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一 (16)
卷十一 (16)
1. 五常政大論(七十九)
厥陰風木司天,風氣下臨,而克脾土,脾氣上從,黃色應之,土用改革。土敗於木,則克其所勝,水乃被眚。木旺則風行太虛,雲物搖動,目轉耳鳴。土為木刑,則體重肉萎,食減口爽(口不知味曰爽)。厥陰司天,則少陽在泉,相火縱暴,地氣乃暑,蟄蟲數見,流水不冰。人感其氣,大熱消爍,赤沃泄下(赤沃者,濕熱所瘀蒸也)。其病機發作甚速也。
少陰司天,熱氣下臨,肺氣上從,白起,金用革,木乃眚,大暑流行,金爍石流,喘嘔寒熱,嚏鼽衄鼻窒,甚則瘡瘍燔灼。地乃燥,淒滄數至,肅殺行,草木變,脅痛,善太息。
少陰君火司天,熱氣下臨,而克肺金,肺氣上從,白色應之,金用更革。金敗於火,則克其所勝,木乃被眚。火旺則大暑流行,金爍石流。肺氣受傷,喘嘔寒熱,嚏噴鼽衄鼻窒。甚則皮膚被災,瘡瘍燔灼。少陰司天,則陽明在泉,金旺地燥,淒滄數至,肅殺以行,草木胥變。
木為金刑,肝氣受害,脅肋疼痛而善太息(肺主悲,脾主憂,悲憂鬱結,中氣不舒,故太息以出之),太息者,金旺而木衰也。
太陰司天,濕氣下臨,腎氣上從,黑起,水變革,火乃眚,埃昏雲雨,胸中不利,陰痿氣大衰而不起不用,當其時反腰脽痛,厥逆,動轉不便也。地乃藏陰,大寒且至,蟄蟲早附,地裂冰堅,心下痞痛,少腹痛,時害於食,乘金則止水增,味乃咸,行水減也。
太陰濕土司天,濕氣下臨,而克腎水,腎氣上從,黑色應之,水用變革。水敗於土,則克其所勝,火乃被眚。土旺濕蒸,則埃昏雲雨。濕盛胃逆,胸中不利。土濕木鬱,陰痿氣衰,不起不用。若當土旺之時(長夏、四季),腎水受傷,風木下陷,反腰脽疼痛,手足厥逆,動轉不便。
太陰司天,則太陽在泉,寒水封蟄,地乃藏陰,大寒且至,蟄蟲早附,地裂冰堅。寒水凌心,則心下痞滿。水寒木陷,則少腹疼痛。寒水侮土,則時害於食。若乘金運相生(乙丑、乙未),寒水有助,則止水增加,味乃作咸(止水,海水,海水味鹹),行水消減也(行水,百川也。水曰潤下,潤下作咸,潤下之水,莫過於海,故海水作咸。
此以太陽在泉,應在潤下之水,故止水獨增,味乃作咸也)。
帝曰:善。氣始而生化,氣散而有形,氣布而蕃育,氣終而象變,其致一也。然而五味所資,生化有薄厚,成熟有多少,始終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地氣制之也,非天不生而地不長也。
萬物枯榮,皆由於氣,氣始而有生化,氣散而有形質(散謂發散),氣布而物蕃育(布謂舒布),氣終而象變易(終謂氣盡),萬物秉賦,其致一也。然而五行滋息,而生五味(百族之繁,五味盡之),五味所資,生化則有薄厚,成熟則有多少,散布非一,始終不同,其故何也?此緣在泉之氣制之,非天之不生而地之不長也(天地之生長,一也,而在泉之氣,六者不同,故物有薄厚多少之殊也)。
白話文:
五常政大論(七十九)
當厥陰風木主掌天時,風氣盛行並壓制脾土,脾氣向上順從,黃色相應,土的功能因而改變。脾土被木氣克制後,便轉而壓制其能勝的水,導致水氣受損。木氣旺盛時,風在虛空中吹拂,雲層和物體晃動,使人感到頭暈目眩、耳鳴。脾土受木氣侵擾,則身體沈重、肌肉萎縮、食慾減退、口淡無味(口不知味稱為「爽」)。若厥陰主天,則少陽相火在泉,火氣猛烈,地氣炎熱,冬眠的昆蟲頻繁出現,流水不結冰。人感受此氣候,會因高溫消耗體力,出現血痢腹瀉(血痢是濕熱瘀滯所導致)。其病症發作極快。
若少陰君火主掌天時,熱氣盛行並壓制肺金,肺氣向上順從,白色相應,金的功能因而改變。肺金受火氣克制後,便轉而壓制其能勝的木,導致木氣受損。火氣旺盛時,酷暑流行,金屬熔化、石頭灼熱。肺氣受傷會引發喘息、嘔吐、寒熱交替、噴嚏、鼻塞流鼻血,嚴重時甚至皮膚潰瘍灼傷。少陰主天時,陽明燥金在泉,地氣乾燥,寒涼之氣頻繁降臨,肅殺之氣盛行,草木凋零。
木氣受金氣壓制,肝臟受損,導致脅肋疼痛且經常嘆息(肺主悲,脾主憂,悲憂鬱結則體內氣息不舒,故以嘆氣緩解),嘆息的原因是金氣旺盛而木氣衰弱。
若太陰濕土主掌天時,濕氣盛行並壓制腎水,腎氣向上順從,黑色相應,水的功能因而改變。腎水受土氣克制後,便轉而壓制其能勝的火,導致火氣受損。土氣與濕氣旺盛時,天地間灰濛濛一片、多雲多雨。濕氣過重導致胃氣上逆,使人胸悶不適。濕土使肝木鬱滯,導致陽痿、氣力衰退、無法勃起。若在土氣旺盛的季節(長夏或四季末),腎水受損、肝木下陷,反而會引發腰臀疼痛、四肢冰冷、活動不便。
太陰主天時,太陽寒水在泉,地氣寒冷封藏,嚴冬來臨,冬眠的動物早早就躲藏,地面龜裂、河水結冰。寒水侵犯心臟,會引起心窩脹滿。水寒導致肝氣下陷,則少腹疼痛。寒水侵擾脾土,則食慾不振。若遇金運相助(如乙醜、乙未年),寒水得助,則靜止的水增多,味道變鹹(止水指海水,海水味鹹),流動的水減少(行水指江河)。
黃帝說:明白了。萬物因氣的初始而生化,因氣的發散而成形,因氣的布散而繁育,因氣的終結而變化,其本質是一致的。然而五味滋生的來源,生化程度有厚薄,成熟數量有多少,始終不一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在泉之氣的制約,並非天不生成或地不生長。
萬物的興衰皆由氣決定,氣開始則有生化,氣發散則有形體,氣布散則萬物繁茂,氣終結則形態改變,萬物稟受的規律相同。然而五行衍生萬物而形成五味(萬物種類雖繁,皆可歸於五味),五味依賴的氣化有薄厚之分,成熟數量有多少之別,分布各異,始終不同,原因何在?這是由於在泉之氣的制約,並非天不生長或地不滋養(天地的生長本質相通,但在泉之氣有六種不同,故萬物有厚薄多少之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