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16)

1. 六微旨大論(七十七)

病生不同,從其所生而取之者則病得,故取有逆從之殊。善取者,雖逆乎正,其實順也,不善取者,若順乎正,其實逆也。

帝曰:善。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?岐伯曰: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也,君火之右,退行一步,相火治之,復行一步,土氣治之,復行一步,金氣治之,復行一步,水氣治之,復行一步,木氣治之,復行一步,君火治之。

地理應六節,靜而守位,各有專宮,君火位於東南,治在春分後六十日,相火位於正南,治在小滿後六十日,濕土位於西南,治在大暑後六十日,燥金位於西北,治在秋分後六十日,寒水位於正北,治在小雪後六十日,風木位於東北,治在大寒後六十日,一年六氣之在位如此。

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,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,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,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,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,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。

承者,承其太過而克之也(仲景承氣湯義取於此)。陰精,水也。

帝曰:何也?岐伯曰:亢則害,承乃制,制則生化,外列盛衰,害則敗亂,生化大病。

五行之理,亢則害生,以勝之者承而克之,其氣乃制,制者,有所節制,而得其平也。制則六氣生化,循其盛衰之常,不至於過,害則六氣敗亂,生化之機大病,失其常矣。

帝曰:盛衰何如?岐伯曰: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,邪則變甚,正則微。帝曰:何謂當位?岐伯曰:木運臨卯,火運臨午,土運臨四季,金運臨酉,水運臨子,所謂歲會,氣之平也。帝曰:非位何如?岐伯曰:歲不與會也。

天氣為客,地氣為主,主氣之盛衰,值歲會之年,是為當位,當位則為正,不當位則為邪,邪則其變甚,正則其變微。歲會者,木運臨卯(丁卯歲),火運臨午(戊午歲),土運臨四季(甲辰、甲戌、己丑、己未),金運臨酉(乙酉歲),水運臨子(丙子歲),干支同氣,氣之平也。

帝曰:土運之歲,上見太陰,火運之歲,上見少陽少陰,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,木運之歲,上見厥陰,水運之歲,上見太陽奈何?岐伯曰:天之與會也,故《天元冊》曰天符。天符歲會何如?岐伯曰:太乙天符之會也。應天為天符,承歲為歲直,三合為治。應天為天符三句,舊誤在「天元紀論」中,今正之。

運與司天合氣曰天符,天符而兼歲會曰太乙天符,此以應天而為天符,又以承歲而為歲直,是司天與中運年支三氣相合而為治也。

帝曰:其貴賤何如?岐伯曰:天符為執法,歲會為行令,太乙天符為貴人。帝曰:邪之中也奈何?岐伯曰: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,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,中貴人其病暴而死。

位愈貴,則禍人愈劇。

帝曰:位之易也何如?岐伯曰: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,逆則其病進其害速,順則其病遠其害微,所謂二火也。

白話文:

六微旨大論(七十七)

疾病的產生原因不同,根據其根源治療就能見效,因此治療方法有逆治與從治的區別。擅長治療的人,即使看似違背常規,實際上卻順應病情;不擅長治療的人,若表面順應常規,實則違背病情。

黃帝說:好。我想知道地理方位如何對應六氣的節令與位置?岐伯回答:顯明(東方)的右側是君火的位置,君火右側退一步是相火主時,再退一步是土氣主時,接著金氣、水氣、木氣各主一步,最後又回到君火主時。

地理對應六節,氣候穩定且各有固定位置:君火位於東南,主春分後六十日;相火在正南,主小滿後六十日;濕土在西南,主大暑後六十日;燥金在西北,主秋分後六十日;寒水在正北,主小雪後六十日;風木在東北,主大寒後六十日。一年六氣的主時順序便是如此。

相火之下有水氣制約,水氣之下有土氣制約,土氣之下有風氣制約,風氣之下有金氣制約,金氣之下有火氣制約,君火之下則由陰精(水)制約。「承」是指制約過盛的氣(如張仲景「承氣湯」的命名源自此理),陰精即屬水。

黃帝問:為什麼?岐伯解釋:氣過盛會產生危害,需有制約才能平衡;平衡則生化正常,表現盛衰規律;若失控則機能混亂,引發大病。五行的規律是,過盛則生害,需以能克制之氣制約,使其調和。如此六氣運行有序,不致過度;若無制約,則氣機敗亂,生化失常。

黃帝問:盛衰如何區分?岐伯說:不當其位則為邪,當位則為正;邪氣變化劇烈,正氣變化輕微。「當位」指木運對應卯年(丁卯),火運對應午年(戊午),土運對應辰戌醜未年(甲辰、甲戌、己醜、己未),金運對應酉年(乙酉),水運對應子年(丙子),稱為「歲會」,屬平和之氣。不當位則不逢歲會之年。

天氣為客氣,地氣為主氣;主氣盛衰若遇歲會之年即為當位,屬正氣;不當位則為邪氣,邪氣變化劇烈,正氣變化輕微。歲會指天干地支屬性相同,如木運卯年(丁卯)、火運午年(戊午)等。

黃帝問:土運遇上太陰司天,火運遇上少陽或少陰司天,金運遇上陽明司天,木運遇上厥陰司天,水運遇上太陽司天,會如何?岐伯答:這是天地之氣相合,稱「天符」。若天符兼歲會,則為「太乙天符」,即司天、中運與年支三者相合。

黃帝問:其地位高低如何?岐伯說:天符如執法者,歲會如執行者,太乙天符如貴人。邪氣侵犯時,中執法者病勢急而危重,中歲會者病勢緩而持久,中貴人者病勢暴烈而死。地位越高,危害越大。

黃帝問:君臣之位顛倒會如何?岐伯答:君居臣位則順,臣居君位則逆;逆則病情加重且危害迅速,順則病勢輕微且危害緩慢,這主要是指君火與相火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