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2)

1. 生氣通天論(四)

及其日久病深,陽氣相併,乃成狂易(狂易,《漢書》語。《難經》:重陽者狂,重即並也)。陰之所生,其本曰和(陽不亢則陰生),淖則剛柔不和(熱多則淖澤,淖則陽剛勝其陰柔,故不和),經氣乃絕(絡為陽,經為陰),是故剛與剛並而無柔,亢陽失根,終於破散,陽氣破散,陰氣乃至消亡也。陽不勝其陰,則陰氣痞塞,五臟逼處,彼此格爭,愈生脹滿,隧路阻梗,九竅皆閉。

陰爭於內,壅滯不通,則陽擾於外,浮散無著,陽泄竅開,魄汗未藏,而手足寒冷,四逆而起,起則水土濕寒,胃氣不降,君相二火,拔根上炎,逼蒸肺部,使人喘鳴也。

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。故曰陰在內,陽之守也,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陰平陽密,精神乃治,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因於露風,乃生寒熱。

陰根在上,陽根在下,陰氣封藏,陽根下秘,則精神氣血,保固不失,此乃陰陽之要也。陽強不秘,相火炎升,精血消亡,陰氣乃絕。故曰陰在內,陽之守也,陽在外,陰之使也(衛護)。陽以護陰,陰以抱陽,兩者互根,宜相和也,兩者不和,則若有春而無秋,有冬而無夏。

獨陽孤陰,不能生長,因而和之,調濟無偏,是謂聖度。先聖法度。陰不可絕,亦不可盛,但取其收藏陽根而已。唯陰平而陽秘,精神乃交泰而治安也。精根於氣,本自上生,氣根於精,本自下化,陰陽離決,水火不交,則癸水下流,不能溫升而化陽氣,丁火上炎,不能清降而化陰精,精乃絕根於上,氣乃絕根於下。一因風露侵凌,閉其皮毛,裡氣郁發,乃生寒熱。

以衛秉金氣,其性清涼,感則外郁,而生表寒,營秉木氣,其性溫暖,感則內郁,而生裡熱,此經絡之寒熱也。而陰陽離決,上下分居,陽盛則生其上熱,陰盛則生其下寒,此臟腑之寒熱也。(陰在內,陽之守也四句,舊誤在「陰陽應象論」)

是以春傷於風,邪氣留連,乃為洞泄。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。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四時之氣,更傷五臟。

四時之氣,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順之則治,逆之則亂。春木發生之際,傷於風邪,閉其皮毛,郁乙木升揚之氣,遏陷而賊脾土,一交夏令,木陷不生君火,火敗土傷,水穀不化,催以風木,開其魄門,乃為洞泄,所謂長夏善病洞泄寒中者(「金匱真言論」語),濕旺而木鬱也(「陰陽應象論」:濕盛則濡泄)。

夏火長養之候,傷於暑熱,開其皮毛,寒邪內入,客於經中,一得秋風斂閉,衛與邪爭,則為痎瘧(義詳「瘧論」)。秋金收斂之時,傷於濕氣,濕旺胃逆,肺氣不降,壅礙沖逆,則生咳嗽。肺以辛金,化氣濕土(足太陰濕土主令,肺以手太陰同經共氣,而不能主令,故從濕化也)。

白話文:

【生氣通天論(四)】

長期患病逐漸加重時,陽氣相互積聚,便會發展成狂亂失常(「狂易」出自《漢書》,《難經》提到「重陽者狂」,「重」即陽氣聚積之意)。陰氣的生成,根本在於調和(陽氣不過亢,陰氣才能滋生),若體內濕熱過盛,剛柔失調(熱盛則濕濁滯留,陽剛之氣壓制陰柔,導致失衡),經脈之氣便會斷絕(絡脈屬陽,經脈屬陰)。因此,剛性陽氣過度聚積而缺乏陰柔調和,亢奮的陽氣失去根基,最終潰散;陽氣一旦潰散,陰氣也會隨之消亡。

若陽氣不能克制陰氣,陰氣便會鬱滯阻塞,五臟相互擠迫爭鬥,引發脹滿,氣血通道受阻,九竅閉塞。
陰氣在內爭鬥,壅塞不通時,陽氣便會在外躁動不安,浮散無依;陽氣外洩導致孔竅開放,汗液失控流失,而手腳冰冷,四肢逆冷。此時水土濕寒,胃氣不降,君火與相火失去根基而向上燔灼,逼迫肺部,使人喘鳴不止。

陰陽調和的關鍵,在於陽氣穩固收斂。若陽氣過強卻不內斂,陰氣便會衰絕。因此說:陰氣在內需陽氣守護,陽氣在外靠陰氣驅動。兩者若失和,如同有春無秋、有冬無夏;唯有調和二者,才是高明之法。陰氣平穩、陽氣內斂,精神才能安定;陰陽分離斷絕,精氣便會耗盡。若受風露侵襲,則易生寒熱之症。

陰氣根基在上,陽氣根基在下。陰氣若能封藏,陽氣根基便能穩固,精神氣血便不至流失——此為陰陽調和之要義。若陽氣過盛不斂,相火上炎,精血耗損,陰氣便會斷絕。因此強調:陰在內需陽守護,陽在外賴陰驅使(保護之意)。陽氣護衛陰氣,陰氣涵養陽氣,兩者互為根本,應保持和諧;一旦失和,便如四季不全。

單獨的陽或孤絕的陰,皆無法生長。唯有調和二者,避免偏頗,方合聖人之道。陰氣不可斷絕,亦不可過盛,只需確保其能涵養陽氣根基。唯有陰平陽秘,精神才能交融安定。精氣根源於上,陽氣根源於下;若陰陽分離,水火不交,腎水(癸水)不能溫升化陽,心火(丁火)不能清降化陰,精氣便會上下斷絕。風露侵襲體表,內氣鬱結,則生寒熱。

衛氣屬金性清涼,受外邪則鬱結生表寒;營氣屬木性溫熱,受外邪則內鬱生裡熱——此為經絡層次的寒熱。若陰陽分離,上下隔絕,陽盛則上熱,陰盛則下寒——此為臟腑層次的寒熱。(原「陰在內,陽之守也」四句,前人誤歸於《陰陽應象論》)

因此,春季傷風,邪氣留滯,會引發腹瀉;夏季中暑,秋季易患瘧疾;秋季濕邪侵襲,上逆致咳,發展為痿厥;冬季受寒,春季必發溫病——四時邪氣輪流損傷五臟。

四時氣候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順應則安康,違逆則病亂。春季生髮時傷風,閉塞毛孔,阻遏肝木升發之氣,壓制脾土;到夏季,肝木不助心火,火衰土弱,水穀不化,加上風木催動,肛門失控,遂成劇瀉(即《金匱真言論》所說「長夏多洞洩寒中」,因濕盛木鬱)。

夏季養長時中暑,毛孔開張,寒邪入侵經絡;至秋風收斂時,衛氣與邪相爭,則成瘧疾(詳見《瘧論》)。秋季收斂時傷濕,濕盛胃氣上逆,肺氣不降,衝逆壅塞而咳。肺屬辛金,化氣於濕土(足太陰濕土主令,肺為手太陰,與之同氣相求,故從濕化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