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玉版論要(十八)

黃帝間曰:余欲臨病人,觀死生,決嫌疑,欲知其要,如日月光,可得聞乎?願聞要道。岐伯對曰: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。色脈者,上帝之所貴也,先師之所傳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我希望親臨病人,觀察生死,判斷疑難,希望能瞭解其中的要旨,就像瞭解日月的光輝一樣,可以聽取嗎?請講解要領。」岐伯回答道:「治療的最高境界,就是不出錯地觀察氣色和脈象,運用它時不會產生混淆和疑惑,這是治療最根本的法則。氣色和脈象,是上天所看重的,也是先師所傳授的。」

色脈無失,是治病之極要者。先師,僦貸季也。

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,合之金木水火土、四時、八風、六合,不離其常,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要。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

白話文:

古代的時候,讓人們挖土、搬運物品的官員是依照脈象的顏色來瞭解人的精氣神,並將其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、四季、八風、六合等因素相結合,總是保持它們的正常狀態,觀察它們之間的變化,以此來瞭解人體的奧妙,掌握其規律。想要了解人體的規律,那麼觀察脈象的顏色就能做到。

上古天帝,使僦貸季傳色脈之法,而通神明之德,合之五行、四時、八風、六合,不離其平常一定之理,而於其變化移異之中,以觀其綜錯之妙,以知其診候之要。欲知其要,則所謂色脈是矣。(答欲知其要語)

白話文:

上古時期,天帝讓僦貸季傳授了觀察面色和脈象的法則,從而貫通了通靈的神德。這種法則與五行、四季、八風、六合相互對應,不脫離其恆常不變的道理。而在這些變化之中,可以觀察到它們錯綜複雜的奧妙,進而知曉診斷疾病的要領。想要了解這些要領,關鍵就在於觀察面色和脈象。

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夫色之變化,以應四時之脈,此上帝之所貴,以合於神明也,所以遠死而近生。生道以常,命曰聖王。

白話文:

皮膚的色澤與太陽運行相應,脈象與月亮盈虧運轉相應。經常探求其中的規律,就會發現其要點所在。皮膚色澤的變化,與四季脈象相呼應,這是上天所珍視的,因為它符合自然法則。因此,遵循自然法則,就能遠離死亡,接近生命。遵循這種自然法則,被稱為聖王之道。

色以應日光之顯晦,脈以應月魄之虧盈,常求其診候之要,則此乃其要也。色之變化,以應四時之脈象,此上帝之所以貴重,上帝,天帝。以合於神明也,此所以遠死而近生。生道以之增長,命曰聖王。

白話文:

外表的氣色變化應對著日光的強弱,脈象的變化應對著月亮的盈虧。常常尋求診斷疾病的關鍵,那麼這些就是關鍵所在。氣色的變化,應對著四季不同的脈象,這是上天之所以重視,因為它與天地神明相合。因此可以使人遠離死亡,接近生機。這樣生命之道得以滋長,稱為聖王。

帝曰:余欲聞其要於夫子矣,夫子言不離色脈,此余之所知也。岐伯曰:治之極於一。帝曰:何謂一?岐伯曰:一者,因得之。帝曰:奈何?岐伯曰:凡治病必察其上下,適其脈候,觀其志意,與其病能也。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,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我想聽聽老師對醫術精髓的見解,老師的言論總是離不開氣色和脈象,這是我所知道的。」岐伯回答:「醫術的極致在於統一。」黃帝問:「什麼是統一?」岐伯答:「統一就是順應。」黃帝問:「該怎麼做?」岐伯說:「凡是治病,一定要仔細觀察病人的寒熱虛實,配合脈象,瞭解病人的意志和病症的變化。關閉門窗,專心致志於病人,多次詢問病人的情況,以順從病人的心意。能夠抓住病人的精神病就能好,否則就會失敗。」

一者,病之主宰,必有因而後得之。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順其意。察其志意之間,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,此得一之因也。(以上四段,舊誤在「移精變氣論」。凡治病四語,舊誤在「五臟別論」)

白話文:

第一種,疾病的主因,一定是由於某種原因才導致的。關閉門窗,詢問患者的病情,多次探詢他的情況,以順從他的意願。觀察他的志向和意念,得到神者就能康復,失去神者就會死亡,這是獲得一的一種原因。(以上四段,舊版誤放在「移精變氣論」中。治療疾病的四句話,舊版誤放在「五臟別論」中)

帝曰:善。余聞揆度奇恆,所指不同,用之奈何?岐伯曰:揆度者,度病之淺深也,奇恆者,言奇病也。請言道之至數,五色脈變,揆度奇恆,道在於一,神轉不回,回則不轉,乃失其機。至數之要,迫近以微,著之玉版,命曰玉機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「很好。我聽說推測和預測疾病的機巧有很多,但所指的方法卻不同,應該如何使用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推測是指判斷疾病的輕重,預測是指預測奇特的疾病。請讓我來談談其中至關重要的要領:脈象的五種色彩變化,可以協助推測和預測疾病。要領在於專注於一件事,神志專一不偏離,如果偏離就無法專注,就會失去治療時機。至關重要的要領,要細微精準地掌握,並將其記錄在玉版上,稱之為『玉機』。」

恆,常也,揆度奇恆者,於色脈之中,揆度奇病之異於尋常者也。五色脈變者,五色五脈之變化也。道在於一者,道之至數,原不繁亂也。得其一者,察脈望色,全以神運,神明運轉,無所迴繞也。倘有回惑之意,則神不運轉,失其玄機矣。至數之要,迫近而不遠,微渺而不著,著之玉版,命曰玉機,甚為玄妙也。

白話文:

「恆」就是「常」的意思。測度奇特異常的(病症),從病人氣色和脈搏中,判斷奇病與尋常疾病的不同之處。五種氣色和脈搏的變化,就是五種氣色五種脈象的變化。醫理的根本就在於「一」,這是醫理的最高準則,絕不繁雜瑣碎。掌握了「一」,觀察脈象,察看氣色,全憑神靈的運行,神明運轉,而不作迴旋的思索。如果有了猶豫不決的想法,神靈就不能運轉,就會失去醫學的玄妙。最高準則的要領,在於迫近而不遙遠,微渺而不可捉摸。寫在玉版上,稱為「玉機」,玄妙無比。

至道在微,變化無窮,孰知其原!窘乎哉,消者瞿瞿,孰知其要!閔閔之當,孰者為良!恍惚之數,生於毫釐,毫釐之數,起於度量,千之萬之,可以益大,推之大之,其形乃制。

白話文:

真正的道法體現在細微的事物中,變化莫測,誰能知曉它的根源!困境啊,消亡的人們膽戰心驚,誰能知曉其中的道理!微小的危險,誰知道哪個是好的!模糊難辨的規則,從微不足道的地方產生,微不足道的地方,源於度量,積累到千萬,可以變得龐大,以此類推,形狀才得以確定。

窘,難也,言至道難知也。瞿瞿,勤勤也,「檀弓」:瞿瞿如有求而弗得也。閔閔,深遠也,謂至道深微。往者瞿瞿求之,孰知其要(消者,前人之既往者)!來者閔閔求之,孰者為良(當者,後人之現在者。閔,依《爾雅》作黽、勉訓,亦通)!由恍惚而生毫釐,由毫釐而起度量,以至千之萬之,可以益大,推而大之,至於無外,其義乃備,所謂變化無窮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十二臟相使論」中)

白話文:

窘迫,指的是難以理解。瞿瞿,形容非常勤勉。就像《檀弓》中所說的:「瞿瞿就像有求而不得的東西一樣。」閔閔,形容深遠,指稱至道深奧難明。前人勤勉地尋求,卻誰知道其中的要點!(「消者」指已逝的前人)後人繼續深入探索,哪一種方法纔是最好的?(「當者」指現在的人。「閔」在《爾雅》中解釋為勤勉,通用)從模糊不清到清晰明確,從細微到宏大,可以逐漸擴展,推而廣之,以至於無所不包,這纔是道的完備意義,所謂的變化無窮就是這個道理。(這段文字原本錯誤地收錄在「十二臟相使論」中)

容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。上為逆,下為從,女子右為逆,左為從,男子左為逆,右為從。其色見淺者,湯液主治,十日已,其見深者,必齊主治,二十一日已,其見大深者,醪酒主治,百日已。色夭面脫,不治,百日盡已。

白話文:

臉部氣色的變化依據出現的位置不同,各有其代表的意義。

位置:

  • 上:代表逆氣
  • 下:代表從氣
  • 女子:右為逆氣,左為從氣
  • 男子:左為逆氣,右為從氣

氣色深淺:

  • 淺色:可用湯藥治療,十天內可見效。
  • 深色:需配合針灸治療,二十一天內可見效。
  • 特深色:需配合藥酒治療,百天內可見效。

其他情況:

  • 臉色十分蒼白,以致臉部皮肉脫落:不可醫治,百天內人會死亡。

容色,面部之色,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地。自下而上為逆,陰加陽也,自上而下為從,陽加陰也。女子有餘於血,不足於氣,右屬氣分為逆,左屬血分為從。男子有餘於氣,不足於血,左屬血分為逆,右屬氣分為從。其色見淺者,湯液主治,十日已,其見深者,必藥劑主治,二十一日已,其見大深者,醪酒主治,百日已,已者,愈也。色夭面脫者,不治,百日盡已,已者,死也。

白話文:

臉色

臉上的顏色,在上下左右的部位不同,各自代表著不同的生理狀況。

從下往上為逆,表示陰盛於陽;從上往下 為從,表示陽盛於陰。

女性 氣血不足,以右手代表氣分(逆),左手代表血分(從)。

男性 氣血不足,以左手代表血分(逆),右手代表氣分(從)。

顏色淺淡的,可用藥湯治療,十天見效;顏色深沉的,必須用藥劑治療,二十一天見效;顏色極其深沉 的,要用醪酒治療,百天見效。

「已」指痊癒。面如死灰,脫落的,無法治療,一百天後必定死亡。「已」指死亡。

(此及下文,皆言色脈變化)

陰陽反作,易,重陽死,重陰死。脈短氣絕死。病溫虛甚死。搏脈痹躄,寒熱之交。脈孤為消氣,虛泄為奪血,孤為逆,虛為從。

白話文:

陰陽失衡導致疾病,陽氣過於旺盛會死亡,陰氣過於衰弱也會死亡。脈搏短促氣息全無,會導致死亡。因身體虛寒而導致的疾病嚴重時也會導致死亡。脈搏有力但身體麻痺,是寒熱交替的徵兆。脈搏單獨存在表示消化不良,虛弱無力導致血流減少,單獨存在表示抵抗,虛弱表示順從。

陰陽反作,互易其位,以陽加陽,重陽則死,以陰加陰,重陰則死。脈短氣絕者,衛陽亡脫則死。病溫虛甚者,壯火食氣則死。鼓搏不寧之脈,經脈閉塞,營衛不通也,其病在骽足痹躄,皮毛寒熱之交。脈孤為消氣,正氣消敗,而邪氣獨見也。虛泄為奪血,營血被奪,而經絡虛脫也。孤者邪旺,為逆,虛者正衰,為從。

白話文:

當陰陽失去平衡,互換位置,陽氣增加陽氣,就會出現雙重陽氣,導致死亡;陰氣增加陰氣,就會出現雙重陰氣,導致死亡。脈搏微弱,氣息衰弱,表示衛陽(陽氣)敗脫,就會死亡。溫熱病虛弱嚴重者,用壯火之邪氣耗損正氣,會導致死亡。脈搏激動不安,經脈阻塞,說明營氣和衛氣無法流通,這種疾病表現為腰腿痠軟無力,皮毛忽冷忽熱。脈搏孤細,表示正氣消耗,而邪氣獨顯。虛泄是指氣血被奪,導致經絡虛弱。孤脈代表邪氣旺盛,屬於逆證;虛脈代表正氣衰弱,屬於從證。

治在權衡相奪,奇恆事也,揆度事也。行奇恆之法,以太陰始。行所不勝曰逆,逆則死,行所勝曰從,從則活。八風四時之勝,終而復始,逆行一過,不復可數。論要畢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的關鍵在於掌握陰陽的消長變化,這是神奇而必須遵守的原則。運用陰陽變化的規律,從陰氣開始。逆著陰陽消長規律而行,叫做逆,逆則死亡;順著陰陽消長規律而行,叫做從,從則生存。八風四時的變化規律,周而復始,一旦逆行,就無法再計數。關於陰陽消長規律的討論到此結束。

治法在權衡輕重,以相商奪,權衡相奪,即揆度奇恆是也,奇恆,人事也,揆度,己事也。行奇恆之法,以手太陰寸口為始。太陰之脈,行所不勝曰逆,逆則死,如火剋金是也,行所勝曰從,從則活,如金剋木是也(手太陰肺為辛金)。八風四時之氣,迭相勝克,終而復始,逆行一過,則災變叢生,不復可數。此皆色脈之要,不可不知,論要畢於此矣。

白話文:

制定治療方法在於權衡輕重,以相生相剋理論進行。權衡相剋,就是估量異常和正常。異常是外界事物,估量是自身的情況。施行異常療法,從手太陰肺經的寸口脈開始。太陰肺脈,運行遇到它不能勝過的就會逆行,逆行就會死亡,就像火克金一樣。運行遇到它能勝過的就會順行,順行就會存活,就像金克木一樣(手太陰肺經屬辛金)。八風四時的氣候變化,相互剋制,周而復始,逆行一過,就會產生各種災禍變異,無法計數。這些都是望診脈診的重要知識,不可不知。論述的重要內容就此結束。

2. 陰陽別論(十九)

黃帝問曰:人有四經十二從,何謂?岐伯對曰:四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,十二月應十二脈。

四經應四時,肝心肺腎之經分應四時,肝木應春,心火應夏,肺金應秋,腎水應冬。從,順也。十二脈,手足十二經也。

白話文:

四經與四季相應,肝心肺腎四條經脈分別對應四季。肝屬木,應對春季;心屬火,應對夏季;肺屬金,應對秋季;腎屬水,應對冬季。遵循這種自然規律。十二脈指手足十二經脈。

脈有陰陽,知陽者知陰,知陰者知陽。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,所謂一也。

脈有陰陽,知陽脈之體象者而後知陰,知陰脈之體象者而後知陽。陽明行氣於三陽,其脈在頭,足陽明之人迎動於結喉之旁,是三陽之長也,故曰三陽在頭。太陰行氣於三陰,其脈在手,手太陰之氣口動於魚際之下,是三陰之長也,故曰三陰在手(太陰行氣於三陰,是脾脈,非肺脈,而脾肺同經,故「經脈別論」:氣口亦太陰也)。陰陽雖自異位,然而彼此相通,所謂一也。

白話文:

脈絡具有陰陽之分,瞭解陽脈的特性就能理解陰脈,瞭解陰脈的特性就能理解陽脈。陽明經的氣運行在三條陽經上,其脈絡位於頭部。足陽明經的人迎脈在下頜骨附近跳動,因為它是三條陽經最主要的脈絡,所以說「三陽在頭」。太陰經的氣運行在三條陰經上,其脈絡位於手上。手太陰經的氣口脈在食指和中指之間跳動,因為它是三條陰經最主要的脈絡,所以說「三陰在手」(太陰經的氣運行在三條陰經上,是指脾脈,而非肺脈。但脾肺同屬一經,所以《經脈別論》中提到:氣口脈也是太陰經的脈絡)。陰陽脈絡雖然位置不同,但卻相互聯繫,可以說是「一體」的。

所謂陰陽者,去者為陰,至者為陽,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,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。鼓一陽曰鈞,鼓一陰曰毛,鼓陽盛極曰弦,鼓陽至而絕曰石,陰陽相過曰溜。

白話文:

所謂陰陽,是指:

  • 離去的為陰,到來的為陽。
  • 靜止的為陰,運動的為陽。
  • 緩慢的為陰,快速的為陽。
  • 一個脈搏是陽,稱為「鈞」。
  • 一個脈搏是陰,稱為「毛」。
  • 陽脈搏動到極盛,稱為「弦」。
  • 陽脈搏動到至極而停止,稱為「石」。
  • 陰陽脈搏相互交替,稱為「溜」。

鼓一陽曰鉤,心脈也。鼓一陰曰毛,肺脈也。鼓陽盛極曰弦,肝脈也。鼓陽至而絕曰石,腎脈也。陰陽相過曰溜,脾脈也。「玉機真臟論」:其來如水之流者,此謂太過,病在外,是陰陽相過曰溜之義也。(鼓,有力也。一陽,陽之微也。一陰,陰之微也。鼓陽盛極,直而長也。鼓陽至而絕,沉以搏也)

白話文:

強勁的有力脈象稱為「鉤」,這是心臟的脈象。微弱的有力脈象稱為「毛」,這是肺部的脈象。強勁有力的脈象達到極點時稱為「弦」,這是肝臟的脈象。強勁的脈象達到極點並中斷時稱為「石」,這是腎臟的脈象。陰陽脈象相互轉化時稱為「溜」,這是脾臟的脈象。「玉機真臟論」中說:脈象就像流淌的水一樣,這種情況是脈象過於強盛,病症在外,這就符合陰陽脈象相互轉化的「溜」的含義。(脈象強勁有力,一陽指脈象中陽氣微弱,一陰指脈象中陰氣微弱。強勁有力的脈象達到極點時,脈象筆直而長。強勁的脈象達到極點並中斷時,脈象沉重而強勁。)

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所謂陰者,真臟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矣。

陽者,陽明胃氣也,五臟之中,皆有胃氣,故凡陽有五,而一臟之中,遇五臟相乘,則兼見五脈,故有五五二十五陽。凡此所謂陽者,即胃脘之陽也。所謂陰者,真臟脈也,見之則為胃陽之敗,敗必死矣。

白話文:

「陽」指的是陽明胃的氣,五臟之中,都有胃氣,因此陽脈共有五處。而如果某個臟器受到其他五臟影響,就會同時顯露出五種脈象,所以共有五五二十五種陽脈。所有這些所謂的陽,都是指胃脘的陽氣。

「陰」指的是實臟的脈象,如果出現「陰」脈,就表示胃陽受損,而胃陽受損必會導致死亡。

凡持真臟之脈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,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,心至懸絕,九日死,腎至懸絕,七日死,脾至懸絕,四日死。

白話文:

凡是患有這些臟器的疾病的人,肝臟嚴重衰竭,18天內死亡;肺臟嚴重衰竭,12天內死亡;心臟嚴重衰竭,9天內死亡;腎臟嚴重衰竭,7天內死亡;脾臟嚴重衰竭,4天內死亡。

懸絕者,無胃氣也。臟氣五日一周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,臟氣三周,遇肺而死也。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,臟氣二周,遇心而死也。心至懸絕,九日死,臟氣不及二周,遇腎而死也。腎至懸絕,七日死,臟氣一周,遇脾而死也。脾至懸絕,四日死,臟氣不及一周,遇肝而死也。

白話文:

懸絕(胃下垂):這是一種胃氣不足的病症。人體的臟腑之氣每五天運行一週,當肝臟運轉到懸絕時,會突然發病,18天后死亡。臟腑之氣運行三週,遇到肺臟時死亡。肺臟運轉到懸絕時,12天后死亡,臟腑之氣運行兩周,遇到心臟時死亡。心臟運轉到懸絕時,9天后死亡,臟腑之氣不足兩周,遇到腎臟時死亡。腎臟運轉到懸絕時,7天后死亡,臟腑之氣運行一週,遇到脾臟時死亡。脾臟運轉到懸絕時,4天后死亡,臟腑之氣不足一週,遇到肝臟時死亡。

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,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。所謂生陽死陰者,肝之心,謂之生陽,心之肺,謂之死陰,肺之腎,謂之重陰,腎之脾,謂之闢陰,死不治。

白話文:

屬於陰性的疾病,最多隻能存活三天;屬於陽性的疾病,最多隻能存活四天。所謂「生陽死陰」,是指肝屬陽,心屬死陰;心屬肺,肺屬重陰;肺屬腎,腎屬闢陰,死了就無法治療。

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,遇其所克也。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,遇其所生也。所謂生陽死陰者,肝之心,傳其所生,謂之生陽(自肺之腎、之肝、之心,四日遇勝己之臟,故四日而死),心之肺,傳其所克,謂之死陰(自心之脾、之肺,三日遇勝己之臟,故三日而死),肝心為陽,肺脾腎為陰,肺之腎,以金傳水,謂之重陰,腎之脾,以水值土,謂之闢陰(闢,偏也),皆死不治也。

白話文:

屬於死陰的臟腑,不過三天就會死亡,因為遇到了剋制它的臟腑。屬於生陽的臟腑,不過四天就會死亡,因為遇到了生它的臟腑。所謂生陽死陰是指:肝生心,傳遞給它生它的人,稱為生陽(從肺到腎、肝、心,四天遇到剋制自己的臟腑,所以四天後死亡);心生肺,傳遞給它剋制的人,稱為死陰(從心到脾、肺,三天遇到剋制自己的臟腑,所以三天後死亡);肝心為陽,肺脾腎為陰。肺生腎,以金傳水,叫做重陰;腎生脾,以水傳土,叫做闢陰(闢,偏頗),這些情況都是死後無法治療的。

謹熟陰陽,無與眾謀。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,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,審清濁,而知部分,視喘息,聽音聲,而知所苦,觀權衡規矩,而知病所主,按尺寸,觀浮沉滑澀,而知病所生,以治無過,以診則不失矣。善診者至末,舊誤在「陰陽應象論」中。

白話文:

精通陰陽變化,不與他人共謀。區別於陽者,能知道病痛所在;區別於陰者,能預知生死期限。善於診脈的醫生,會觀察面色、按壓脈搏,首先區分陰陽,審查脈象的清濁,就能知道病情的部位。觀察呼吸、聽取聲音,就能知道患者的痛苦。查看體型、規矩,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源。按壓寸關尺脈位,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,就能知道疾病的成因。這樣治療,就不會過度;這樣診脈,就不會失誤。善於診脈的醫生,最終不會落入「陰陽應象論」中的舊有錯誤。

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,熟於二十五陽,故知病處。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,熟於真臟之脈,故知死生之期。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,審顏色之清濁,而知部分,視喘息,聽音聲,而知所苦,觀脈之權衡規矩,而知病之所主,按尺寸,觀浮沉滑澀,而知病之所生,以治則無過,以診則不失矣。

白話文:

辨別陽證的醫師,能知道病症所在。熟知二十五陽證,就能知曉病症的部位。辨別陰證的醫師,能預知生死。熟知真臟脈象,就能預測生死期限。優秀的診斷醫師,會觀察氣色並把脈,首先辨別陰陽。審視氣色的好壞,就能知道病症的部位;觀察呼吸,傾聽聲音,就能知道病人的痛苦;觀測脈象的規律和特徵,就能瞭解主要病症;撫摸寸、關、尺三脈,觀察脈象的浮沉、滑澀,就能瞭解病症的成因。這樣一來,治療時就不會出現偏差,診斷時也不會產生失誤。

曰:三陽為病,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腨㾓,其傳為索澤,其傳為頹疝。㾓,音淵。

三陽,太陽也,太陽為病,發寒熱(《傷寒》:太陽病,發熱惡寒是也),下則寒水氾濫,而為癰腫,及為痿厥腨㾓。痿厥者,足膝不健,腨㾓者,骽肚作疼也。水寒木枯,其傳為索澤(木主五色,木枯則無光澤。索,盡也),水寒筋縮,其傳為㿗疝(㿗,囊腫而偏墜也)。

白話文:

三陽,指太陽經。太陽經出問題時,會出現發寒發熱的症狀(《傷寒論》稱之為「太陽病」,症狀包括發燒、怕冷)。如果不趕緊治療,寒氣就會氾濫,導致癰腫(腫脹發膿)、痿厥(足膝無力)、腨㾓(腰腹疼痛)。

痿厥是指足膝無力,腨㾓是指腰腹疼痛。水寒會導致肌肉枯萎,表現為皮膚失去光澤。水寒會讓筋縮起來,導致囊腫疼痛(疝氣)。

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

二陽,陽明也,陽明以燥金主令,胃土從燥金化氣,二陽之病,陽旺土燥,子母相傳,則發於心,表裡相傳,則發於脾。脾藏營,是為生血之原,心藏脈,是為血行之路,心脾枯槁,前後失榮,則不得隱曲(隱曲,不利),經脈閉澀,則女子不月(月事不行)。其下傳肝木而為風消(仲景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:厥陰之為病,消渴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二陽」,是指陽明經。陽明經以「燥金」為主,胃中的「土」氣由燥金化生。二陽經的疾病,往往是陽氣過旺,導致「土」氣乾燥,這種病變會從胃部傳到心部,從表到裡傳佈,就會發作在脾臟。

脾臟儲藏著「營血」,是生血的來源;心臟儲藏著「脈血」,是血液運行的通道。如果脾心兩臟氣血衰弱,前後都得不到滋養,就會出現「經脈不通暢」的情況,導致女性經期不順。

這種病變還會傳遞到肝木,導致「風消」的症狀(根據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,厥陰經的疾病會表現為消渴)。

肝為厥陰風木,故曰風消),其上傳肺金而為息賁者(息賁,喘息奔沖,義與奔通),金木枯焦,死不治也。

曰: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,善泄,其傳為心掣,其傳為膈。

一陽,少陽也,少陽以相火主令,甲木從相火化氣,一陽發病,相火上炎,肺金受刑,則少氣善咳,胃土被逼,水穀莫容,則善泄。君相同氣,則其傳為心掣(膽火衝心,則脅肋牽心而痛。掣,引也)。膽胃俱逆,則其傳為膈(膽胃俱逆,上脘填塞,飲食不下,則為噎膈)。

白話文:

一陽指的是少陽。少陽以相火為主要功能,甲木從相火中化生。一陽發病時,相火上炎,肺金受到傷害,就會出現呼吸短促和咳嗽。相火逼迫胃土,水穀無法容納,就會出現腹瀉。君火與少陽同氣,所以會傳變為心掣(膽火衝擊心臟,就會出現胸脅疼痛,掣是指牽引)。膽胃均逆,則會傳變為膈(膽胃均逆,上中脘堵塞,無法進食,則形成噎膈)。

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善欠,名曰風厥。

一陰,厥陰也,陽明厥陰發病,厥陰則主驚駭,肝主驚也,陽明則主背痛,背者胸之府也,胃土上逆,肺金不降,則後沖脊背,而生疼痛。噫者,胃土上逆,而濁氣不下行也。欠者,陰陽之相引也。日暮陽衰,陰引而下,陽引而上則為欠,肺氣欲降而未降也(開口阿氣為欠,義詳《靈樞·口問》)。肺氣降斂,隨陽明而下行,故屬之陽明。

白話文:

一陰,就是厥陰。陽明和厥陰發病時,厥陰就主驚駭,因為肝主驚駭。陽明就主背痛,背部是胸中的藏府。胃中氣血逆行,肺中的金氣不能下降,就會沖擊到脊背,產生疼痛。噫指胃中氣血逆行,濁氣不能下降。欠指陰陽之間相互吸引。日暮時分,陽氣衰弱,陰氣下降,陽氣上升,就會打欠,表明肺氣想要下降卻還未下降。(張口呼出氣稱為欠,詳細解釋見《靈樞·口問》)肺氣下降收斂,跟著陽明下降,所以屬於陽明。

名曰風厥,厥陰風木之氣逆也。

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,心滿善氣。

二陰,少陰也,少陰少陽發病,少陰水泛而土濕,少陽木鬱而土困,則善作䐜脹。甲木上衝,土敗胃逆,而水勝火負,心君莫降,故心滿而善氣也。(濁氣上填)

白話文:

少陰和少陽發病,少陰的水份氾濫,使脾胃受潮;少陽的肝火鬱積,使脾胃虛弱不振,因此容易產生脹氣。而肝木向上衝,破壞脾胃的功能,導致水份過多勝過火氣,心火不能下降,所以出現心悸胸悶,容易產生濁氣上逆。

三陽三陰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。

三陰,太陰也,太陽太陰發病,水旺土濕,則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。土濕胃逆,肺金不布,則右半偏枯,土濕脾陷,肝木不達,則左半偏枯。痿易者,濕旺而筋弛,不能聯屬關節也。四肢稟氣脾胃,脾胃寒濕,四肢失稟,故手足不舉也。

白話文:

三陰(指太陰)是指太陽和太陰這兩條經脈發病,水氣過剩,土氣過濕,就會導致偏癱和肌肉萎縮,四肢無法抬舉。如果土氣過濕,胃氣逆亂,肺金功能受阻,就會導致右側偏癱。如果土氣過濕,脾氣下陷,肝木功能受阻,就會導致左側偏癱。肌肉萎縮是因為濕氣過剩,筋脈鬆弛,無法連接關節造成的。四肢由脾胃提供營養,如果脾胃受寒濕影響,四肢就會失去營養,因此手腳無法抬舉。

三陽結,謂之膈。二陽結,謂之消。三陰結,謂之水。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結陽者,腫四肢。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陰陽結斜,多陰少陽,曰石水,少腹腫。

白話文:

三條陽經氣血不通,稱為「隔」。兩條陽經氣血不通,稱為「消渴」。三條陰經氣血不通,稱為「水腫」。一條陰經一條陽經氣血不通,稱為「喉嚨疼痛」。陽經氣血不通,身體四肢腫脹。陰經氣血不通,排便帶血一升,再不通則再增加一升,第三次不通則增加到三升。陰陽經絡氣血不通且偏斜,陰氣多陽氣少,稱為「石水」,小腹會腫脹。

三陽結,謂之膈,小腸手太陽結則大便乾,膀胱足太陽結則小便澀,下竅不能出,則上竅不能入。緣陽衰土濕,中脘不運,肝脾下陷,則二便堵塞,糞溺不利,肺胃上逆,則胸膈壅阻,飲食莫下也。二陽結,謂之消,大腸手陽明結則燥金司令,胃足陽明結則戊土化燥,傳於厥陰,血燥風生,則為消渴也。

白話文:

當三條陽經閉結時,稱為膈證。小腸受到手太陽經結滯,會導致大便乾燥;膀胱受到足太陽經結滯,會導致小便不通暢。下方出路不通,則上方也無法進氣。

這是因為陽氣衰弱,脾土濕熱,中焦脾胃失運,導致肝脾下陷,大小便不通暢。而肺和胃氣上逆,就會造成胸膈阻塞,飲食無法下行。

當兩條陽經閉結時,稱為消渴症。大腸受到手陽明經結滯,會導致燥金之氣過旺;胃受到足陽明經結滯,會導致戊土化為燥土。燥氣傳至厥陰經,使血液乾燥、風邪產生,就會形成消渴症。

三陰結,謂之水,足太陰結則濕土司令,手太陰結則辛金化濕,土濕不能剋水,癸水氾濫,則為水脹也。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,足厥陰結則乙木下陷,足少陽結則甲木上逆,清道堵塞,則為喉痹也。結陽者,腫四肢,四肢稟氣於胃,陽明為三陽之長,陽明鬱結,中氣不達,則四肢臃腫也。

白話文:

三陰結:

稱為水,足太陰(脾經)結則濕土主事,手太陰(肺經)結則辛金化濕,濕土無法剋制水,癸水氾濫,導致水腫。

一陰一陽結:

稱為喉痹,足厥陰(肝經)結則乙木下陷,足少陽(膽經)結則甲木上逆,清氣通道堵塞,導致喉痹。

結陽:

四肢腫脹,四肢接收氣血來自胃,陽明(胃經)為三陽之長,陽明鬱結,中氣不通暢,則四肢浮腫。

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,太陰為三陰之長,太陰滯結,土濕木陷,則血從便下,愈結則愈脫也。陰陽結斜,多陰少陽,曰石水,少腹腫,陽結於上,陰結於下,陰盛陽衰,則為石水,少腹腫脹。石水者,水邪堅凝而不散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陽氣被陰氣阻滯,就會導致便血一升;再次陰陽阻滯,便血兩升;第三次陰陽阻滯,便血三升。太陰是三陰經的統領,如果太陰出現阻滯,那麼濕土會侵犯肝木,從而導致便血,阻滯越嚴重,血便越多。

陰陽失衡,陰氣過剩而陽氣不足,稱為「石水」。患者會出現小腹脹痛。這是因為陽氣阻滯在上面,陰氣阻滯在下面,導致陰盛陽衰,水液凝結成石水,引起小腹脹滿。所謂「石水」,是指水邪凝結堅固,難以消散。

陽加於陰,謂之汗。陰虛陽搏,謂之崩。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。陰陽虛,腸澼死。三陰俱搏,二十日夜半死。二陰俱搏,十三日夕時死。一陰俱搏,十日平旦死。三陽俱搏且鼓,三日死。二陽俱搏,其病溫,死不治,不過十日死。三陰三陽俱搏,心腹滿,發盡,不得隱曲,五日死。

白話文:

  • 陽氣過盛於陰氣,就會出汗。
  • 陰氣虛弱而陽氣亢盛,就會崩潰。
  • 陰氣強盛而陽氣偏弱,就會懷孕。
  • 陰陽兩氣都虛弱,腸胃積液,會死亡。
  • 三陰氣合力衝擊,會在二十天內死亡。
  • 兩陰氣合力衝擊,會在十三天傍晚死亡。
  • 一陰氣合力衝擊,會在十天早晨死亡。
  • 三陽氣合力衝擊並猛烈鼓動,會在三天內死亡。
  • 兩陽氣合力衝擊,會發熱,不治身亡,不會超過十天。
  • 三陰三陽合力衝擊,心腹脹滿,頭髮脫落,身體不能伸直,會在五天內死亡。

陽加於陰,謂之汗,陽氣鬱發於陰中,則表開而汗泄也。陰虛陽搏,謂之崩,太陰脾虛,風木下陷,溫氣抑遏,不能升達,則鼓搏弗寧,血海沖決,而為崩證也。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,胎妊凝結,中氣壅阻,陰搏於下而不升,陽別於上而不降,陰陽不交,而人則無病,謂之有子也。陰陽虛,腸澼死,陰陽俱虛,而腸澼不斂,陽氣脫泄,則人死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升發於陰液之上,就會出汗。陽氣鬱結在陰液之中,就會表氣宣洩而發汗。

陰液虛弱,陽氣過於亢盛,就會崩漏。脾陰虛弱,風氣下陷,溫熱之氣受阻,不能上行,就會鬱結不安,導致血海沖決,形成崩漏。

陰液阻滯陽氣的運行,就會不孕。體內孕育胎兒,中氣壅阻,陰液阻滯在下而不上升,陽氣阻滯在上而不下降,陰陽不交,就不會得病,稱為不孕。

陰陽皆虛弱,腸道失約而死亡。陰陽之氣都虛弱,腸道失去約束能力,陽氣逸散,就會死亡。

三陰俱搏,二十日夜半死,手足太陰俱搏,脾肺陰旺,臟氣四周,死於夜半陰旺之時也。二陰俱搏,十三日夕時死,手足少陰俱搏,水勝火負,臟氣不及三周,夕時火衰而死也。一陰俱搏,十日平旦死,手足厥陰俱搏,臟氣二周,平旦木旺而死也(木賊土敗故)。三陽俱搏且鼓,三日死,手足太陽俱搏且鼓,不及一周,三日而死。

白話文:

三陰並搏,二十日夜半死

手足太陰並搏,脾肺陰氣旺盛,臟氣環繞全身,死於夜半陰氣旺盛之時。

二陰並搏,十三日夕時死

手足少陰並搏,水氣盛過火氣,臟氣不到三週,夕時火氣衰弱而死。

一陰並搏,十日平旦死

手足厥陰並搏,臟氣兩周,平旦木氣旺盛而死(因為木氣剋制土氣)。

三陽並搏且鼓,三日死

手足太陽並搏且鼓脹,不到一週,三日而死。

二陽俱搏,其病溫,死不治,不過十日死,手足陽明俱搏,其病溫熱,金土枯燥,死不可治,不過臟氣二周,十日而死也。三陰三陽俱搏,心腹滿,發盡,不得隱曲,五日死,太陰太陽俱搏,水寒土濕,心腹滿脹,發作既盡,不得隱曲,臟氣一周,五日而死也(不得隱曲,下部不得屈伸,脹滿之極故也)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作,會引起溫熱病,無法醫治,十天內就會死亡。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同時發作,會引起溫熱病,金屬和土氣枯竭,無法醫治,臟氣行經兩周後,也就是十天後就會死亡。三陰三陽同時發作,心腹脹滿,頭髮掉光,四肢無法彎曲伸展,五天後就會死亡。太陰經和太陽經同時發作,水液寒冷、土氣濕熱,心腹脹滿,頭髮掉光,四肢無法彎曲伸展,臟氣行經一週後,也就是五天後就會死亡。(四肢無法彎曲伸展,是因為脹滿極度嚴重,連下腹部都無法屈伸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