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一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19)

1. 五常政大論(七十九)

帝曰:何謂也?岐伯曰: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,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故曰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同異,不足以言生化,此之謂也。

根於中者,以神為機,故有知覺,神去則機息,根於外者,由氣而化,故有枝幹,氣止則化絕。所以然者,以年運有加臨.六氣有同異,則萬物有盛衰也。若不知年之加臨,氣之同異,則不足以言生化之妙也。

帝曰:天不足西北,左寒而右涼,地不滿東南,右熱而左溫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陰陽之氣,高下之理,太少之異也。

天不足西北,故乾為天門,此天氣之所缺也,地不滿東南,故巽為地戶,此地氣之所缺也,背乾面巽而觀之,北在左,西在右,是左寒而右涼也,南在右,東在左,是右熱而左溫也。此以陰陽之氣各有分位(東南為陽,西北為陰),高下之理(西北高,東南下),太少之異也(南為太陽,東為少陽,北為太陰,西為少陰)。

東南方陽也,陽者其精降於下,故右熱而左溫,西北方陰也,陰者其精奉於上,故左寒而右涼,是以地有高下,氣有溫涼,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。

陽自上而下降,東南方下,故右熱而左溫,陰自下而上奉,西北方高,故左寒而右涼。以地有高下,氣有溫涼,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,一定之數也。

故適寒涼者脹滿,溫熱者瘡,下之則脹已,汗之則瘡已。此腠理開閉之常,太少之異耳。

感冒寒涼,則腠理閉而內生脹滿,感傷溫熱,則腠理開而外生瘡瘍,下之則脹內已,汗之則瘡外已。此腠理開閉隨乎地勢之常,陰陽太少之異耳(陰主閉,陽主開)。

帝曰:其於壽夭何如?岐伯曰:陰精所奉其人壽,陽精所降其人夭。

陰精所奉,表固陽密,故其人壽,陽精所降,表疏陽泄,故其人禾。

帝曰:善。一州之氣,生化壽夭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高下之理,地勢使然也。崇高則陰氣治之,汙下則陽氣治之,陽盛者先天,陰盛者後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。

一州地勢,亦有高下,其生化壽夭之不同者,此方域高下之理,地勢使之然也。蓋崇高之處常寒,則陰氣治之,汙下之處常熱,則陽氣治之,陽盛者氣化先天而至,陰盛者氣化後天而至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。

帝曰:其有壽夭乎?岐伯曰:高者其氣壽,下者其氣夭,地之小大異也。小者小異,大者大異。

大凡高者則其氣壽,下者則其氣夭,一州與天下皆然,但地之小大異也。小如一州,則壽夭小異,大如天下,則壽夭大異。

帝曰:善。其病也,治之奈何?岐伯曰:西北之氣,散而寒之,東南之氣,收而溫之,所謂同病異治也。

西北氣寒,表閉而內熱,治宜發散而寒中,東南氣熱,表泄而內寒,治宜斂表而溫里,所謂同病而異治也。

白話文:

五常政大論(七十九)

黃帝問:「這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回答:「根源於內在的,稱為神機,神氣消逝則機能停止;根源於外在的,稱為氣立,氣停止則生化解體。因此說,若不瞭解歲運的變化、氣候的差異,就無法談論萬物的生滅變化,就是這個道理。

根源於內在的,以神為運作核心,因此具有知覺;神離去則機能停息。根源於外在的,依靠氣而運化,因此產生形體結構;氣停止則生化解體。原因是年運有加臨的影響,六氣有差異,因此萬物有盛衰。若不明白歲運的加臨與氣候的差異,就難以領會生化的奧妙。」

黃帝問:「天在西北方不足,左側寒冷,右側涼爽;地不填滿東南方,右側炎熱,左側溫暖,這是為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陰陽之氣的分布、地勢高低,以及陰陽強弱不同的緣故。

西北方天不足,因此乾卦象徵天門,代表天氣的缺陷;東南方地不滿,因此巽卦象徵地戶,代表地氣的缺陷。以背對乾(西北)、面向巽(東南)的方位來看,北方在左,西方在右,因此左側寒冷,右側涼爽;南方在右,東方在左,因此右側炎熱,左側溫暖。這是由於陰陽之氣各有分佈(東南屬陽,西北屬陰),高低之理(西北高,東南下),以及陰陽強弱的不同(南方為太陽,東方為少陽,北方為太陰,西方為少陰)。

東南方屬陽,陽氣之精華下沈,因此右側炎熱,左側溫暖;西北方屬陰,陰氣之精華上升,因此左側寒冷,右側涼爽。地勢有高低,氣候便有溫涼之分,高處氣寒,低處氣熱,這是固定的規律。

因此,受寒涼之氣影響的人容易脹滿,受溫熱之氣影響的人易生瘡瘍。用瀉下法治療可消除脹滿,用發汗法治療可使瘡瘍痊癒。這是腠理開合的自然規律,與陰陽強弱的差異有關。

黃帝問:「這與人的壽命長短有何關聯?」岐伯回答:「陰精充盛則人長壽,陽精耗散則人短命。」

黃帝說:「很好。同一地區內,人的健康與壽命為何不同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地勢高低造成的。高處陰氣主導,低處陽氣主導。陽盛之地,萬物生長較早;陰盛之地,萬物發育較遲。這是地理的常態,也是生化的規律。」

黃帝問:「壽命長短有區別嗎?」岐伯回答:「高處的人壽長,低處的人壽短。這種差異因地域大小而異,範圍小則差異小,範圍大則差異大。」

黃帝說:「很好。若是疾病,該如何治療?」岐伯回答:「西北方氣候寒冷,體內易鬱熱,治療宜散外寒而清內熱;東南方氣候炎熱,體內易虛寒,治療宜收斂表氣而溫補內部。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