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13)
卷十 (13)
1. 五運行大論(七十六)
帝曰:地之為下否乎?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也。帝曰:憑乎?岐伯曰:大氣舉之也。
下者左行,以地為下也,上動下靜,此為常理,地既為下,則理應靜矣,不知地為人之下耳,其實乃在太虛之中者也。蓋地為天之中氣,天包其外,地上地下皆天也,此非有所憑倚,乃天以大氣包舉其間,是以不至淪墜也。
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溫之。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,濕氣在中,火遊行其間,寒暑六入,故令虛而化生也。
寒水在北,風木在東,自下而上,故曰風寒在下,是即下者左行也。熱火在南,燥金在西,自上而下,故曰燥熱在上,是即上者右行也。上熱下寒,兩氣逼蒸,則生濕氣,故土之化濕,其位在中。五行各一,惟火有君相之分,天上之熱,君火也,地下之溫,相火也。君火為相火之標,相火為君火之本,相火升則君火顯明於天上,君火降則相火封藏於地下。
君相二火遊行於上下之間,寒來暑往,四時更代,則六氣迭入,地道周備,故萬物化生。地體雖實,而六氣內化,則沖虛而通暢也。
燥勝則地干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。
地在天中,六氣迭入,其體不動,而氣則無時不動矣。
帝曰:寒暑燥濕風火,在人合之奈何?其於萬物,何以生化?
天有六氣,人秉天氣而生,亦當有此六氣,何以合之?而六氣之於萬物,其初生化之理又如何?
岐伯曰: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,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。
此段與「天元紀論」同,言地之五行,即天之五神所化也。
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。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體為筋,在臟為肝,在氣為柔。其性為暄,其德為和,其用為動,其化為榮,其政為散,其令宣發,其變摧拉,其眚為隕,其蟲毛,其色為蒼,其味為酸,其志為怒。怒傷肝,悲勝怒,風傷肝,燥勝風,酸傷筋,辛勝酸。
在天為風,玄生神也。在地為木,其味為酸,化生五味也。在臟為肝,人之合於風木也。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,是其於萬物之生化也。悲者肺之志,燥者肺之氣,辛者肺之味,悲勝怒,燥勝風,辛勝酸,肺金克肝木也。
南方生熱,熱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,心生血,血生脾。其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體為脈,在臟為心,在氣為息。其性為暑,其德為顯,其用為躁,其化為茂,其政為明,其令鬱蒸,其變炎爍,其音燔焫,其蟲羽,其色為赤,其味為苦,其志為喜。喜傷心,恐勝喜,熱傷氣,寒勝熱,苦傷氣,咸勝苦。
人之合於熱火,熱火之生化如此。余同上文類推之。
白話文:
【五運行大論(七十六)】
黃帝問:「大地是否位於下方?」岐伯答:「大地雖在人的腳下,實則懸浮於太虛之中。」黃帝問:「那它憑何支撐?」岐伯說:「是由天體的大氣托舉著的。」
大氣運行的規律
所謂「下方」是相對的,若以地為下,理應靜止不動;但其實地處太虛之中,並非絕對的下方。大地受天之氣包裹,上下皆屬天,無須依徬他物,全賴大氣承托而不墜。
燥氣使物乾燥,暑氣使物蒸騰,風氣使物流動,濕氣使物潤澤,寒氣使物凝堅,火氣使物溫暖。風寒之氣作用於下,燥熱之氣作用於上,濕氣居中,火氣遊走其間。六氣交替影響,促使萬物虛空化生。
- 北方屬寒水,東方屬風木;風寒自下上升(故稱「下者左行」)。
- 南方屬熱火,西方屬燥金;燥熱自上下降(故稱「上者右行」)。
- 上熱下寒相迫,濕氣由此生發,故土性濕潤,位居中央。
五行各具特性,唯火分君相二類:天上熱能為君火,地中溫熱為相火。君火為相火之表象,相火為君火之本源。相火升騰則君火顯於天,君火沈降則相火藏於地。
君相二火上下循環,寒暑交替,六氣輪轉,促成萬物生長。大地雖實體堅固,但六氣內在流動,使之虛通不滯。
六氣失衡的影響
燥氣過盛則地裂乾旱,暑氣過盛則地熱灼人,風氣過盛則地動不穩,濕氣過盛則地泥濘陷,寒氣過盛則地凍冰裂,火氣過盛則地固結硬化。
大地靜止於天中,六氣卻時刻運行變化。
人與萬物的六氣相應
黃帝問:「寒暑燥濕風火如何與人體相合?又如何化生萬物?」岐伯答:
- 天的本質為玄妙,人的本質為規律,地的本質為化育。
- 化育衍生五味,規律衍生智慧,玄妙衍生神機。
東方生風,風化木氣,木生酸味,酸養肝,肝養筋,筋生心血。因此:
- 風在天屬神機(玄生神),在地屬木,在體屬筋,在臟屬肝,其氣性溫和,作用為推動,表現為生發繁榮。
- 過怒傷肝,悲憂可抑制怒;風邪傷肝,燥氣可克風;酸味過度傷筋,辛味能中和酸。(肺金克肝木之理)
南方生熱,熱化火氣,火生苦味,苦養心,心生血,血養脾。因此:
- 火在天屬熱,在地屬火,在體屬血脈,在臟屬心,其氣性炎熱,作用為躁動,表現為旺盛昌茂。
- 過喜傷心,恐懼可抑制喜;熱邪耗氣,寒氣可克熱;苦味過度傷氣,鹹味能中和苦。
(其餘四行依此類推,均遵循五行生剋與天人相應之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