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大奇論(二十)

肝滿腎滿肺滿皆實,即為腫。肺壅,喘而兩胠滿。肝雍,兩胠滿,臥則驚,不得小便。腎雍,胠下至少腹滿,脛有大小,髀䯒大,跛易偏枯。雍與壅通。胠,音區。

白話文:

肝、腎、肺三臟氣血過盛,以致腫脹。

肺氣不通暢: 會喘,兩側肋骨下腫脹。

肝氣不通暢: 兩側肋骨下腫脹,躺著容易受驚嚇,小便困難。

腎氣不通暢: 肋骨以下到小腹腫脹,小腿有大小不一的情況,大腿發腫,容易跛行和半身不遂。

雍與壅意思相通。 胠,發音為「區」。

滿,脹滿也,肝滿腎滿肺滿皆實,即為腫脹。實者,臟氣鬱塞而不通也。腫者,經氣阻梗而不行也。肺壅則喘而兩胠滿,肺位於右而脈行兩脅也。肝壅則兩胠滿,肝位於左而脈行兩脅也。臥則肝氣愈壅,膽氣不得下降,是以驚生。風木不升,疏泄莫遂,故不得小便。腎壅,胠下至少腹滿,腎位於腰,壅則肝木失生而下陷也(肝脈自少腹行兩胠)。

白話文:

滿:指腹脹。肝滿、腎滿、肺滿都是內臟機能充盈,就會導致腫脹。

:指臟腑之氣鬱結不暢通。

:指經絡之氣阻滯不通暢。

肺雍塞 則會氣喘,兩側肋骨下會脹滿。因為肺位於右側,經脈從兩側肋骨下經過。

肝雍塞 則兩側肋骨下會脹滿。因為肝位於左側,經脈也從兩側肋骨下經過。

平躺 會讓肝氣更鬱結,膽汁無法順利下降,因此會產生驚厥。

風木不升 ,疏通排泄的功能受阻,所以小便困難。

腎雍塞 ,會導致少腹到下腹部脹滿。腎位於腰部,雍塞的話會讓肝木失去生發之力而下陷(肝經從少腹行經兩側肋骨下)。

腎脈出然谷,循內踝,上腨內,出膕中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經脈鬱塞,故脛有大小,脾䯒腫大,跛易偏枯也。易,變也,變輕捷而為跛蹇,故曰跛易。「陰陽別論」:三陽三陰發病,為偏枯痿易,亦此義也。三臟之滿,皆由壅塞而致,壅者,滿之原也。

白話文:

腎經從然谷穴開始循行,經過內踝,向上進入小腿內側,從膕中穴出來,再向上經過大腿內後側,貫穿脊骨與腎相連。經脈不通暢,會導致小腿大小腿不同,脾胃脹大,跛腳和半邊癱瘓。易,指變化。變化為輕快到跛腳,所以說跛腳容易發生。《陰陽別論》中提到:三陽三陰經脈發病,會造成偏癱痿痺,也是這個道理。三臟過滿,都是由於經脈堵塞造成的,堵塞是過滿的根源。

心脈滿大,癇瘛筋攣,肝脈小急,癇瘛筋攣。肝脈騖暴,有所驚駭,脈不至,若喑,不治自已。

心脈滿大,君火不降也,主癇瘛筋攣(癇,驚也,瘛,筋急也),肝脈小急,風木不升也,主癇瘛筋攣,緣肝藏魂,其主筋,心藏神,其主脈,木火之升降失政,則神魂不安而病驚癇,筋脈失榮而攣瘛也。肝脈馳騖暴急,則風木疏泄而膽火弗藏,主有所驚駭。肝脈不至,若其喑瘂失聲,此緣經絡之結塞,氣通則愈,不治自已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心脈寬大有力:**表示君火(心火)過旺,易導致抽搐、肌肉痙攣。
  • **肝脈細小且急促:**表明風木(肝氣)不足,也容易出現抽搐、肌肉痙攣。這是因為肝臟藏魂,控制筋脈,而心臟藏神,控制脈搏。如果木火(肝氣和心火)的升降失調,就會導致神魂不安而出現驚厥痙攣,筋脈不受滋養而產生攣縮。
  • **肝脈運行快速而急促:**表示風木疏散過度,導致膽火無法隱藏,容易受到驚嚇。
  • **肝脈脈象不明顯,甚至消失:**這可能是經絡堵塞導致氣血不通,氣通了自然會好,不治而愈。

(肝脈循喉嚨,入頏顙,故脈不至有喑瘂者)

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,不鼓,皆為瘕。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皆為疝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。三陽急為瘕,三陰急為疝。二陰急為癇厥,二陽急為驚。

白話文:

  • 腎脈細小且跳動急促,肝脈細小且跳動急促,心脈細小且跳動急促,都沒有有力跳動,都是瘕病。
  • 腎脈粗大且跳動沉穩,肝脈粗大且跳動沉穩,都是疝氣。
  • 心脈跳動滑溜且急促是心疝,肺脈沉穩有力地跳動是肺疝。
  • 三陽經脈跳動急促是瘕病,三陰經脈跳動急促是疝氣。
  • 二陰經脈跳動急促是癇厥,二陽經脈跳動急促是驚嚇。

腎肝心脈小急而不鼓,皆為瘕聚,陽衰而陰凝也。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皆為寒疝,水寒木鬱,欲發而不能也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,火冷而金寒也。三陽急為瘕,三陰急為疝,寒水凝冱而瘕生,濕土鬱陷而疝作也(三陽,太陽。三陰,太陰)。水寒土濕,腎肝凝瘀,陰氣摶結,故生瘕疝。

白話文:

腎、肝、心、脈搏細小急促而不有力,都是因為氣血凝滯,陽氣衰弱,陰寒凝結所致。

腎脈跳動很急沉,肝脈跳動很急沉,都是因為寒疝,水寒導致肝氣鬱結,發作不出來。

心脈跳動滑急是心疝,肺脈跳動沉重而急促是肺疝,這是因為心火虛弱,肺金虛寒所致。

三陽經脈(太陽經)跳動急促是氣血凝滯,三陰經脈(太陰經)跳動急促是疝氣,寒水凝結會導致氣血凝滯,濕土壅塞會引起疝氣。

水寒濕土,導致腎和肝氣血凝滯,陰氣凝結,因此產生氣血凝滯和疝氣。

二陰急為癇厥,二陽急為驚,癸水寒而戊土濕,胃氣逆而膽火升也(二陰,少陰。二陽,陽明)。水寒土濕,陽明不降,膽木拔根,故生驚癇,驚者,陽神升泄而不根於陰,是以惶駭不安,癇者,陰精沉陷而內無微陽,是以怯懼莫寧,厥者,升降巔倒而氣逆也。

白話文:

當少陰、厥陰兩陰經氣運行急促時,會導致癲癇;陽明、少陽兩陽經氣運行急促時,會導致驚厥。這是因為癸水(腎水)過於寒冷,戊土(脾土)過於潮濕,胃氣上逆,膽火上升的緣故。

水寒土濕,導致陽明經氣無法下降,膽木失去根基,因此產生驚癇。驚厥,是指陽神上浮發散,失去陰精滋養,所以感到惶恐不安。癲癇,是指陰精沉降,體內缺乏陽氣滋養,所以感到膽怯恐懼。厥證,是指氣機升降顛倒,導致氣逆。

腎肝並沉為石水,並浮為風水,並小弦欲驚,並虛為死。

腎肝並沉為石水,水凝於下而不散也。並浮為風水,水瘀於表而莫泄也(風閉皮毛,水凝於經)。並小弦欲驚,乙木不達而甲木失根也。並虛為死,陽根斷絕而生氣敗亡也。

白話文:

腎與肝合沉為「石水」:體內的液體凝結成石頭一樣,沉積在下部而不能散發。

腎與肝合浮為「風水」:體內的液體瘀積在表層而無法排出(風堵塞皮毛,液體凝結在經絡中)。

腎與肝合小弦欲驚:乙木氣血不通暢,甲木因而失去根基。

腎與肝合虛為死:陽氣的根本被截斷,生氣逐漸衰敗死亡。

脾脈外鼓沉為腸澼,久自已。肝脈小緩為腸澼,易治。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,血溫身熱者死。心肝澼,亦下血,其脈小沉澀為腸澼,二臟同病者可治,其身熱者死,熱見七日死。脈至而搏,血衄身熱者死。

白話文:

脾脈感到外鼓沉滯,表示為腸中濕熱所致,時間一久會自行痊癒。肝脈跳動緩慢,表示為腸中有濕熱,容易治療。腎脈跳動細小沉穩,表示為腸中有濕熱且下血,血熱發燒而身熱者會死亡。心、肝中有濕熱也會下血,其脈象細小沉澀表示為腸中有濕熱,兩種臟腑同時發病的可以治療,但是身上發熱者會死亡,發熱持續七天就會死亡。脈象出現時跳動有力且流鼻血、身熱者會死亡。

脾脈外鼓沉,是脾土濕陷,欲升而不能也(陷而欲升,故外鼓,欲升不能,故內沉)。陷遏肝氣,風木下衝,則為腸澼。久而濕去脾升,其病自已。肝脈小緩,是乙木軟弱而不升也,肝氣下衝.亦為腸澼,而脈見小緩,則肝邪非旺,其病易治。腎脈小搏沉,是癸水寒冱而不能升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脈象顯露出鼓脹、沉滯,表示脾臟虛弱濕盛,想要上行卻無法升起(因為沉陷而想升起,所以外觀鼓脹;想升起卻不能,所以內部沉滯)。

這會壓迫肝臟的氣機,導致風氣下行沖擊,形成腸道積水。這種情況會持續,直到濕氣消退、脾臟升起,病情才會自行痊癒。

肝臟脈象細弱而緩和,表示肝氣虛弱,無法上升,導致肝氣下衝,也形成腸道積水。但是脈象顯示細弱而緩和,表示肝臟邪氣並不旺盛,病情容易治療。

腎臟脈象細弱而搏動沉緩,表示腎水寒冷閉塞而無法上升。

水寒木鬱,陷衝下竅,亦為腸澼。肝藏血,肝木失生(水寒則木不生),風氣疏泄(木鬱不達則風生),腸澼不已,必病下血。血溫而身熱者,溫氣下亡而相火上泄,陽根敗竭,則人死也。心肝合邪而腸澼者,亦主下血,以肝藏血,心藏脈,脈者血之所由行也,木陷風生,則脈不藏血而下流穀道,故病下血。若其小沉澀者,則但為腸澼而已,以澀則氣梗,沉則木陷,小則沉陷未極,故第主腸澼。

白話文:

當水寒(腎虛)和肝木氣鬱結時,會導致氣血下墜至肛門,形成腸澼(便血)。

肝臟儲藏血液,肝木氣虛弱時,水寒會抑制肝木生發,而風氣就會疏泄(肝氣鬱結不通暢),腸澼就會持續不斷,必然會導致便血。

如果血熱身熱,說明溫熱之氣下行,相火(命門之火)上逆,陽氣根基枯竭,則人會死亡。

心肝合病而導致腸澼的,也主要是便血,因為肝藏血,心藏脈絡,脈絡是血液運行的地方。肝氣鬱結,風氣產生,則脈絡不能藏血,而會下流至大便管道,所以表現為便血。

如果脈象沉小而澀,則只會導致腸澼。因為澀表示氣血阻滯,沉表示肝氣鬱結,小表示沉鬱程度不深,所以只表現為腸澼。

其心肝二臟同病者可治,以肝病則陷,心病則逆,君火上逆,風木不能全泄,陽根於下竅,是以可治。若其身熱者亦死,溫氣下脫而君火上亡,微陽絕根,是以死也。熱見七日,火之成數既滿,則不可活矣。「通評虛實論」:腸澼下白沫,脈浮而澀,澀而身有熱者死,正此義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同時患有心臟和肝臟疾病,是可以治癒的。因為肝臟疾病會導致肝氣下陷,心臟疾病會導致心氣上逆。心臟上方的君火上逆時,肝木之氣無法完全疏泄,陽氣根植於下竅,因此可以治療。

但如果出現發熱症狀,則會死亡。這是因為溫熱之氣向下脫離,君火向上耗盡,微弱的陽氣失去根基,因此會死亡。發熱持續七天,火氣已達頂點,就不可能生存了。

「通評虛實論」中提到:如果腸道排泄出白色泡沫,脈搏浮動且澀滯,並且伴有發熱,則會死亡。這也是這個意思。

若脈至而鼓搏有力,血衄而身熱者亦死,溫氣上脫而陽根外亡也。

胃脈沉鼓澀,胃外鼓大,心脈小堅急,皆膈偏枯。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,不喑舌轉可治,三十日起,其從者喑,三歲起,年不滿二十者,三歲死。

白話文:

胃脈脈動沉重且不順暢,胃脹大,心脈細小、僵硬且跳動急促,這些都是橫膈膜偏枯的症狀。男子症狀在左側,女子在右側,如果患者沒有言語困難和口舌發麻,則可以治療。症狀開始後三十天,患者會出現言語困難;三年後,患者會死亡;年齡不滿二十歲的患者,會在三年內死亡。

胃脈沉鼓澀(沉取鼓澀),陽明之陽虛而氣滯也。胃外鼓大(浮取鼓大),陽明之濕旺而氣逆也。心脈小堅急,陽明不降,君火升泄而失根也。此皆中脘阻隔(膈與隔通),窒其金木升降之路,必病偏枯。肝藏血而位於左,肺藏氣而位於右,男子有餘於氣,不足於血,病則左為逆,右為從,女子有餘於血,不足於氣,病則右為逆,左為從。

白話文:

胃脈沉著、跳動緩慢、阻滯(按壓後感到沉著、跳動緩慢、阻滯) :陽明經的陽氣虛弱,導致氣機運行不暢。

胃部外部腫脹、膨大(按壓後感到腫脹、膨大) :陽明經濕氣旺盛,導致氣機逆亂。

心脈細小、堅硬、跳動急促 :陽明經氣機不降,心火上炎,失去根基。

以上這些情況都與中焦氣機阻隔(膈膜與橫隔膜相通) ,阻礙了金(肺)與木(肝)的升降運化,必定會導致半身不遂。

肝臟藏血,位於人體左側;肺臟藏氣,位於人體右側 。男性陰氣(血)不足,陽氣(氣)有餘,發病時表現為左側逆亂,右側順從。女性陽氣(氣)不足,陰氣(血)有餘,發病時表現為右側逆亂,左側順從。

偏枯之病,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,是逆也,若不喑而舌轉者,則邪在經絡而未入臟腑(仲景《金匱》:邪入於臟,舌即難言),逆而病輕,則猶可治,三十日起。其男子發右,女子發左,是為從者,若聲音喑瘂,則從而病重,亦當三歲乃起。若年不滿二十者,以少壯而得衰老之病,則三歲死,不能起也。

白話文:

偏癱的疾病,男性發作在左側,女性發作在右側,這是逆性的。如果沒有言語不清,但舌頭扭曲,則邪氣在經絡中,還未進入臟腑(仲景《金匱》:邪氣進入臟腑,舌頭就不能說話)。逆性的偏癱,病情較輕,還可以治療,三個月即可痊癒。而男性發作在右側,女性發作在左側,這是從性的。如果聲音嘶啞,則從性的偏癱,病情較重,也需要三年才能痊癒。如果年齡不到二十歲,因年輕力壯而患上衰老之病,則三年內死亡,無法痊癒。

蓋水火相交,是為既濟,水交於火,則金清而右降,火交於水,則木溫而左升,而金木升降之機,全在脾胃,脾土不升,則水木下陷而生寒,胃土不降,則火金上逆而生熱,水木陷則左病,火金逆則右病,此偏枯之由來也。胃脈沉鼓澀,胃外鼓大,心脈小堅急,是胃逆而火升也,舉此則脾陷而水沉之義,不言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因為水和火相互交替,稱為既濟,水和火交會,金就會清澈並向右下降,火和水交會,木就會溫暖並向左上升。金和木的升降機制,都取決於脾胃。脾土不升,水和木就會下陷而產生寒症,胃土不降,火和金就會上升而產生熱症。水和木下陷就會導致左邊疾病,火和金上升就會導致右邊疾病,這就是偏枯的來源。胃脈沉滯、澀滯、胃部外面腫大,心脈細小、堅硬、急促,這是胃氣上升、火氣上升的表現。提到這些,脾氣下陷、水氣下沉的道理,不言而喻。

脈來懸鉤浮,為常脈。脈至如喘,名曰暴厥,暴厥者,不知與人言。脈至如數,使人暴驚,三四日自已。

脈來懸鉤浮,是為常脈,以陰主降,陽主升,懸鉤浮者,陽氣之升也。《關尹子》:升陽為貴,降陰為賤,陽氣能升,平人之常,未為病也。若脈至而如喘,則陽升之過,而沖逆無根,名曰暴厥,暴厥者,神迷志亂,不知與人言也。人之經氣,升降迴環,則遲數平均,若脈至如數非數,浮宕無歸,此緣君相二火升泄失藏,法當使人暴驚。三四日後,君相下蟄,則病自已,所以然者,脈非真數,陽根未拔也。

白話文:

當脈搏出現懸鉤、浮動的情況時,這就是正常脈象,因為陰性主下降,陽性主上升,懸鉤浮動表示陽氣正在上升。《關尹子》中說:讓陽氣上升是可貴的,讓陰氣下降是卑賤的,陽氣能夠上升是健康人的常態,不能算是疾病。

如果脈搏跳動的頻率像氣喘一樣,這說明陽氣上升過度,而且出現了沖逆無根的情況,稱為暴厥。暴厥患者的神志會混亂,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。

人體的經絡之氣必須維持升降迴圈,脈搏跳動的頻率才會緩慢、均勻。如果脈搏的頻率忽快忽慢,浮動不定,這是因為君火(心火)和相火(腎火)上升泄漏,損失了藏氣的緣故,這種情況會導致人突然昏厥。

三四天以後,君火和相火下沉蟄伏,病情就會自行好轉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脈搏的跳動頻率並非真正的脈數,陽氣的根基尚未拔除。

脈至浮合,浮合如數,一息十至以上,是經氣予不足也,微見九十日死。

脈至浮合,浮合者,浮而常合,不分散也,此與數脈無異。若一息十至以上,是經氣予不足也,以其浮數而不沉數,故但責經氣之虛。微見此象者,法主九十日死,九十日者,一歲四分之一,經氣虛敗,不過三月而死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浮浮貼貼,浮浮貼貼是指脈浮但始終貼在一起,不分散,這與脈搏數率無關。如果每分鐘脈搏十次以上,是經絡氣血不足的緣故,因為這種脈搏浮數而不沉數,所以只說明經絡氣血虛弱。稍微出現這種脈象的,按照法則會在九十天內死亡。九十天是全年的四分之一,經絡氣血虛弱衰竭,不超過三月就會死亡。

脈至如湧泉,浮鼓肌中,是太陽氣予不足也,少氣,韭英而死。

脈至如湧泉,浮鼓肌肉之中,但有出而無入,是太陽寒水之氣不足,無以封藏陽氣也。法主少氣,冬末春初,韭英始發,寒水方衰,則人死矣。

白話文:

脈搏像泉水湧出,浮動膨脹在肌肉之間,只有跳動而出,沒有跳動而入,這是因為太陽膀胱經的寒水之氣不足,無法封藏陽氣。預後常為氣虛,在初春冬末,韭芽初發,寒水之氣剛衰敗,此時人就會死亡。

脈至如懸雍,懸雍者,浮揣切之益大,是十二腧之予不足也,水凝而死。懸雍,喉間垂肉,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:懸雍者,聲音之關也。脈至如喉間之懸雍,懸雍者,浮揣切之而益大,是十二腧之不足,臟腑之氣輸泄無餘也,法主水凝而死。六臟六腑之腧,皆在背上太陽寒水之經,是為十二腧,太陽經衰,不能蟄藏陽氣,臟腑之氣泄於背腧,是為十二腧之不足。俟至寒旺水凝,而陽氣升泄,全失蟄藏之政,是以死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浮動就像懸雍垂(喉嚨後面的肉),懸雍垂浮起時,浮脈就會更明顯,這是因為十二經脈氣血不足,水氣凝滯造成的而喪命。懸雍垂是聲音的關隘。脈搏浮動就像喉嚨後面的懸雍垂,懸雍垂浮起時,浮脈就會更明顯,這是因為十二經脈氣血不足,臟腑之氣輸泄耗盡。由此可判定是水氣凝滯導致死亡。六臟六腑的背腧穴都在背上的太陽膀胱經,這十二個背腧穴就是十二腧。如果太陽膀胱經衰弱,陽氣就不能藏起來,臟腑之氣就會洩漏到背腧穴,這就是十二腧不足的原因。等到寒氣旺盛,水氣凝滯,陽氣上升洩漏,完全失去藏匿功能,於是就會死亡。

脈至如頹土之狀,按之不得,是肌氣予不足也,五色先見黑,白壘發死。

脈至如頹土之狀,虛大無力,按之不得,是肌肉之氣不足。五色之中,先見黑色,法主白壘發死,脾主肌肉,土敗而水侮之,故先見黑色。壘與蘽同,即蓬蘽也,白壘發於春中,木勝土敗,是以死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出現像軟土一樣,空洞無力,按壓時感覺不到,說明肌肉氣血不足。在五色之中,首先看到黑色,預示著白色皮膚發病導致死亡,脾主掌肌肉,土性衰敗而水氣乘虛而入,所以首先看到黑色。壘與蘽同音,即蓬蘽,白色蓬蘽在春天生長,木氣旺盛導致土氣衰敗,因此會死亡。

脈至如交漆,交漆者,左右旁至,是脾氣予不足也,微見三十日死。

脈至如交漆,交漆者,中流已斷,而左右旁至,點滴不屬,非久欲絕,是脾氣之不足。中氣頹敗,微見三十日,晦朔一更而死矣。「平人氣象論」:如屋之漏,如水之流,曰脾死。水流為大過(玉機真臟論」:其來如水之流者,此謂太過,病在外),屋漏為不及(滴漏不連也)。屋漏,即交漆左右旁至之象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像交漆一樣,交漆是中間已經斷裂,而左右兩側還在流動,點點滴滴並不連貫,這不是快死前的徵兆,而是脾氣不足。脾氣衰敗,會在一個月內逐漸表現出來,每逢朔日和晦日就會病情加重,最終死去。「平人氣象論」中說:就像屋頂漏水,就像水流淌,這是脾臟衰竭的徵兆。水流淌屬於過度(《玉機真臟論》:脈象像水流淌,這是過度的表現,病症在體外),屋頂漏水屬於不足(滴漏不連貫)。屋頂漏水,就像交漆時左右兩側還在流動的脈象。

脈至如火薪之燃,是心精之予奪也,草乾而死。

脈至如火薪之燃(燃,灼也),但見其上炎而不見其下交,是心精之被奪也(心之精液被奪)。秋暮草乾,寒水方交,微陽愈敗,則死矣。如薪火之燃者,心火虛浮而失根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像著火的柴薪,只見火往上燒,不見火向下深入,這是心血被奪取的徵兆。深秋時分,草木枯乾,寒水交接,微弱的陽氣更加衰敗,就會死亡。像著火的柴薪一樣,是心火虛浮而不穩固的緣故。

脈至如散葉,是肝氣予虛也,木葉落而死。

脈至如樹葉之散,是肝氣之虛。金旺秋深,木葉脫落,則人死矣,肝木被賊故也。

脈至如省客,省客者,脈塞而鼓,是腎氣予不足也,懸去棗花而死。

脈至如省客,省客者,脈象閉塞而中有鼓動之意,其至無常,譬如省客,去來莫定,是腎氣之不足。水寒木陷,懸去棗花,而人死矣。懸,遠也,棗花開於夏初,至遠不過去棗花之時,木終火代,腎氣絕根,則人死矣。

白話文:

脈搏來得像走街串巷的客人,時有中斷的感覺,指脈象閉塞但裡面有鼓動感。脈搏到來沒有規律,就像客人到處走動,去來不定。這是因為腎氣不足。水寒木陷,就像懸在遠處的棗花,人就會死亡。懸,指距離遙遠。棗花開在初夏,最遠只能撐到棗花時節,一旦木氣耗盡、火氣取代,腎氣斷絕,人就沒救了。

脈至如偃刀,偃刀者,浮之小急,按之堅大急,五臟鬱熱,寒熱,獨並於腎也,如此其人不得坐,立春而死。

脈至如偃刀,偃刀者,浮之而小急,按之而堅大急,此緣五臟鬱熱,而發為寒熱。陽鬱則先寒,陽發則後熱,熱劇陰亡,病勢獨並於腎。如此陽氣鬱蒸,其人不得安坐,俟至立春,水枯木發,則人死矣。

白話文:

脈搏如同刀鋒,浮起時細小而急促,按壓時堅硬而強韌。這是因為五臟鬱熱,導致寒熱交作。陽氣鬱結,先寒後熱。熱盛陰虛,病勢只集中在腎臟。陽氣如此鬱滯蒸騰,人會無法安穩地坐著,等到立春時分,水份枯竭,樹木發芽,人就會死亡。

脈至如丸泥,是胃精予不足也,榆莢落而死。

脈至如丸泥,不能充灌四旁,是胃精之不足,中脘虛敗而四維失養也。榆莢一落,木旺土奔,則人死矣。

脈至如橫格,是膽氣予不足也,禾熟而死。

脈至如橫木之格阻,是膽氣之不足。甲木上逆,秋深禾熟,金勝木敗,則人死矣。膽脈自胃口而行兩脅,膽氣逆升,橫塞心下,痞硬不通,故曰橫格。

白話文:

脈象呈現橫木阻隔的狀態,這是膽氣不足的表現。甲木向上逆行,到了深秋禾苗成熟,金屬剋制木氣,那麼人就會死亡。膽經從胃口延伸至兩肋,膽氣逆行,橫梗於心下,阻塞不通,所以稱為橫格。

脈至如弦縷,是胞精予不足也,病善言,下霜而死,不言可治。

脈至如弦縷,緊急微細,是胞精之不足,寒水失藏而微陽欲敗也。病善言,則君火絕根,霜落陰凝而人死,不可言治。如弦,急也。如縷,細也。胞,膀胱也。心主言,善言者,君火絕根而失藏也。火泄神敗,故死於霜落之時。《易》:初六履霜,陰始凝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細如琴絃,緊而細微,這是因為膀胱精氣不足,體內寒冷的水分失去收藏,導致陽氣衰敗。病人愛說話,說明心火已經枯竭,就像霜降後陰氣凝結,人就會死亡,無法醫治。脈搏像琴絃一樣緊張,像細線一樣細。膀胱叫做「胞」。心主說話,愛說話的人,是心火枯竭而失去收藏。心火洩漏,精神衰敗,所以會死在霜降的季節。《易經》說:「初六履霜,陰始凝。」意思是霜降時陰氣開始凝結。

脈至如丸滑,不直手,不直手者,按之不可得也,是大腸氣予不足也,棗葉生而死。

白話文:

脈搏摸起來像顆滾動的丸子,不直達手掌,按壓感覺不到,這表示大腸氣血不足,棗葉也無法生長茂盛。

脈至如丸滑,不直手(直,當也),不直手者,按之則去,不可得也,是大腸之氣不足。庚金失斂,初夏棗葉方生,火令甫交,金氣傷敗,而人死矣。

白話文:

脈搏就像滾動的丸子一樣,不能直按(直,即按下去),按不直的脈,按壓就會滑開,抓不住,這是因為大腸之氣不足。庚金(肺金)失去收斂之性,初夏時節棗葉剛剛生長,火勢剛剛開始交替,金氣受傷衰敗,人就會死亡。

脈至如華者,令人善恐,行立常聽,不欲坐臥,是小腸氣予不足也,季秋而死。

脈至如草木之華者,虛浮軟弱,令人善恐,行立常聽,不欲坐臥,癲病初發多如此,是小腸之氣不足。丁火衰而癸水旺,是以恐生(腎主恐)。季秋金謝水交,則人死矣。

白話文:

脈象浮弱如同草木之花,虛浮軟弱,令人容易產生恐懼,行走時常聽見聲音,不願意坐下或躺下,癲癇病發作初期多是如此,這是因為小腸之氣不足。丁火衰弱而癸水旺盛,因此產生恐懼(腎臟主控恐懼)。在秋季金氣衰弱而水氣旺盛時,人就會死亡。

所謂深之細者,摩之切之,其中手如針也。堅者,聚也,搏者,大也。

凡脈所謂深之而愈細者,摩之切之,其中手如針芒也,此解上文沉小之義。堅者,氣聚而不散,搏者,脈大而不收也,此解上文堅搏之義。(此段舊誤在「病能論」)

白話文:

凡是脈象深而細的,用手指輕輕撫摸或按壓時,會感覺像針尖一樣刺手,這是為瞭解釋上面「沉小」的意義。脈象堅硬,表示氣血凝聚而沒有散開;脈象搏動,表示脈象強大而沒有收斂的情況,這是為瞭解釋上面「堅搏」的意義。(這段舊誤記在「病能論」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