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
1. 卷四
2. 經絡
3. 陰陽離合論(二十一)
黃帝問曰:余聞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。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,其故何也?岐伯對曰: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萬之大,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。
三陰三陽,手三陰、足三陰、手三陽、足三陽也。陰陽之數,數之則少,推之則多,至於十百千萬,萬之大,不可勝數矣,然其要歸則一也。
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陰,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。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,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。陰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數之可數。
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地下曰陰,地上曰陽,未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陰,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。天以陽予之正(天以生為正。正與政同),地以陰為之主(地以成為主),故生因於春,長因於夏,收因於秋,藏因於冬。此天地之常也,失常則天地四塞。天地不失其常,則天地之陰陽可數,人稟天地之氣,陰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有數之可數也。
帝曰: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。岐伯曰: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,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。太陽根起於至陰,名曰陰中之陽。
聖人南面而立,前向南面,後背北方,前曰廣明(廣大光明),後為太衝,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(「水熱穴論」踝上各一行,行六者,此腎脈之下行也,名曰太衝)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(少陰自足上行,太陽自頭下行)。太陽根起於至陰(穴名,在足小指),名曰陰中之陽。
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。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。
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(陽在上)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(陰在下)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(前即上也,太陰自足上行,陽明自頭下行)。陽明根起於厲兌(穴名,在足大指之次指),名曰陰中之陽。
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。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
厥陰與少陽表裡,故少陽為厥陰之表。少陽根起於竅陰(穴名,在足小指之次指)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
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。
太陽,陽之將衰,故為開。陽明,陽之盛極,故為闔。少陽,陽之未盛亦未衰,故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參差相失也。陽性浮,搏而勿浮(鼓搏而不至太浮),命曰一陽,一陽者,三陽不失而合為一也。
帝曰:願聞三陰。岐伯曰: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,然則中為陰,其衝在下。名曰太陰。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。
陽在外,陰在內,是中為陰也。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,毛際兩旁,足太陰之衝門也(沖者,經氣之街衢也),太陰根起於隱白(穴名,在足大指),名曰陰中之陰。
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。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
太陰在前,少陰在後。少陰根起於湧泉(穴名,在足心)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
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。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中之絕陰。
厥陰行身之側,亦在少陰之前。厥陰根起於大敦(穴名,在足大指),陰之極,陰而絕陽,名曰陰中之絕陰(純陰也)。
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沉,名曰一陰。陰陽沖沖,積傳為一周,氣里形表,而為相成也。
太陰,陰之將衰,為開。厥陰,陰之盛極,為闔。少陰,陰之未盛亦未衰,故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參差相失也,陰性沉,搏而勿沉(鼓搏而不至極沉)命曰一陰,一陰者,三陰不失而合為一也。陰陽運行,沖沖流注,積至傳遍六經,而為一周。一日一夜,周身五十,氣布於里,形固於表,而為相成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我聽說天屬陽,地屬陰,太陽屬陽,月亮屬陰,大小月加起來共三百六十天為一年,人也應該與之相應。現在的所謂三陰三陽卻不能對應陰陽的道理,這是為什麼呢?
岐伯回答說:陰陽的道理,從數字上來說可以數到十,推演起來可以數到百,再推演可以數到千、萬,甚至大到數不清,但它的根本道理只有一個。
所謂的三陰三陽,指的是手三陰經、足三陰經、手三陽經、足三陽經。陰陽的數目,數起來好像很少,推演起來卻可以很多,可以到十百千萬,甚至大到無法數清,但它們最終的歸宿都是同一個道理。
天覆蓋大地,萬物才得以生長,還沒從地裡長出來的,叫做陰中之陰,從地裡長出來的,叫做陰中之陽。陽主導事物的正向發展,陰主導事物的根本,所以萬物因春天而生長,因夏天而成長,因秋天而收穫,因冬天而收藏。如果這個規律失去常態,那麼天地之間就會阻塞不通。陰陽的變化,表現在人身上,也是可以計數的。
天覆蓋大地,萬物才得以生長,地面以下叫做陰,地面以上叫做陽。還沒從地裡長出來的,叫做陰中之陰,從地裡長出來的,叫做陰中之陽。天以陽氣給予萬物生長的力量(天以生長為正向的發展),地以陰氣作為萬物的根本(地以形成為根本)。所以萬物因春天而生長,因夏天而成長,因秋天而收穫,因冬天而收藏。這是天地運行的常態。如果天地失去了這個常態,天地之間就會阻塞不通。如果天地不失去它運行的常態,那麼天地的陰陽變化是可以計數的,人稟受天地之氣,陰陽的變化表現在人身上,也是可以計數的。
黃帝說:我想聽聽三陰三陽的離合變化。岐伯說:聖人面朝南方站立,前方稱為廣明,後方稱為太衝。太衝的部位,稱為少陰,少陰之上稱為太陽。太陽的根源起始於至陰穴,稱為陰中之陽。
聖人面朝南方站立,前面朝向南方,後面背對北方,前面稱為廣明(廣大光明),後面為太衝。太衝的部位,稱為少陰(《水熱穴論》說,腳踝上下各有一行經脈,總共六行,這裡是腎脈向下循行的路線,稱為太衝),少陰之上稱為太陽(少陰經從腳向上運行,太陽經從頭向下運行)。太陽的根源起始於至陰穴(穴名,在足小趾),稱為陰中之陽。
從身體中間往上,叫做廣明。廣明之下叫做太陰,太陰的前方叫做陽明。陽明的根源起始於厲兌穴,稱為陰中之陽。
從身體中間往上,叫做廣明(陽在上面),廣明之下叫做太陰(陰在下面),太陰的前方叫做陽明(前方就是上面,太陰經從腳向上運行,陽明經從頭向下運行)。陽明的根源起始於厲兌穴(穴名,在腳大拇指的旁邊),稱為陰中之陽。
厥陰經的體表,叫做少陽。少陽的根源起始於竅陰穴,稱為陰中之少陽。
厥陰經與少陽經互為表裡,所以少陽為厥陰的體表。少陽的根源起始於竅陰穴(穴名,在足小趾的旁邊),稱為陰中之少陽。
因此,三陽經的離合變化是:太陽經為開,陽明經為闔,少陽經為樞紐。這三條經脈,不能互相錯亂。脈象搏動而不能浮淺,稱之為一陽。
太陽經,是陽氣將要衰退的時候,所以為開。陽明經,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,所以為闔。少陽經,是陽氣既不旺盛也不衰退的時候,所以為樞紐。這三條經脈,不能參差不齊而互相錯亂。陽氣的性質是向上浮的,脈象搏動而不能浮淺(脈搏鼓動而不能太浮),稱之為一陽,一陽的意思是三陽經不失其常而合為一。
黃帝說:我想聽聽三陰經的道理。岐伯說:外為陽,內為陰,那麼身體的中央部位屬於陰,其脈氣的衝要部位在下面,叫做太陰。太陰的根源起始於隱白穴,稱為陰中之陰。
陽在外,陰在內,所以身體中央部位屬於陰。其脈氣的衝要部位在下面,叫做太陰,毛際兩旁是足太陰經的衝門(衝,指的是經氣聚集的要道)。太陰的根源起始於隱白穴(穴名,在腳大拇指),稱為陰中之陰。
太陰之後,叫做少陰。少陰的根源起始於湧泉穴,稱為陰中之少陰。
太陰在前,少陰在後。少陰的根源起始於湧泉穴(穴名,在腳心),稱為陰中之少陰。
少陰的前方,叫做厥陰。厥陰的根源起始於大敦穴,陰氣走到盡頭而將轉為陽,稱為陰中之絕陰。
厥陰經循行於身體的側面,也在少陰經的前方。厥陰的根源起始於大敦穴(穴名,在腳大拇指),是陰氣的極點,陰氣到了盡頭而將轉為陽,稱為陰中之絕陰(純陰)。
因此,三陰經的離合變化是:太陰經為開,厥陰經為闔,少陰經為樞紐。這三條經脈,不能互相錯亂。脈象搏動而不能沉滯,稱之為一陰。陰陽之氣運行流注,累積傳遍全身,循環一周,氣在身體內部運行,形在身體表面固守,相互協調而達成平衡。
太陰經,是陰氣將要衰退的時候,所以為開。厥陰經,是陰氣最旺盛的時候,所以為闔。少陰經,是陰氣既不旺盛也不衰退的時候,所以為樞紐。這三條經脈,不能參差不齊而互相錯亂。陰氣的性質是向下沉的,脈象搏動而不能過於沉滯(脈搏鼓動而不能太沉),稱之為一陰,一陰的意思是三陰經不失其常而合為一。陰陽之氣運行流注,循環傳遍全身的六經,而完成一周。一日一夜之間,周身運轉五十次,氣在身體內部運行,形在身體表面固守,互相協調而達成平衡。
4. 血氣形志(二十二)
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少血多氣,陽明常多氣多血,少陰常少血多氣,厥陰常多血少氣,太陰常多氣少血,此天之常數。
六經氣血多少,常數如此。
刺太陽出血惡氣,刺少陽出氣惡血,刺陽明出血氣,刺少陰出氣惡血,刺厥陰出血惡氣,刺太陰出氣惡血也。
六經氣血多少既殊,故刺法不同。
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為足之陰陽也。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心主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為手之陰陽也。凡治病,必先去其血,今知手足陰陽所苦,乃去其所苦,伺之所欲,然後瀉有餘,補不足。
手足陰陽有所苦欲,刺者宜順其所苦欲而補瀉之。
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,治之以灸刺。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治之以針石。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。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甘藥。形數驚恐,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藥。是謂五形志也。
形志苦樂有五等,故有五治。
白話文:
一般人的身體狀況,太陽經通常是血多氣少,少陽經通常是血少氣多,陽明經通常是氣血都多,少陰經通常是血少氣多,厥陰經通常是血多氣少,太陰經通常是氣多血少,這是天生的常態。
六條經脈的氣血多寡,一般情況下就是這樣。
針刺太陽經應該出血來去除不好的氣,針刺少陽經應該出氣來去除不好的血,針刺陽明經應該出血和氣,針刺少陰經應該出氣來去除不好的血,針刺厥陰經應該出血來去除不好的氣,針刺太陰經應該出氣來去除不好的血。
六條經脈的氣血多寡不一樣,所以針刺的方法也不同。
足部的太陽經與少陰經是互為表裡的,少陽經與厥陰經是互為表裡的,陽明經與太陰經是互為表裡的,這就是足部的陰陽關係。手部的太陽經與少陰經是互為表裡的,少陽經與心包經是互為表裡的,陽明經與太陰經是互為表裡的,這就是手部的陰陽關係。凡是治療疾病,一定要先考慮去除病邪的血,現在知道手足陰陽的經脈哪裡有不舒服,就去除它不舒服的地方,觀察它想要什麼,然後再針對有餘的瀉掉,不足的補上。
手足陰陽的經脈有不舒服和想要的,針刺的人應該順著它不舒服和想要的來進行補瀉。
身體舒適而精神苦悶,病是發生在脈絡,用艾灸和針刺來治療。身體舒適且精神也愉快,病是發生在肌肉,用針刺和砭石來治療。身體不舒適而精神愉快,病是發生在筋脈,用溫熨和拉伸來治療。身體不舒適且精神也苦悶,病是發生在咽喉,用甘甜的藥物來治療。身體常常驚恐,經絡不通暢,病是發生在麻木不仁,用按摩和藥酒來治療。這就是所謂的五種形體和精神狀態。
形體和精神的苦樂有五種情況,所以有五種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5. 太陰陽明論(二十三)
黃帝問曰:太陰陽明為表裡,脾胃脈也,生病而異者,何也?岐伯對曰:陰陽異位,更虛更實,更逆更從,或從內,或從外,所從不同,故病異名也。
帝問:太陰陽明相為表裡,此脾胃之脈也,生病而異者,何也?蓋脾胃雖皆屬土,而陰陽既異其位,則陽實而陰必虛,陽虛而陰必實,陽從而陰必逆,陽逆而陰必從,更實更虛,更逆更從,是其常也。陽主外,陰主內,其臟腑之虛實逆從,原無一定,則病邪之從外從內,實有不同,所從不同,故病異名也。
帝曰:願聞其異狀也。岐伯曰:陽者,天氣也,主外,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陽道實,陰道虛,故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,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臟。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,上為喘呼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
願聞其異狀者,願聞其所以異之狀也。陽為天氣,主外,陰為地氣,主內。陽道實,故能格拒風寒,陰道虛,故能容納水穀,賊風虛邪,外傷其表,故陽受之,飲食起居,內傷其里,故陰受之。陽受之則入六腑,六腑陽也,陰受之則入五臟,五臟陰也。入六腑則胃土上逆,心肺不降,身熱不能時臥,上為喘呼,入五臟則脾土下陷,肝木抑遏,少腹䐜滿閉塞,風木後沖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不斂也。
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,故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,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陰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,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,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,陰病者下行極而上。
喉主天氣而通於五臟,咽主地氣而通於六腑,六氣通於喉而傷在六腑,五味通於咽而傷在五臟者,陰陽各從其類也,故陽受天之風氣,陰受地之濕氣。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,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,同氣相感也。
人之陰氣,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,足之三陰,自足走胸(足太陰上膈挾咽,連舌本,足少陰上膈循喉嚨,挾舌本,足厥陰上膈循喉嚨,連目系,與督脈會於巔,足三陰皆上行至頭),手之三陰,自胸走手也,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,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也。陽病者上行極而下,陽經升於手而降於足也,陰病者下行極而上,陰經降於手而升於足也。
帝曰:脾不主時何也?岐伯曰:脾者,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臟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獨主於時也。脾臟者,常著於胃土之精也,土者,生萬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頭足,不得主時也。
脾土主治中央,常以四時之季長於四臟,各十八日,寄治於四維,不得獨主於時也。脾胃相為表裡,脾臟者,常附著於胃,是土之精也,土者,生萬物而法天地,頭象天,足象地,故上下至頭足(胃土自頭至足,脾土自足至頭),不得主時也。
帝曰: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?岐伯曰:四肢皆秉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
土無專宮,寄旺於四維,四肢者,脾土之四維也,故脾主四肢。脾病而四肢不用者,以四肢所稟,水穀之氣,胃者水穀之海,是四肢皆稟氣於胃也。而水穀消化,權在脾土,故水穀入胃,脾土消之,化生精氣,注於四肢,然後至手足之經。胃腑但主受盛,不主消化,水穀不消,則泄利而下,不能化生精氣,至於手足經絡,必因脾土之消磨,四肢乃得稟水穀之氣也。
今脾病不能消磨水穀,為胃腑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,氣日以衰,則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之,故手足不用也。
帝曰:脾與胃,以膜相連耳,而能為之行其津液,何也?岐伯曰:足太陰者,三陰也,其脈貫胃屬脾絡嗌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。陽明者,表也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亦為之行氣於三陽。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,故為胃行其津液也。
足太陰為三陰,其脈貫胃屬脾絡嗌,是手足三陰之長也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。行氣於手足三陰。陽明者,太陰之表,五臟六腑之海也,水穀入胃,得脾土之消磨,化生精氣,傳於陽明之經,亦為之行氣於三陽。行氣於手足三陽。臟腑各因其經絡而受氣於陽明,實即太陰之力,故為胃行其津液者,以其善消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