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1)

1. 卷十二

2. 運氣

3. 至真要大論(八十)

黃帝問曰:五氣交合,盈虛更作,余知之矣。六氣分治,司天地者,其化何如?願聞上合昭昭,下合冥冥奈何?岐伯再拜對曰:明乎哉問也!此天地之大紀,人神之通應,道之所生,工之所疑也。

上合昭昭謂司天,下合冥冥謂在泉。

帝曰:願聞其道也。岐伯曰:厥陰司天,其化以風,少陰司天,其化以熱,太陰司天,其化以濕,少陽司天,其化以火,陽明司天,其化以燥,太陽司天,其化以寒。

六氣司天之化。

帝曰:地化奈何?岐伯曰:司天同候,間氣皆然。帝曰:間氣何謂?岐伯曰:司左右者,是謂間氣也。帝曰:何以異之?岐伯曰:主歲者紀歲,間氣者紀步也。

司地之化,與司天同候。在司天司地之左右者,謂之間氣。地之間氣,亦與天之間氣相同。間氣之異於司天司地者,司天司地是主步者,統紀一歲,間氣是主歲者,但紀一步也。(司天主前半歲,司地主後半歲,是謂主歲者紀歲。間氣主步,一步六十日,是謂間氣者紀步)

帝曰:主歲奈何?岐伯曰:厥陰司天為風化,在泉為酸化,司氣為蒼化,間氣為動化。少陰司天為熱化,在泉為苦化,不司氣化,居氣為灼化。太陰司天為濕化,在泉為甘化,司氣為黅化,間氣為柔化。少陽司天為火化,在泉為苦化,司氣為丹化,間氣為明化。陽明司天為燥化,在泉為辛化,司氣為素化,間氣為清化。

太陽司天為寒化,在泉為咸化,司氣為玄化,間氣為藏化。

司天主前半歲,在泉主後半歲,所謂主歲也。而一歲六氣,司天主三之氣,在泉主終之氣,所謂司氣也。其主初氣、二氣、四氣、五氣者,是間氣也。少陰君火,六氣之主,君主無為,宰相代行其令,故少陰不司氣化。如北政之歲,少陰在泉,則寸口不應,南政之歲,少陰司天,則寸口不應,是不司氣化之證據也。(舊注:氣有六,運有五,不司氣化者,不主運也。

夫主運者五行,非六氣也,六氣皆不主運,何但少陰耶)

故治病者,必明六化分治,五味五色所生,五臟所宜,乃可以言盈虛之作,病生之緒也。

治病者,必明六化之分治,五味五色之所由生,五臟之所宜,乃可以言六氣盈虛之更作,病生衰旺之條緒也。(相生者氣盈,被克者氣虛,感而生病,盛衰不同,此條緒所由分也)

帝曰:厥陰在泉而酸化先,余知之矣,風化之行也何如?岐伯曰:風行於地,所謂本也。餘氣同法。本乎天者,天之氣也,本乎地者,地之氣也,天地合氣,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。

天之六氣,化生地之五行,如厥陰之風行於地而化木,所謂木之本也。餘氣與此同法。五行本乎天,本乎天者,天之氣也,六氣本乎地,本乎地者,地之氣也(天數五,地數六,天之六氣應乎十二支,原為地數也)。天地合氣,則六節分,五行列,而萬物由此化生矣。

白話文:

至真要大論(八十)

黃帝問道:「五氣相互交合,盛衰交替運作,我已明白了。但六氣分別主導,掌管天地的氣化作用,是如何進行的?希望能明白其上合光明、下合幽暗的道理。」岐伯恭敬回答:「這問題非常高明!這是天地運行的總綱,人與自然的相通呼應,是大道生成的關鍵,也是醫者困惑之處。」

所謂「上合昭昭」是指司天之氣,「下合冥冥」則指在泉之氣。

黃帝說:「請詳細說明其中的原理。」岐伯回答:

  • 厥陰司天時,氣化以風為主;
  • 少陰司天時,氣化以熱為主;
  • 太陰司天時,氣化以濕為主;
  • 少陽司天時,氣化以火為主;
  • 陽明司天時,氣化以燥為主;
  • 太陽司天時,氣化以寒為主。

這就是六氣司天的氣化作用。

黃帝問:「地的氣化如何?」岐伯說:「在泉之氣與司天之氣相對應,其間的『間氣』也是如此。」黃帝問:「什麼是間氣?」岐伯解釋:「位於司天、在泉左右兩側的氣,稱為間氣。」至於差異,岐伯補充:「司天、在泉主導整年的氣候,間氣則只影響特定時段(六十日一步)。」

具體而言:

  • 厥陰:司天為風化,在泉為酸化,司氣為蒼化(青色),間氣為動化(變動之氣);
  • 少陰:司天為熱化,在泉為苦化,不直接司氣化(因君火無為),其居氣為灼化(炎熱);
  • 太陰:司天為濕化,在泉為甘化,司氣為黅化(黃色),間氣為柔化(柔和之氣);
  • 少陽:司天為火化,在泉為苦化,司氣為丹化(紅色),間氣為明化(明亮之氣);
  • 陽明:司天為燥化,在泉為辛化,司氣為素化(白色),間氣為清化(清涼之氣);
  • 太陽:司天為寒化,在泉為咸化,司氣為玄化(黑色),間氣為藏化(閉藏之氣)。

司天之氣主導上半年,在泉之氣主導下半年,而間氣則分佈於六氣的其餘時段。少陰君火因屬君主之位,不直接主導運化,此特性可從脈象(如北政、南政之年寸口不應)得到驗證。

因此,治病必須清楚六氣的分布、五味五色的生成規律,以及五臟對應的適宜調理,才能掌握氣候盛衰與疾病生發的關聯。(例如:相生之氣為盈,受克之氣為虛,疾病由此產生,盛衰各有條理。)

黃帝問:「厥陰在泉時酸化先行,我已知曉,但風化如何作用?」岐伯回答:「風行於地,是木氣的根本,其他五氣與此同理。源於天之氣者主導天象,源於地之氣者主導地象,天地之氣交融,六節劃分,萬物便得以化育生長。」

(例如:天之六氣化生五行,如厥陰風行於地而化木,即木之根本。天地協調,六氣分佈,五行運轉,萬物由此生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