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21)

1. 五常政大論(七十九)

帝曰:有毒無毒,服有約乎?岐伯曰:病有新久,方有大小,有毒無毒,固有常制矣。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,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,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,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,穀肉果菜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不盡,行復如法。

約,制也,病有新久不同,方有大小不一,有毒無毒之藥,服之固有常制。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而止,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而止,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而止,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而止,其未去者,以穀肉果菜飲食調養盡之,無使毒藥過劑,傷其正氣也。若其不盡,則行復如法,用藥以祛之,用食以隨之。(承能毒者以厚藥,不勝毒者以薄藥二句)

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,無盛盛,無虛虛,而遺人夭殃,無致邪,無失政,絕人長命。

用藥之法,必以歲氣為先(法運氣之盈虛,順陰陽之消長),無伐天和(天和者,天運自然之氣數也,逆歲氣則伐傷天和矣),無盛其所盛,無虛其所虛,而遺人夭殃,無助其邪,無損其正,而絕人長命。盛盛虛虛,助邪損正,所謂逆歲氣而伐天和者也。

帝曰:婦人重身,毒之何如?岐伯曰: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帝曰:願聞其故何謂也?岐伯曰: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,過者死。此段舊誤在「六元正紀大論」。

婦人重身(懷子也),病宜毒藥,毒之恐其胎殞,若有病則病受之,不至殞傷,有故而胎不殞(故即病也),則用藥而胎亦不殞也。蓋大積大聚,雖在重身之人,亦可犯也,但須衰其大半而止,過者則死耳。

帝曰:其久病者,其氣從不康,病去而瘠奈何?岐伯曰:昭乎哉聖人之問也!化不可代,時不可違。夫經絡以通,血氣以從,復其不足,與眾齊同,養之和之,靜以待時,謹守其氣,無使傾移,其形乃彰,生氣以長,命曰聖王。故《大要》曰:無代化,無違時,必養必和,待其來復,此之謂也。帝曰:善。

久病傷損,氣從不康,病去而形體羸瘦,此非醫藥所能遽復也。蓋造化之理,盈虛消長,自有定時,化不可代,時不可違。夫經絡既通,血氣既順,復其不足,與眾相同,此須養之和之,靜以待時,謹守其氣,無使傾移,其形體已彰,其生化自長,如此命曰聖王之定法。故《大要》曰(《大要》:古書):無代化,無違時,必養必和,待其精神血肉之來復,正此義也。(承病有久新句推之)

白話文:

【五常政大論(七十九)】

黃帝問:「藥物有的有毒,有的無毒,服用時是否有規則可循?」岐伯回答:「疾病有新發與久病之分,藥方也有大小之別,使用有毒或無毒的藥物,本來就有既定的規範。用劇毒藥物治病,病症消除六成即應停藥;用普通毒性的藥物治病,消除七成便停止;輕微毒性的藥物,消除八成即止;無毒藥物則可消除九成。剩下的病勢,需透過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等飲食調養來清除,切勿過度用藥,以免損傷正氣。若未完全康復,再依同樣準則繼續治療。」

「約」是節制的意思。病症有輕重久暫不同,藥方也有大小差異,使用有毒、無毒藥物時須遵循固定規範。劇毒藥物治病,去六分即止;中等毒性藥物,去七分即止;輕微毒性藥物,去八分即止;無毒藥物,去九分即止。殘餘病氣透過飲食調養消除,避免藥物過量傷及正氣。若未痊癒,則重複此原則,用藥攻病後再以食療輔助。(承接「體質強能受猛藥,體弱者用溫和藥」之理)

黃帝問:「孕婦若需用毒藥治療,該如何處理?」岐伯答:「若有明確病症,藥物會作用於病根而非胎兒,因此母子皆不會受損。」黃帝追問原因,岐伯解釋:「即使孕婦患嚴重積聚病症,仍可用藥攻治,但須在病勢減半後立即停藥,過度用藥將導致死亡。」(此段原誤植於《六元正紀大論》)

孕婦患病需用猛藥時,雖擔心傷胎,但若對症則病邪受藥力,胎兒不受影響。重大積聚病症雖可攻治,仍須嚴守「病減半即停」原則,過度治療將致命。

黃帝問:「久病患者雖病症已除,為何仍氣虛體弱?」岐伯讚歎:「聖明的提問啊!自然造化無法替代,時序規律不可違逆。當經絡暢通、血氣調順後,雖體質仍虛弱,需與常人同樣耐心調養。靜心守護正氣,避免波動,待身體逐步恢復生機,此為最高明的養生之道。《大要》記載:『不強改自然變化,不違逆時序,必定涵養調和,等待康復』,正是此理。」黃帝說:「善。」

(此段闡明久病調養需順應自然,不可急求速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