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5)

1. 陰陽應象論(五 舊名大論。)

氣味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,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味厚則泄,薄則通,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,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,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

氣味辛甘發散之氣為陽,酸苦湧泄之氣為陰。陰味重濁而走下竅,陽氣輕清而走上竅。味厚者為陰,薄者為陰中之陽,氣厚者為陽,薄者為陽中之陰。味厚則走泄,薄則流通,氣薄則發泄(發泄皮毛),厚則發熱。熱盛則為壯火,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,以壯火食氣,火盛則氣耗也,氣食少火,火微則氣生也。壯火散氣,故氣敗於壯火,少火生氣,故氣益於少火也。

陽化氣,陰成形。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重熱則寒,重寒則熱。寒傷形,熱傷氣,氣傷痛,形傷腫,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,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

陽化為氣,陰成其形。陰勝則陽敗而病生,陽勝則陰敗而病生。陽勝則為熱,陰勝則生寒。重熱則寒作,重寒則熱生。寒閉其表則傷形,熱蒸其里則傷氣,氣傷則內鬱而為痛,形傷則外發而為腫,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病而傷形也,先腫而後痛者,形病而傷氣也。

風勝則動,熱勝則腫,燥勝則乾,寒勝則浮,濕勝則濡瀉。天有四時五行,生長化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,人有五臟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,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。故曰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,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,秋傷於濕,冬病咳嗽。

風勝則動搖,熱勝則胕腫,燥勝則乾枯,寒勝則虛浮,濕勝則濡瀉,五臟之化五氣,偏勝則然也。天有四時,分應五行,木生、火長、土化、金收、水藏。生則生風,長則生暑,化則生濕,收則生燥,藏則生寒,是生長化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也。人有五臟,化為五氣,肝風、心暑、脾濕、肺燥、腎寒。

風則生怒,暑則生喜,濕則生憂,燥則生悲,寒則生恐,是寒暑燥濕風,以生喜怒憂悲恐也。故喜怒則內傷乎氣,寒暑則外傷其形,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形氣傷損,生乃不固。故曰冬傷於寒,相火失藏,內熱蓄積,春必病溫,春傷於風,生氣不達,陷而剋土,夏生飧泄,夏傷於暑,寒隨竅入,風閉皮毛,秋必痎瘧,秋傷於濕,肺胃不降,寒氣外斂,冬生咳嗽,此緣五情、六氣、表裡皆傷之故也。(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諸義,詳見「生氣通天論」中)

岐伯曰: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。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。

此段同「天元紀論」。(「五運行論」亦有此段)

在天為玄,玄妙不測也,在人為道,道理皆備也,在地為化,化生無窮也。地有此化,則生五味,人懷此道,則生智慧,天具此玄,則生神靈。

白話文:

【陰陽應象論(五 舊名大論)】

氣味與陰陽
辛甘發散之氣屬陽,酸苦湧洩之氣屬陰。陰味重濁而向下,從下竅排出;陽氣輕清而向上,從上竅發散。味濃厚的屬陰,味淡薄的屬陰中之陽;氣濃厚的屬陽,氣淡薄的屬陽中之陰。味厚者會導致洩瀉,味薄者能通利;氣薄者可發散(如透達皮毛),氣厚者則會生熱。

強盛的「壯火」會消耗元氣,溫和的「少火」則能助長元氣。壯火吞噬元氣,元氣依賴少火滋養。壯火使氣散失,少火使氣生成。

陰陽與病證
陽轉化為功能,陰凝聚成形體。陰過盛則損陽致病,陽過盛則損陰致病。陽盛表現為熱證,陰盛表現為寒證。極熱反現寒象,極寒反現熱象。

寒邪易傷形體,熱邪易傷氣機。氣受傷則疼痛,形受傷則腫脹。因此,先痛後腫是氣傷累及形體;先腫後痛是形傷影響氣機。

自然與人體對應
風盛引發震顫,熱盛導致腫脹,燥盛造成乾枯,寒盛引起虛浮,濕盛產生腹瀉。

天地有四時五行(生長化收藏),化生寒暑燥濕風;人體有五臟,化生五氣(肝風、心暑、脾濕、肺燥、腎寒),進而生喜怒悲憂恐。情緒過度傷氣,氣候異常傷形。若不節制喜怒、過度暴露於寒暑,生命力便不穩固。

季節與疾病關聯舉例:

  • 冬受寒邪,春易發溫病
  • 春受風邪,夏易腹瀉
  • 夏受暑邪,秋易生瘧疾
  • 秋受濕邪,冬易咳嗽

天地人之道
天體現玄妙(玄),人體現規律(道),地體現化育(化)。地之化生五味,人之道生智慧,天之玄生神靈。


(譯文依原文結構分段,保留哲學與醫學術語,刪除重複釋義,整合相似段落以簡潔呈現核心思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