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15)
卷十 (15)
1. 六微旨大論(七十七)
黃帝問曰:嗚呼遠哉!天之道也,如迎浮雲,若視深淵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極。夫子數言謹奉天道,余聞而藏之,心私異之,不知其所謂也,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,令終不滅,久而不絕,天之道,可得聞乎?
帝欲盡聞運氣之理,以垂久遠。
岐伯稽首再拜對曰:明乎哉問!天之道也,此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也。
因天運自然之序,而推其盛衰之時,以測常變也。
帝曰: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?岐伯曰:上下有位,左右有紀。少陽之右,陽明治之,陽明之右,太陽治之,太陽之右,厥陰治之,厥陰之右,少陰治之,少陰之右,太陰治之,太陰之右,少陽治之,此所謂氣之標,蓋南面而待之也。故曰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,移光定位,正立而待之,此之謂也。
三陰三陽,六氣之標,南面觀之,其序如此。六氣迭運,天序代更,盛衰之時自見。將來者進,成功者退,以時光遷移,定其位次,南面正立而待之,天氣循環,瞭然在目也。
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陰,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,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,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,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,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,所謂本也。本之下,中之見也,見之下,氣之標也,本標不同,氣應異象。
寒暑燥濕風火六氣,三陰三陽之本,故三陰三陽之上,六氣治之。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三陰三陽之上,六氣之下,各見其所相表裡之氣,是謂中氣。中氣之上,六氣為本,中氣之下,三陰三陽為標,本標不同,故人氣之應,其象亦異也。
帝曰:六氣標本,所從不同奈何?岐伯曰:氣有從本者,有從標本者,有不從標本者也。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少陽太陰從本,少陰太陽從本從標,陽明厥陰不從標本,從乎中也。
少陽之本火,太陰之本濕,本末同,故從本。少陰之本熱,其標陰,太陽之本寒,其標陽,本末異,故從本從標。陽明之中太陰,厥陰之中少陽,本末與中不同,故不從標本,從中。(王冰舊注)
故從本者化生於本,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,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。
從本者氣化生於本,從標從本者標本皆司氣化,從中者以中氣為化,標本皆不用事也。
帝曰:善。病生於本,余知之矣,生於標者,治之奈何?岐伯曰:病反其本,得標之病,治反其本,得標之方。
病與本反,故得標病,治與本反,故得標方。
是故百病之起,有生於本者,有生於標者,有生於中氣者。有取本而得者,有取標而得者,有取中氣而得者,有取標本而得者,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。逆正,順也,若順,逆也。以上四段,舊誤在「至真要論」中,今移正也。
白話文:
六微旨大論(七十七)
黃帝問道:多麼深遠啊!天道的運行,如同仰望飄浮的雲朵,又像俯視深幽的淵谷。深淵尚且可以測量,但浮雲卻無從知曉其邊際。先生多次強調要謹遵天道,我聽了謹記在心,但內心仍感困惑,不明白其中真義,望先生能詳細闡述,使這道理永不湮滅、流傳後世。關於天道的奧秘,能否請您說明?
黃帝希望透徹瞭解運氣變化的原理,使之流傳久遠。
岐伯恭敬回答:您問得真明白!天道運行,遵循自然的順序,體現於萬物盛衰的時機。
順應天運自然的規律,便能推知盛衰轉化的時機,進而預測常態與異常的變化。
黃帝問:我想請教天道以「六六」為節律的盛衰變化,究竟如何體現?
岐伯答:上下有固定的方位,左右有運行的綱紀。
少陽之右,由陽明主宰;陽明之右,由太陽主宰;太陽之右,由厥陰主宰;厥陰之右,由少陰主宰;少陰之右,由太陰主宰;太陰之右,又回至少陽主宰。這就是六氣運行的標誌,如同觀察日影般確立其方位。因此,順應天序、掌握盛衰時機,需根據光影推移來定位,靜候其變——這便是天道運行的法則。
(三陰三陽作為六氣的標誌,依此順序循環。六氣交替運行,天序更迭,盛衰之勢自然顯現。未至之氣將進,已退之氣讓位,隨著時光推移確定其方位。如此一來,天氣循環的規律便清晰可見。)
各經氣之上有對應的氣候主導:
少陽之上,火氣主導,中見厥陰之氣;
陽明之上,燥氣主導,中見太陰之氣;
太陽之上,寒氣主導,中見少陰之氣;
厥陰之上,風氣主導,中見少陽之氣;
少陰之上,熱氣主導,中見太陽之氣;
太陰之上,濕氣主導,中見陽明之氣。
這就是「根本」的意義。根本之下是中見之氣,中氣之下則是氣的標誌。根本與標誌性質不同,對應的氣候現象也各異。
(寒暑燥濕風火六氣是三陰三陽的根本,因此六氣主導於三陰三陽之上。少陽與厥陰、陽明與太陰、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裡,六氣之下各顯現其相表裡的氣,稱為「中氣」。中氣之上以六氣為本,中氣之下以三陰三陽為標,本標性質差異,人體感應的症狀也有所不同。)
黃帝問:六氣的「本」、「標」各有不同依據,該如何理解?
岐伯答:氣機變化有的遵循根本,有的兼顧本標,也有不依本標而取決於中氣的。
(如:少陽本屬火、太陰本屬濕,本質與表象一致,故遵循根本;少陰本熱而標陰、太陽本寒而標陽,本標屬性相異,故需兼顧;陽明與厥陰則因中氣與本標特性不同,故不從本標而取決於中氣。)
因此,遵循根本者,氣化生於本質;兼顧本標者,本標皆參與氣化;取決於中氣者,則以中氣主導氣化。
黃帝說:明白了。疾病生於本質的機理我已瞭解,那生於標誌的病症該如何治療?
岐伯答:當病症與本質相反時,便屬標病;治療亦須反其根本,採用對應標症的方針。
(疾病成因有源於本、標或中氣的不同,治療可從本、標、中氣或其組合著手。有「逆治」而收效者,亦有「順治」而收效者。「逆治」實為順應病機,「順治」反而可能是逆反療法。原屬《至真要論》的段落,已調整至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