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一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20)

1. 五常政大論(七十九)

氣寒氣涼,治以寒涼,行水漬之,氣溫氣熱,治以溫熱,強其內守,必同其氣,可使平也。假者反之。

地氣寒涼,人多內熱,治以寒涼,行水漬之(熱湯熏漬取汗),以泄其表,地氣溫熱,人多內寒,治以溫熱,強其內守(使其氣不外走),以固其里,必同其地氣之寒熱,乃可使平也。若東南而有假熱,西北而有假寒,則宜反之,不拘此例也。

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,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,治溫以清,冷而行之,治清以溫,熱而行之,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補之瀉之,久新同法。氣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,病在下,取之上,病在中,傍取之。

以寒治熱,溫而行之,同其內熱也。以熱治寒,涼而行之,同其內寒也。以清治溫,冷而行之,異其里溫也。以溫治清,熱而行之,異其里清也。滿者消之,堅者削之,高者吐之,低者下之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病有新久,其法則同也。氣之反者,病在上而取之下,病在下而取之上,病在中而傍取之,所謂假者反之也。

故曰補上下者從之,治上下者異之,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。上取下取,內取外取,以求其過。能毒者以厚藥,不勝毒者以薄藥,此之謂也。能,音耐。

虛則宜補,補上下者從之,順其外之寒溫,以熱療寒,以寒療熱也(寒藥溫行,熱藥涼行,亦從治之法也),實則宜攻,攻上下者異之(治即攻也)。反其外之寒溫,以熱治寒,以寒治熱也(清藥冷行,溫藥熱行,亦反治之法也),以其所在之寒熱盛衰而調之(因地制宜)。

上取下取(或取之上,或取之下,或病在上,取之下,或病在下,取之上),內取外取(或病在表,固其里,或病在裡,泄其表,或病在中,旁取之,或病在旁,中取之),以求其過(求其有過之處)。能毒者,治之以氣厚之藥(西北人多能毒),不勝毒者,治以氣薄之藥(東南人多不勝毒,此其大概也),隨其腸胃之堅脆不同也。

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,陰陽更勝,氣之先後,人之壽夭,生化之期,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。

治病者,必明天地之道理,陰陽之更勝(西北陰盛,東南陽盛),氣化之先後(陽盛者先天,陰盛者後天),人命之壽夭(高者其氣壽,下者其氣夭),生化之期候(土地有寒溫,生化有遲早),乃可以知人氣之虛實矣(東南之形氣虛,西北之形氣實)。

帝曰:病在中而不實不堅,且聚且散,奈何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無積者求其臟,虛則補之,藥以法之,食以隨之,行水漬之,和其中外,可使畢已。

病在中,不堅不實,且聚且散,未成積聚也。無積者求其臟,氣虛則補之(無積則非實證,不可瀉也),用藥以祛之,用食以隨之,行水以漬之,表裡兼醫,令其中外調和,可使盡愈也。(承病在中,旁取之二句)

白話文:

五常政大論(七十九)

氣候寒冷或涼爽時,應以寒涼的方法治療,並用熱水浸泡身體以發汗。氣候溫暖或炎熱時,應以溫熱的方法治療,增強體內陽氣,使其不外散,必須順應氣候的特性,才能使人體恢復平衡。若有假寒假熱的情況,則需反其道而行。

地勢寒冷的地區,人體內多容易生熱,治療應使用寒涼法,並用熱水浸泡發汗,以驅散體表的熱邪。地勢溫暖的地區,人體內多容易生寒,治療應使用溫熱法,鞏固體內的陽氣,使其不外洩,以強壯內在機能。必須根據當地氣候的寒熱特性來調整治療方法,才能使人體平衡。例如東南地區的人可能出現假熱症狀,西北地區可能出現假寒症狀,此時治療方法應與常規相反,不受上述規則限制。

治療熱症時使用寒藥,但在服用時應溫熱服下,以協調內熱;治療寒症時使用熱藥,但應涼服,以順應內寒。治療溫熱病時使用清涼藥,冷服以緩解體內溫熱;治療清寒病時使用溫熱藥,熱服以中和體內寒涼。消積、攻堅、湧吐、瀉下、補虛、瀉實等療法,無論新病舊疾,皆可適用。若病氣逆行,病在上則從下治;病在下則從上治;病在中則從旁治療。

虛症宜補,順應外部寒溫環境,以熱法治寒、寒法治熱(寒藥溫服、熱藥涼服,屬於「從治」法)。實症宜攻,治法應與外部寒溫相反,以熱法治寒、寒法治熱(清涼藥冷服、溫熱藥熱服,屬於「反治」法)。依據病症所在的寒熱盛衰來調整治療方式,做到因地制宜。

治療可從上、從下、從內、從外入手,找到病因所在。體質強壯耐受藥力者,可用藥性厚重之藥(如西北人);體質較弱不耐藥力者,則用藥性輕薄之藥(如東南人),隨腸胃強弱而定。

醫者必須通曉天地規律、陰陽消長、氣候變化、人的壽夭、生化時節,才能掌握病人體質的虛實。

黃帝問:「若病在體內,不硬不實,時聚時散,該如何治?」岐伯答:「問得好!若非積聚之症,應調理臟腑,虛症則補益。以藥物疏導,輔以食療,兼用溫水浸泡療法,內外調和,便可痊癒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