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一 (14)
卷一 (14)
1. 陰陽應象論(五 舊名大論。)
(按:大論俱在五運六氣,此無其例。)
黃帝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治病必求於本。
陰陽,天地之大道也,萬物之主,變化之原,生殺之本,神明之府也(五語與「天元紀論」同)。積陽則為天,積陰則為地。陽升陰降,則能生能長,陽降陰升,則能殺能藏(「天元紀論」: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)。生殺之本始在於,是以治病必求於本。
故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,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,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,清陽上天,濁陰歸地。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,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,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
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,地氣上騰則為云,天氣下降則為雨。雨降於天,而實出地氣,地氣不升,則天無雨也,云升於地,而實出天氣,天氣不降,則地無雲也。地氣上為云,以濁陰而化清陽,是清陽上天也,天氣下為雨,以清陽而化濁陰,是濁陰歸地也。人亦如之,故清陽則出上竅,而走五官,濁陰則出下竅,而走二便,清陽則發腠理,而善疏泄,濁陰則走五臟,而司封藏(「五臟別論」: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)。清陽則實四肢,而化營衛(「陽明脈解」: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)。
濁陰則歸六腑,而成糞溺,得乎天者親上,得乎地者親下,自然之性也。
重陽必陰,重陰必陽,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,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。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
重陽之下,化而為陰,陽極生陰也,重陰之下,化而為陽,陰極陽生也,是以寒極則生熱,熱極則生寒,一定之數也。寒氣則生濁,寒則凝泣也,熱氣則生清,熱則散揚也。清氣宜升,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肝脾下陷而不升也,濁氣宜降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肺胃上逆而不降也。此陰陽反作,升降倒置,病之逆從也(逆順失常)。
陰靜陽躁,水為陰,火為陽,陽為氣,陰為味,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,化生精,氣生形,精食氣,形食味,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,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。
陰靜陽躁,其性然也,故水靜則為陰,火躁則為陽。陽化為氣,陰化為味。味厚則形充,故味歸形,形充則氣旺,故形歸氣。氣降精生,故氣歸精,精由氣化,故精歸化。精化於氣,故化生精,形生於氣,故氣生形。精根於氣,故精食氣,形成於味,故形食味。氣旺則形充,故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,味厚則精盈,故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
味過則形傷,故味傷形,氣盛則精耗,故氣傷精(精化為氣,則精傷也)。精溫而氣化,故精化為氣,味厚而氣滯,故氣傷於味也。
白話文:
陰陽應象論(五 舊名大論。)
黃帝說: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萬物的根本,變化的起源,生死的關鍵,也是神妙變化的所在。陽氣積聚形成天,陰氣凝聚形成地。陽氣促進生長,陰氣主導收斂與潛藏。治病必須探求根本。
陰陽是天地的大道,萬物的主宰,變化的根源,生死的根本,神妙變化的所在(這五句話與《天元紀論》相同)。陽氣積聚形成天,陰氣凝聚形成地。陽氣上升、陰氣下降,則能促進生長;陽氣下降、陰氣上升,則能主導收斂與潛藏(《天元紀論》說:天以陽氣促進生長,地以陰氣主導收斂)。生死的根本在於此,因此治病必須探求根本。
清陽之氣形成天,濁陰之氣形成地。地氣上升成為雲,天氣下降成為雨。雨雖從天而降,但源於地氣;雲雖從地而升,但源於天氣。清陽之氣上升至天,濁陰之氣回歸於地。人體也是如此,清陽之氣從上竅(如口鼻)排出,濁陰之氣從下竅(如大小便)排出;清陽之氣發散於皮膚腠理,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;清陽之氣充實四肢,濁陰之氣歸於六腑。
清陽之氣形成天,濁陰之氣形成地。地氣上升成為雲,天氣下降成為雨。雨雖從天而降,但實際源於地氣;若地氣不升,天就不會下雨。雲雖從地而升,但實際源於天氣;若天氣不降,地就不會有雲。地氣上升為雲,是將濁陰轉化為清陽,使清陽上升至天;天氣下降為雨,是將清陽轉化為濁陰,使濁陰回歸於地。人體也是如此,清陽之氣從上竅(如五官)排出,濁陰之氣從下竅(如二便)排出;清陽之氣發散於皮膚腠理,促進疏洩;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,主導封藏(《五臟別論》說: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洩)。清陽之氣充實四肢,化為營衛之氣(《陽明脈解》說:四肢是諸陽的根本,陽氣旺盛則四肢強健);濁陰之氣歸於六腑,形成糞便與尿液。得自天的親近上方,得自地的親近下方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
陽氣過盛會轉化為陰,陰氣過盛會轉化為陽。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寒氣產生濁陰,熱氣產生清陽。清陽之氣若在下,會導致腹瀉;濁陰之氣若在上,會導致脹滿。這是陰陽顛倒、升降失常的表現,也是疾病逆亂的根源。
陽氣過盛會轉化為陰(陽極生陰),陰氣過盛會轉化為陽(陰極生陽),因此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,這是必然的規律。寒氣產生濁陰(寒則凝滯),熱氣產生清陽(熱則發散)。清陽之氣宜上升,若清陽在下,會導致腹瀉(肝脾下陷不升);濁陰之氣宜下降,若濁陰在上,會導致脹滿(肺胃上逆不降)。這是陰陽顛倒、升降失常的表現,也是疾病逆亂的根源(順逆失常)。
陰主靜,陽主動;水屬陰,火屬陽。陽化為氣,陰化為味。食物滋養形體,形體依賴氣血,氣血化生精氣,精氣促進生化。生化產生精氣,氣血滋養形體,精氣依賴氣血,形體依賴食物。形體虛弱者,以氣溫補;精氣不足者,以味滋補。過度飲食會損傷形體,氣血過盛會消耗精氣。精氣可化為氣血,但氣血也會因飲食不當而受損。
陰主靜,陽主動,這是它們的本性。因此,水靜屬陰,火動屬陽。陽化為氣,陰化為味。味道濃厚的食物能充實形體,因此味歸形;形體充實則氣血旺盛,因此形歸氣。氣血下降則精氣生成,因此氣歸精;精氣由氣血化生,因此精歸化。精氣化生於氣血,因此化生精;形體依賴氣血,因此氣生形。精氣根源於氣血,因此精食氣;形體依賴食物,因此形食味。氣血旺盛則形體充實,因此形體不足者,以氣溫補;味道濃厚則精氣充盈,因此精氣不足者,以味滋補。
飲食過度會損傷形體,因此味傷形;氣血過盛會消耗精氣(精氣化為氣血,則精氣受損),因此氣傷精。精氣溫煦則化為氣血,因此精化為氣;味道過重則氣血停滯,因此氣傷於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