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一 (1)
卷十一 (1)
1. 卷十一
2. 運氣
3. 氣交變大論
(七十八,「六微旨論」:言人者,求之氣交,氣有勝復,勝復之作,有用有變。此論專言氣交之變,故取名如此。)
黃帝問曰:五運更治,上應天期,陰陽往復,寒暑迎隨,真邪相薄,內外分離,六經波盪,五氣傾移,太過不及,專勝兼併,願言其始,而有常名,可得聞乎?
五運代治,上應天干,逐年輪轉,各終期日。其間陰陽往復,寒暑迎隨,變化相乘,愆伏失正,因而真邪薄迫,內外相離,六經波盪,五氣傾移,則人受其災矣。而其氣運循環,盛衰不同,太過則專勝乎己,不及則兼併於人。願言其乖違之始,而令有一定之名,使天道昭著,人得遵守也。
岐伯稽首再拜對曰:昭乎哉問也!是明道也。此上帝所貴,先師傳之,臣雖不敏,往聞其旨。
上帝,天帝。先師,僦貸季也。
帝曰:余聞得其人不教,是謂失道,傳非其人,慢泄天寶,余誠菲德,未足以受至道,然而眾子哀其不終,願夫子保於無窮,流於無極,余司其事,則而行之奈何?
眾子,百姓也。不終,不得終其天年也。帝欲岐伯傳運氣之法,保赤子於無窮,流恩澤於無極,帝主司其事,則而行之,以惠萬民也。
岐伯曰:請遂言之也。《上經》曰:夫道者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以長久,此之謂也。
道者,有道者也。
帝曰:何謂也?岐伯曰:本氣位也。位天者,天文也,位地者,地理也,通乎人氣之變化者,人事也。故太過者先天,不及者後天,所謂治化,而人應之也。
位於天者,謂之天文,位於地者,謂之地理,天降地升,人在其中,通於人氣之變化者,人事也。五運之治化,居天地上下之間,與人同位,故其太過者先天,不及者後天,而人應之也。(運氣即人氣也)
帝曰:五運之化,太過何如?岐伯曰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民病飧泄食減,體重煩冤,腸鳴腹支滿,上應歲星,甚則忽忽善怒,眩冒巔疾,衝陽絕者死不治。化氣不政,生氣獨治,雲物飛動,草木不寧,甚而搖落,反脅痛而吐甚,上應太白星。
風木太過,則克脾土,脾敗不能消化水穀,故飧泄腸鳴。肝位在左,土被木賊,脾氣不運,故左脅支滿。歲星,木星也。肝主怒,故忽忽善怒。厥陰之脈會於巔,故眩冒巔疾。衝陽,足陽明胃經動脈(在足跗上,仲景謂之趺陽),木賊土敗,故死不治。土主化,木主生,化氣失政,生氣獨治,雲物飛動,草木不寧。
風木太過,濕土被賊,則燥金來復,故草木搖落。反脅痛而吐甚,肝脈循脅肋上行,脅痛者,肺金克肝木也。太白,金星也。
歲火太過,炎暑流行,肺金受邪,民病虐,少氣咳喘血溢,血泄注下,嗌燥耳聾,中熱肩背熱,上應熒惑星,甚則胸中痛,脅支滿脅痛,膺背肩胛間痛,兩臂內痛,身熱骨痛而為浸淫,太淵絕者死不治。收氣不行,長氣獨明,雨水霜寒,病反譫妄狂越,咳喘息鳴,下甚血溢泄不已,上應辰星。
白話文:
[氣交變大論]
黃帝問:五運更替治理,與天上的週期相應,陰陽循環往復,寒暑交替相隨。若正氣與邪氣相爭,內外失調,六經氣血波動,五臟之氣偏移,無論是過盛還是不足,都會導致某氣獨霸或兩氣相並。我想瞭解這些變化的根源與規律,可否說明?
五運依天干順序逐年輪轉,各有其週期。其間陰陽往來、寒暑更迭若失常,則邪氣侵襲,內外失衡,六經氣血紊亂,五臟之氣失調,人便受其害。五運之氣盛衰各異:過盛則獨霸一方,不足則被他氣兼並。願聞其失常之始末,以確立明確規律,使天道明晰,人行有據。
岐伯恭敬答道:陛下此問甚明!此乃天道至理,為天帝所重,先師僦貸季所傳,臣雖愚鈍,曾聞其要旨。
黃帝說:我聽聞若遇可傳之人卻不教授,是違背天道;若傳授不當,則輕洩天機。我雖德行淺薄,未能全承至道,但百姓苦於早夭,望先生廣傳此術,惠澤無窮。我願主持此事,該如何實行?
岐伯答:請容臣詳述。《上經》言:通曉天道者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方能長久——正指此理。
黃帝問:此言何解?岐伯答:根本在於氣運之位。天位主天文,地位主地理,通曉人氣變化者,明人事。五運過盛則先天時而至,不足則後天時而至,此乃天地運化,而人隨之感應。
黃帝問:五運之氣過盛會如何?岐伯答:
- 木運過盛:風流行,傷脾土。民眾病發腹瀉、食慾減退、身重煩悶、腸鳴腹脹;對應木星(歲星)。重則易怒、眩暈頭痛,若衝陽脈絕(足背動脈)不治。因土氣受制,木氣獨盛,致雲物飛動、草木不寧,甚至凋落;或見脅痛嘔吐,對應金星(太白星)。
- 火運過盛:暑熱流行,傷肺金。民眾病發瘧疾、氣短咳血、便血下瀉、咽乾耳聾、胸背發熱;對應火星(熒惑星)。重則胸脅脹痛,肩背手臂疼痛,肌膚潰爛;若太淵脈(手腕動脈)絕,不治。因金氣受制,火氣獨旺,反見霜寒反常,病發譫妄狂躁、咳喘出血,對應水星(辰星)。
(後續五運之化內容依此類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