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一 (13)
卷一 (13)
1. 生氣通天論(四)
當長夏濕盛,脾陰素旺之人,多被濕傷,雖交秋令,而燥不勝濕,土濕胃逆,肺無下行之路,偶感清風,閉其皮毛,肺氣鬱沖,則生咳嗽。濕氣不除,久而流注關節,侵傷筋膜,則發為痿厥,骽膝不用也。冬水蟄藏之會,傷於寒氣,寒束皮毛,表氣莫泄,郁其相火,積為內熱。
春陽升布,相火發泄,上熱愈隆,一傷風露,衛氣愈斂,內熱鬱發,遂成溫病。四時之氣,更傷五臟,緣陽強不密,精氣皆竭,故感襲風露,發為諸病也。
是以聖人陳闕字。陰陽,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如是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聰明,氣立如故。
聖人陳布陰陽,均平不偏,使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如是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清升濁降,耳目聰明,年壽雖高,氣立如故,此得陰陽之要者也。
白話文:
[生氣通天論(四)]
長夏濕氣盛行時,體質偏脾陰旺盛的人,容易受濕氣所傷。即使進入秋季,燥氣仍不足以克制濕氣,導致脾胃濕滯、胃氣上逆,肺氣無法順利向下運行。此時若稍受風寒,毛孔閉塞,肺氣鬱積上衝,便會引發咳嗽。若濕氣未除,長期積聚於關節,侵蝕筋膜,則可能導致四肢痿弱無力,甚至腿部膝蓋功能喪失。
冬季應是陽氣潛藏之時,若受寒邪侵襲,寒氣束縛體表毛竅,使衛氣無從宣散,相火(少陽火)鬱積於內,便形成內熱。
春季陽氣升發,相火隨之向外疏洩,體內熱氣更盛;此時若再受風寒露濕,衛氣收斂更甚,內熱鬱而不散,便會形成溫病。四季外邪交替侵襲五臟,若陽氣過亢而不固密,精氣耗竭,稍感風露便能引發各種疾病。
因此,聖人調和陰陽,使筋脈舒暢協調,骨髓強健,氣血運行順暢。如此則內外平衡,邪氣難以侵害,耳聰目明,即使年歲增長,元氣仍充沛如常。聖人善於調配陰陽,不偏不倚,令筋脈和順、骨髓堅實、氣血通達。如此便能內外調和,病邪無從入侵,清陽之氣上升,濁陰之氣下降,耳目功能靈敏,雖年高壽長,生命力依舊旺盛,這正是掌握陰陽調和之道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