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一 (8)
卷十一 (8)
1. 氣交變大論
帝曰:六者高下異乎?岐伯曰:象見高下,其應一也,故人亦應之。
帝問:喜怒憂喪燥澤六者,設星之高下不同,其應亦當異乎?蓋星象雖見高下,其應則一也,故人亦應之,無有殊也。
帝曰:善。其德化政令之動靜損益皆何如?岐伯曰:夫德化政令災變,不能相加也,勝復盛衰,不能相多也,往來大小,不能相過也,用之升降,不能相無也,各從其動而復之耳。
德化政令災變,視乎五氣之動靜,既有動靜不同,自應有損益輕重之差,似乎不得一例而不然也。德化政令災變,報施均平,一毫不能相加也。勝復盛衰之數,循環有宅,一毫不能相多也。往來大小之分,(往來,進退消長也)張弛有常,一毫不能相過也。上下升降之用,氣化有準,一毫不能相無也。各從其動之微甚而報復之耳。
帝曰:其病生何如?岐伯曰:德化者氣之祥,政令者氣之彰,變易者復之紀,災眚者傷之始,氣相勝者和,不相勝者病,重感於邪,則甚也。
德化者氣之祥和,政令者氣之彰顯,變易者招復之紀,災眚者感傷之始。勝復之氣,勢力均平,足以相敵者和,不相敵者病,重感於邪則病甚也。
帝曰:善。所謂精光之論,大聖之業,宣明大道,通於無窮,究於無極也。余聞之,善言天者,必應於人,善言古者,必驗於今,善言氣者,必彰於物,善言應者,同天地之化,善言化言變者,通神明之理,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歟!乃擇吉日良兆而藏之靈蘭之室,每旦讀之,命曰氣交變,非齋戒不敢發,慎傳也。
白話文:
氣交變大論
黃帝問:「六種氣象的高低變化是否不同?」岐伯回答:「星象雖有高低之別,但其影響是一致的,因此人體的反應也相同。」
黃帝問:「喜、怒、憂、喪、燥、澤這六種氣象,若星辰高低不同,其影響是否也該有異?」岐伯解釋:「星象雖顯示高低,但作用一致,人體回應亦無差別。」
黃帝說:「很好。那麼德行、教化、政令的動靜與增減又是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德行、教化、政令、災變之間不會互相疊加;勝復與盛衰不會互相增加;往來的消長變化不會逾越;升降的作用不可或缺。一切皆根據其變動程度而相應調節。」
德行、教化、政令、災變,取決於五氣的動靜。既然動靜不同,理應有損益輕重之差,但實際卻非如此。這些因素報應均衡,無法增減。勝復盛衰的規律循環有序,無法增減。消長變化張弛有度,不可逾越。升降作用與氣化運行緊密相關,缺一不可。一切皆依據變動的輕重而回應。
黃帝問:「這些變化如何引發疾病?」岐伯回答:「德行象徵氣的祥和,政令顯現氣的彰顯,變易是復發的端倪,災禍是損傷的起始。氣若能相抗衡則平和,失衡則致病,若再受邪氣侵襲,病情便會加重。」
德行代表氣的祥和,政令反映氣的彰顯,變易是復發的先兆,災禍是傷病的開始。若勝復之氣勢力均衡則平和,失衡則致病,重複感染邪氣便使病情惡化。
黃帝讚嘆:「這真是精妙高明的論述!聖人的事業,闡明大道,貫通無窮,深究無極。我聽說,善談天道必能驗證於人事,善論古今必能印證現今,善述氣化必彰顯於萬物,善論感應必合乎天地變化。能透徹掌握變化與玄理者,唯有通曉神明之理的夫子啊!」於是選定吉日,將此論珍藏於靈蘭之室,每日研讀,命名為「氣交變」,非齋戒之日不輕易取閱,慎重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