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一 (6)
卷十一 (6)
1. 氣交變大論
水不及,四維有湍潤埃云之化,則不時有和風生髮之應,四維發埃昏驟注之變,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復,其眚北,其臟腎,其病內舍腰脊骨髓,外在溪谷踹膝。(湍,通官切,踹與腨同,音篆)
水旺於冬,水不及,四維無土勝,則不時無木復,四維有土勝,則不時有木復。水位於北,在臟為腎。腎脈上髎內(髎,脮肚也),出膕中(膝後為膕),上股貫脊,腎主骨髓,故其病內舍腰脊骨髓,外在溪谷踹膝(溪谷者,膝踝關節之處,腎水所注也)。
夫五運之政,猶權衡也,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化者應之,變者復之。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,氣之常也,失常則天地四塞矣。
權,稱錘也,衡,稱杆也,衡以稱物,物有輕重,則衡有高低,權得其宜,則衡平矣。五運之政,猶權衡之平,高者抑之使低,下者舉之使上(抑其太過,扶其不及),化者應之以祥和,變者復之以刑威。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,氣之常也,失常則天地四塞,造化不靈矣。
故曰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紀,陰陽之往復,寒暑彰其兆,此之謂也。
四句是「五運行論」。
帝曰:夫子之言五氣之變,四時之應,可謂悉矣。夫氣之動亂,觸遇而作,發無常會,卒然災合,何以期之?岐伯曰:夫氣之動變,固不常在,而德化政令災變,不同其候也。
五氣之變,謂歲木太過以下十段。四時之應,謂木不及,春有鳴條暢律之化以下五段。帝問五氣之動,亂其常理,隨遇而作,發無定時,卒然災合,何以期之?夫氣之動作變亂,固不常在,但雖卒然而合,而其為德為化為政為令為災為變,亦自不同其候,未始難期也。
帝曰:何謂也?岐伯曰:東方生風,風生木,其德敷和,其化生榮,其政舒啟,其令風,其變振發,其災散落。
木氣之德化政令災變不同,其候如此。
南方生熱,熱生火,其德彰顯,其化蕃茂,其政明曜,其令熱,其變銷爍,其災燔焫。
火氣之德化政令災變不同,其候如此。
中央生濕,濕生土,其德辱蒸,其化豐備,其政安靜,其令濕,其變驟注,其災霖潰。
土氣之德化政令災變不同,其候如此。
西方生燥,燥生金,其德清潔,其化緊斂,其政勁切,其令燥,其變肅殺,其災蒼隕。
金氣之德化政令災變不同,其候如此。
北方生寒,寒生水,其德淒滄,其化清謐,其政凝肅,其令寒,其變凜冽,其災冰雪霜雹。
水氣之德化政令災變不同,其候如此。
是以察其動也,有德有化,有政有令,有變有災,而物由之,而人應之也。
察五氣之動,既有德化政令災變之不同,則物必由之,人必應之,雖卒然災合,發無常會,無不可期也。
帝曰:夫子之言歲候不及太過上應五里,今夫德化政令災眚變易非常而有也,卒然而動,其亦為之變乎?岐伯曰:承天而行之,故無妄動,無不應也,卒然而動者,氣之交變也,其不應焉,故曰應常不應卒,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【氣交變大論】
水氣旺盛於冬季。若水氣不足,而四方無強土克制,則不會出現木氣來復;若四方有強土克制水氣,則會引發木氣報復性反撲。北方屬水,對應腎臟。腎經脈絡上連腰部內側(「髎」指腰臀肌肉),向下通過膝後膕窩,沿大腿內側貫穿脊柱。腎主掌骨髓,因此疾病多見於腰脊骨髓,外部症狀則集中在膝踝關節等處(「溪谷」指關節間隙,為腎水灌注之所)。
五運的運作如同秤錘與秤桿的平衡:過高則壓低,過低則抬高;調和之氣會引發正向回應,異常變動則招致反制。這是萬物生長、化育、收斂、藏蓄的基本規律,也是氣運的常態。一旦失常,天地之氣便會堵塞不通。
秤錘(權)與秤桿(衡)的比喻在於:秤桿衡量物體時,若輕重失衡,桿臂便高低傾斜,唯有調整秤錘位置才能恢復平衡。五運的治理同理——抑制過盛、扶助不足;對調和之氣報以祥瑞,對異常變動施以制約。此乃氣運常規,若失衡則天地運行滯塞,造化失序。
因此說:天地的動靜由神明規範,陰陽的循環透過寒暑顯現徵兆,正是此理。
黃帝問:「先生詳述五氣變化與四時呼應,已極完備。但氣候異常突發無常,災害猝然降臨,如何預測?」岐伯答:「氣候變動雖無恆常規律,但其『德、化、政、令、災、變』的表現各有特徵。」
(舉例說明五氣特性:)
- 東方屬木:德性為滋養和煦,化育萬物生長,政令舒展開放,氣候主風;異常時狂風大作,災害表現為草木凋零。
- 南方屬火:德性光明顯赫,化育繁盛茂密,政令光輝照耀,氣候主熱;異常時灼熱焚燒,災害如烈火燎原。
- 中央屬土:德性濕潤蒸騰,化育豐盈完備,政令平穩安寧,氣候主濕;異常時暴雨傾瀉,災害如久澇潰堤。
- 西方屬金:德性清肅潔淨,化育收縮緊密,政令剛勁急切,氣候主燥;異常時肅殺凜冽,災害萬物凋喪。
- 北方屬水:德性寒涼冷寂,化育靜謐清澈,政令凝結肅穆,氣候主寒;異常時酷寒凍冽,災害見冰雪霜雹。
觀察五氣變動時,可根據其德化、政令、災變的不同表現,推知萬物與人體相應的變化。即使災害突發,仍有跡可循。
黃帝再問:「德化政令災變並非恆常,若氣候突發異常,是否仍與五運相應?」岐伯答:「五運承天而行,不會妄動,必有其應。突發動盪是氣流交變所致,未必即時呼應常規,故說『應常不應猝』——常態可測,突變難料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