。火衰水旺,寒濕壅阻,濁陰上填,故胸腹脹滿。甲木鬱沖,故胸脅胃脘不安。肺無降路,堙塞失斂,故鼽衄善悲。君相失根,神氣飄搖,故時眩僕。
濕盛土瘀,胃逆脾陷,故嘔血泄血。不經嘔泄,則積血腐敗,發為癰瘍。手熱肘攣腋腫者,心脈所經,壅遏不運也。面赤者,火上炎也。目黃者,土濕旺也。色炲者,黑黯如煤,水勝火也。火上炎,故嗌乾善渴。胸腹滿,故噫氣不除。神門,少陰心脈,在掌後銳骨之端,其動應手。
以上諸脈,所謂經絡動氣,切其動氣有無,則知臟氣存亡矣。
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岐伯曰:司天之氣,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酸瀉之。熱淫所勝,平以鹹寒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。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。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故而止。火淫所勝,平以酸冷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酸復之。
白話文:
至真要大論(八十)
當太陰主司天時,濕氣過盛,導致寒水受損,民眾因此患上脾土過旺而腎水衰敗的疾病。此時雨水充足,枯槁的萬物得以變化更新。患者出現腰脊頭項疼痛,是因腎主骨。大便困難、陰器功能失常,是因腎開竅於二陰(脾濕導致肝氣鬱滯,無法疏洩穀道,故大便困難;肝主筋,肝鬱則筋弱,故陰器不能正常運作)。飢餓卻無食慾,咳嗽時帶血,是因脾濕使胃氣上逆,肺金無法下降。
肺胃上逆則收斂失常,君火與相火上升,導致心悸、頭暈。太谿穴是少陰腎經的脈位,位於足內踝後方的凹陷處,其脈搏可觸及。
少陽主司天時,火氣過盛,溫熱之氣流行,肺金的正常功能受影響。民眾易患頭痛、發熱惡寒、瘧疾、皮膚疼痛、膚色變黃或紅,甚至發展為水腫,出現面部及全身浮腫、腹脹、呼吸困難、腹瀉帶血或膿、瘡瘍、咳嗽帶血、心煩、胸中灼熱,嚴重時鼻衄。疾病根源在肺,若天府脈斷絕,則不治。
天府穴是太陰肺經的脈位,位於上臂內側腋下三寸處,其脈搏可觸及。
陽明主司天時,燥氣過盛,寒涼之氣改變氣候,草木延遲生長,生機被壓抑於地下,名貴樹木凋零,草葉枯焦,蟄蟲提早出現。民眾易患內寒、筋骨病變、左脅痛、腰痛、心脅劇痛無法轉身、腹中鳴響、腹瀉如鴨溏、男性疝氣、女性小腹痛,並可能引發瘧疾、咳嗽、咽喉乾燥、面色暗沈、眼睛昏花、眼角生瘡、癰瘡腫痛。疾病根源在肝,若太衝脈斷絕,則不治。
太衝穴是厥陰肝經的脈位,位於足大趾本節後二寸處,其脈搏可觸及。
太陽主司天時,寒氣過盛,寒冷異常,甚至結冰,若遇火運旺盛,則可能突降冰雹。民眾易患厥逆心痛、心悸不安、胸腹脹滿、胸脅胃脘不適、鼻衄易悲、時常眩暈昏倒、嘔血或便血,血液病變可能引發癰瘍,出現手熱、肘部攣縮、腋下腫脹、面色發紅、眼黃,嚴重時面色晦暗、咽喉乾燥、易噯氣、口渴欲飲。疾病根源在心,若神門脈斷絕,則不治。
神門穴是少陰心經的脈位,位於掌後銳骨末端,其脈搏可觸及。
以上經脈的搏動情況,可藉由切診判斷臟腑之氣的盛衰。
黃帝問:如何治療?岐伯答:
- 風氣過盛:以辛涼藥物平息,佐以苦甘,以甘緩和,以酸瀉之。
- 熱氣過盛:以鹹寒藥物平息,佐以苦甘,以酸收斂。
- 濕氣過盛:以苦熱藥物平息,佐以酸辛,以苦燥濕,以淡滲洩。若濕氣上逆化熱,則用苦溫治療,佐以甘辛,以發汗為度。
- 火氣過盛:以酸冷藥物平息,佐以苦甘,以酸收斂,以苦發散,以酸恢復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