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21)

1. 六微旨大論(七十七)

帝問變作於動,亦有靜期乎?生化則動,不生不化則靜,唯至不生不化,乃是靜之期也。帝問亦能不生化乎?此何能不生化也,天地人物,不外神氣,人物之神機化滅,天地之氣立,賴陰陽之升降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(「五常政論」: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,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,亦同此義也),故人物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天地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。天地無不升降之時,是無不生化之時,人物無不出入之時,亦無不生化之期矣。

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。器者,生化之宇,器散則分之,生化息矣,故無不出入,無不升降。化有小大,期有近遠,四者之有,而貴常守,反常則災害至矣。故曰無形無患,此之謂也。

天地不能無升降,人物不能無出入,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(器即物也,天地人物,皆物也,即皆器也)。既有升降出入,則必有生化,是器者,生化之宇也,除是器散,則升降出入分離,生化之機乃息矣(散者,敝壞而破散也。散則升者不降,降者不升,出者不入,入者不出,故曰分),故非器散,則無不升降,無不出入。

無不升降出入,是無不生化也,有此生化之日,則有此極變之時,變化相薄,則有此成敗倚伏之期,但其生化有大小,則此期有近遠耳。小大近遠四者之有,不能無也,而貴守其常,不逐其變(靜則常,動則變),反常則災害至而禍敗作矣。然則物生而化,以至物極而變,天地人物所不能免也,變化相薄,則成敗倚伏於此生焉,以其有形也,故曰無形無患,此之謂也。(《老子》: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,即此義)

帝曰:善。有不生不化乎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與道合同,惟真人也。帝曰:善。

帝問人不能無形也,亦有有形而不生不化者乎?有形而不生不化者,虛無清靜,與道合同,此惟真人乃能也。

白話文:

【六微旨大論(七十七)】

黃帝問:「事物的變化由運動產生,那麼是否有靜止的時候呢?」回答說:「有生有化就是運動,不生不化就是靜止,唯有達到完全不生不化的境界,才是真正的靜止之時。」

黃帝又問:「事物能不能完全不生不化呢?」回答說:「這怎麼可能完全不生不化呢?天地萬物都離不開神氣的運作。人與物的神機一旦消失,活動便終止;而天地的氣運則依賴陰陽的升降,若升降停止,氣運便會孤立衰敗(《五常政論》提到:內在的根本稱為『神機』,神去則生機停息;外在的根本稱為『氣立』,氣止則生化斷絕,道理相同)。因此,人與物若無出入(代謝變化),就無法經歷生長壯老死的過程;天地若無升降(氣化運行),就無法實現生長化收藏的循環。天地無時無刻不在升降運行,所以無時無刻不在生化;人與物也無時無刻不在代謝變化,自然也就不斷經歷生化的過程。」

所以,升降出入的機制,存在於一切有形之物中。這些形體是生化的場所,一旦形體散失,生化便停止。因此,沒有不代謝出入的,也沒有不升降運行的。生化有大有小,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,但無論如何,關鍵在於維持正常運作,若違反常規,災害便會降臨。所以說「無形無患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天地不能沒有升降,人與物不能沒有出入,因此升降出入的機制存在於一切有形物體中(「器」即物,天地萬物都是物,也都是「器」)。既然有升降出入,就必然有生化,因此形體是生化的場所,除非形體散壞,否則生化不會停止(「散」指毀壞破散,一旦散壞,升的不再降,降的不再升,出的不再入,入的不再出,故稱「分離」)。所以,只要形體不散,升降出入就不會停止。

既然持續升降出入,生化就永不間斷。有生化的過程,就必然有極致變化的時候,變化相互影響,便會出現成敗交替的階段。只是生化規模有大有小,持續時間有長有短。無論如何,關鍵在於維持常態,不盲目追逐變動(靜則守常,動則生變),一旦失常,災害便會降臨。因此,萬物從生成、變化,到極致轉變,這是天地萬物無法避免的規律。變化互相作用,成敗便由此而生,正因為有形體,才可能招致禍患,所以說「無形無患」。(《老子》雲:「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」正是此意。)

黃帝說:「說得好。真有完全不生不化的存在嗎?」岐伯回答:「您問得真深入啊!唯有與道合一、虛無清靜的真人,才能達到這種境界。」黃帝說:「明白了。」

黃帝還問:「人不能無形,那是否有一種存在,雖有形卻不生不化?」回答說:「有形而不生不化者,須達到虛無清靜、與道合一的境界,只有真人才能如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