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17)

1. 六微旨大論(七十七)

客氣加於主氣,遷易無定,君上臣下則順,臣上君下則逆,逆則病進而害速,順則病遠而害微。所謂君臣之順逆者,君相二火也。

帝曰:五運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,余知之矣,願聞同地化者何謂也?岐伯曰:太過而同天化者三,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,太過而同地化者三,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,此凡二十四歲也。

甲丙戊庚壬五陽年為太過,乙丁己辛癸五陰年為不及。

帝曰:願聞其所謂也?岐伯曰:甲辰甲戌太宮下加太陰,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,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,如是者三,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陽,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,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陰,如是者三。

太過而同地化者三,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。

戊子戊午太徵上臨少陰,戊寅戊申太徵上臨少陽,丙辰丙戌太羽上臨太陽,如是者三,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,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,己丑己未少宮上臨太陰,如是者三。除此二十四歲,則不加不臨也。

太過而同天化者三,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。

帝曰:加者何謂?岐伯曰:大過而加同天符,不及而加同歲會也。帝曰:臨者何謂?岐伯曰:太過不及,皆曰天符,而變行有多少,病形有微甚,生死有早晏耳。

太過而加在泉為同天符,不及而加在泉為同歲會。太過不及而臨司天,皆曰天符,其變行有多少,則中之者病形有微甚,死生有早晏也。(以上四段,舊誤在「六元正紀」中,今移正之)

帝曰:善。願聞其步何如?岐伯曰:所謂步者,六十度而有奇,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,而成日也。

上文復行一步,所謂步者,六十度而有奇分。天行一日一度,六十度者,六十日也。一歲六步,三百六十日也。四年二十四步,積盈百刻,而成一日,蓋一歲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,故四年之內積盈百刻。

帝曰: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?岐伯曰:位有終始,氣有初中,上下不同,求之亦異也。

天之六氣與地之五行,其相應有常有變。以地之六位有終始,天之六氣有初中,主客加臨,錯綜變化,其上下之動靜不同,則人之求之其法亦異也。

帝曰:求之奈何?岐伯曰:天氣始於甲,地氣始於子,子甲相合,命曰歲立。謹候其時,氣可與期。

甲為天干之首,故天氣始於甲,子為地支之首,故地支始於子,子甲相合,以紀年歲,六十年之歲氣於此立焉。於年歲之中,謹候其時節之代更,則天地之氣皆可與期,蓋氣隨時交,候其時至,而氣之太過不及俱見矣。

帝曰: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?岐伯曰:明乎哉問也!甲子之歲,初之氣,天數始於水下一刻,終於八十七刻半。二之氣,始於八十七刻六分,終於七十五刻。三之氣,始於七十六刻,終於六十二刻半。四之氣,始於六十二刻六分,終於五十刻。五之氣,始於五十一刻,終於三十七刻半。六之氣,始於三十七刻六分,終於二十五刻。所謂初六,天之數也。

白話文:

六微旨大論(七十七)

客氣作用於主氣時,其變化流動無固定規律。若君火在上、相火在下,則氣機順暢;若相火在上、君火在下,則氣機逆亂。逆亂時病情進展迅速且危害嚴重,順暢時病情發展緩慢且危害較輕。這裡所說的君臣順逆,指的是君火與相火的關係。

黃帝問:「五運與天化相合的稱為『天符』,我已明白。請問與地化相合的情形是怎樣的?」岐伯回答:「五運太過而與天化相合的有三種,不及而與天化相合的有三種;太過而與地化相合的有三種,不及而與地化相合的也有三種,總共二十四種情況。」

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五個陽年屬太過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五個陰年屬不及。

黃帝問:「請詳細說明這些情況。」岐伯回答:「如甲辰、甲戌年,太宮土運在下加臨太陰濕土;壬寅、壬申年,太角木運在下加臨厥陰風木;庚子、庚午年,太商金運在下加臨陽明燥金,這些是太過而與地化相合的三種情形。又如癸巳、癸亥年,少徵火運在下加臨少陽相火;辛醜、辛未年,少羽水運在下加臨太陽寒水;癸卯、癸酉年,少徵火運在下加臨少陰君火,這些是不及而與地化相合的三種情形。」

「太過而與地化相合的有三種,不及而與地化相合的也有三種。」

「再如戊子、戊午年,太徵火運在上加臨少陰君火;戊寅、戊申年,太徵火運在上加臨少陽相火;丙辰、丙戌年,太羽水運在上加臨太陽寒水,這些是太過而與天化相合的三種情形。又如丁巳、丁亥年,少角木運在上加臨厥陰風木;乙卯、乙酉年,少商金運在上加臨陽明燥金;己醜、己未年,少宮土運在上加臨太陰濕土,這些是不及而與天化相合的三種情形。除這二十四種情況外,其餘年份並無『加臨』關係。」

黃帝問:「什麼是『加』?」岐伯回答:「太過而與地化相合稱『同天符』,不及而與地化相合稱『同歲會』。」黃帝問:「什麼是『臨』?」岐伯回答:「無論太過或不及,只要與司天之氣相合,都稱『天符』,但實際影響程度有深淺之分,病情有輕重之別,生死也有遲早之差。」

黃帝說:「很好。請問『步』是指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『步』代表六十度有餘的時段。二十四步累積盈餘百刻,即可形成一日。」

(解釋:一步約六十度,即六十日。一年六步共三百六十日。四年二十四步後,累積盈餘百刻,相當於一日。這是因一年實際為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,四年共多出百刻。)

黃帝問:「六氣與五行的對應變化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時位有終始,氣機有初末,上下互動不同,推求方法也各異。」

(解釋:天地之氣對應有常規與變例。地之六位與天之六氣交錯變化,需因應不同情境調整推論方式。)

黃帝問:「該如何推求?」岐伯回答:「天氣始於天干甲,地氣始於地支子,子甲相合即定年歲。謹慎觀察時節更替,便能預測氣候變化。」

(解釋:干支紀年確立歲氣基礎。掌握時序流轉,即可察知氣候的太過或不及。)

黃帝問:「請問一年中六氣的始終早晚如何?」岐伯贊歎:「這問題很深刻!以甲子年為例:初之氣始於水下一刻,終止於八十七刻半;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,終止於七十五刻;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,終止於六十二刻半;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,終止於五十刻;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,終止於三十七刻半;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,終止於二十五刻。這就是初六時段的氣數劃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