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生氣通天論(四)
有傷於筋,縱,其若不容,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。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汗出見濕,乃生痤痱。勞汗當風,寒薄為齇,郁乃痤。陷脈為瘻,留連肉腠。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高粱之變,足生大丁,受如持虛。
筋者,所以束骨而利機關也,若有傷於筋,則縱緩痿廢,官骸失職,若不能為容。倘汗孔開闔失宜,寒氣從而襲之,筋脈短縮,乃生大僂,駝背弓腰,不能直也。肝藏血,肺藏氣,氣盛於右,血盛於左,氣阻而血凝,則右病偏枯,血瘀而氣梗,則左病偏枯,總以經絡閉塞,營衛不行也(經絡閉塞,營衛不行,輕則為麻,重則為木,木之極,則偏枯無用矣)。若汗出偏沮,則是經絡偏閉,其無汗之處,必病偏枯。
若汗出竅開,而見濕氣,浸淫孔穴,阻礙氣道,衛氣鬱遏,發於氣門,衝突皮膚,則生痤痱(癤之小者為痤,更小為痱)。若勞煩汗出,當風感寒,寒氣外薄(薄,迫也),汗液內凝,則結為粉齇(齇,粉刺也)。若鬱於皮肉之間,肉腐膿生,乃成痤證。若寒邪閉束,筋膜結郁,衛阻熱發,肉腐膿生(如瘰癧瘡病)。
而表寒不解,衛氣內陷,腐敗益深,經脈穿漏,膿血常流,是謂瘻證(如鼠瘻、痔瘻病)。此其留連肉腠之中,久而不愈者也。若寒邪迫束,營氣瘀澀,不得順達,逆於肌肉腠理之間,阻梗衛氣,衛鬱則生表寒,營鬱則生經熱。久而營衛壅塞,肌肉腫硬,經熱蒸腐血肉,潰爛則成癰疽。
癰者,氣血之淺壅於經絡,疽者,氣血之深阻於肌肉者也。若膏粱之人,飲食肥甘,肌肉豐盈,脈絡壅塞,鬱熱蒸爍,多生大丁,如持虛器而受外物,得之最易也。以上諸證,皆衛氣失所,不能保護皮毛,而外傷於風邪者也。
故風者,百病之始也,清靜則腠理閉拒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,此因時之序也。
凡諸病證,皆由經臟虧損,皮毛失護,外感風邪,郁其裡氣而成,故風者,百病感傷之始也。惟營衛清靜,則肉腠斂閉,拒格外邪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,此所謂因時之序也。(上文清靜則志意治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,此因時之序,此收應其義)
岐伯曰: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,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陰不勝其陽,則脈留薄疾,並乃狂。陰之所生,其本曰和,淖則剛柔不和,經氣乃絕。是故剛與剛,陽氣破散,陰氣乃消亡。陽不勝其陰,則五臟氣爭,九竅不通。陰爭於內,陽擾於外,魄汗未藏,四逆而起,起則熏肺,使人喘鳴。陰之所生七句,陰爭於內六句,舊誤在「陰陽別論」。
陰在內,培植陽根,所以藏精而起亟也(亟與極同。相火在水,陰氣封藏,乃三陽之根,如天之斗極也)。陽在外,守護皮毛,所以衛外而為固也(封固)。陰陽不偏,彼此環抱,則表裡和平,百病不起。陰不勝其陽,則經脈留薄,迫促不暢(「疏五過論」留薄歸陽。留,聚也,薄,迫也,陰虛陽盛,則陽氣留聚而迫促也)。
白話文:
生氣通天論(四)
若筋脈受傷,則會鬆弛無力,身體活動受限,開合失常,寒氣入侵,導致駝背。如果汗出只偏於一側,會使人半身不遂。汗出時受濕氣侵襲,則會生痤瘡和痱子。勞動出汗後受風寒,寒氣迫近會形成粉刺,若鬱滯不散則會化膿成痤瘡。寒邪深入經脈,停留肌肉之間,可能形成瘻管。若營氣運行不暢,逆亂於肌肉腠理,則會生癰腫。飲食肥甘厚味的人,血脈壅塞,容易長大瘡,如同拿著空容器一樣容易受到外邪侵襲。
筋脈本是用來連結骨骼、活動關節的,若受傷則鬆弛無力,肢體難以正常活動。若汗孔開合失常,寒氣乘虛而入,筋脈收縮,就會導致駝背,無法挺直。肝藏血,肺藏氣,氣盛在右,血盛在左。若氣血阻塞不通,可能造成右側或左側的偏癱,經絡閉塞、營衛運行不暢時,輕則麻木,重則癱瘓無用。若汗液只偏於一側排出,表示經絡有偏閉,無汗的一側容易偏癱。
汗出時毛孔開放,若受濕氣侵襲,濕邪阻塞氣道,衛氣鬱滯,發於皮膚表層,就會形成痤瘡和痱子(癤子較小者為痤,更小者為痱)。若勞動出汗後受風寒,寒氣外迫,汗液內凝,就會形成粉刺(即酒糟鼻的早期)。若寒邪鬱於皮肉之間,化熱腐肉成膿,則形成痤瘡。若寒邪束縛筋膜,鬱而化熱,衛氣受阻,肉腐成膿(例如瘰癧、瘡癤)。
若表寒未解,衛氣內陷,腐敗深入,經脈破損,膿血常流,便形成瘻管(如鼠瘻、痔瘻)。這類病症長期滯留肌肉腠理,難以痊癒。若寒邪阻滯,營氣瘀澀不暢,逆亂於肌肉腠理之間,阻塞衛氣,衛鬱則生表寒,營鬱則生內熱。久則營衛壅塞,肌肉腫硬,內熱蒸腐血肉,潰爛後形成癰疽。
癰是氣血淺層壅塞於經絡,疽是氣血深層阻滯於肌肉。膏粱厚味之人,飲食肥甘,肌肉豐滿,經脈壅塞,鬱熱燔灼,易生大瘡,如同拿著空器皿,容易承載外邪。以上病症皆因衛氣失職,不能保護體表,使風邪入侵所致。
風是百病的起始因素,若人體清靜安和,腠理緊密,即使有大風劇毒,也難以侵害,這是順應時序調養的結果。
所有病症的發生,皆因經絡臟腑虧虛、體表防護不足,外感風邪並鬱結內氣所致,因此風是百病起始的關鍵。唯有營衛運行和暢,肌肉腠理緊密,才能抵禦外邪,即使遇上極強的風寒邪毒,也不會受損,這就是順應時序養生的道理。(前文提到「清靜則志意治,雖有賊邪弗能害」,此處進一步呼應。)
岐伯說:陰的作用在於藏精並支持陽氣的根本,陽的作用在於守衛體表以鞏固防護。若陰不勝陽,則血脈壅滯運行急促,陽氣過盛可能引發狂躁。陰氣的生成,根本在於調和,若陰液過盛或不足,則剛柔失調,經氣斷絕。因此,若陽過於剛盛,會使陽氣破散,陰氣也因此消亡。若陽不勝陰,則五臟之氣失和,九竅不通。陰氣在內爭擾,陽氣在外失序,汗液未能收斂,四肢逆冷,進而影響肺氣,使人喘息鳴響。(「陰之所生」七句及「陰爭於內」六句,原誤入《陰陽別論》。)
陰在內,是陽氣的根基,負責藏精並支撐陽氣的運作(「亟」與「極」同義,指三陽的根本,如同北極星的樞紐)。陽在外,保護體表,鞏固防禦(使邪氣難以入侵)。陰陽平衡,相互依存,則內外調和,百病不生。若陰不勝陽,則經脈壅滯、運行急促(「疏五過論」提到,陽盛陰虛時,陽氣積聚逼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