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12)
卷十 (12)
1. 五運行大論(七十六)
歲上下見陰陽所在,謂子午之歲,上見少陰,六氣隨地支迭遷,挨年上見。上謂司天,下謂在泉,下見之法詳下文。左右謂司天左右,面北而命其位,則左在西,右在東。六氣之序,厥陰、少陰、太陰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陽,厥陰司天,則左少陰,右太陽,少陰司天,則太陰升於左,厥陰降於右,以次轉輪,遞為左右也。
帝曰:何謂下?岐伯曰:厥陰在上,則少陽在下,左陽明,右太陰,少陰在上,則陽明在下,左太陽,右少陽,太陰在上,則太陽在下,左厥陰,右陽明,少陽在上,則厥陰在下,左少陰,右太陽,陽明在上,則少陰在下,左太陰,右厥陰,太陽在上,則太陰在下,左少陽,右少陰,所謂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岐伯已答左右上見之義,帝復問左右下見之法。厥陰司天,則少陽在泉,左陽明,右太陰,少陰司天,則陽明在泉,太陽降於左,少陽升於右,亦以次輪轉,遞為左右也。面南而命其位,則左在東,右在西。
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。帝曰:氣相得而病者何也?岐伯曰:以下臨上,不當位也。
司天在上,在泉在下,上下相遇,寒暑相臨,生則相得而氣和,克則不相得而人病。氣雖相得,而以下臨上,不當其位,亦不免於病。所謂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(六「微旨論」語),以下臨上者,臣位君也(火有君火、相火)。
帝曰:動靜何如?岐伯曰: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余而復會也。
司天者右行,在泉者左行,左右周天,余而復會,所謂六期而環會也。(「天元紀論」語)
帝曰: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,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,不知其所謂也?願聞何以生之乎?岐伯曰:天地動靜,五行遷復,雖鬼臾區,其上侯而已,猶不能遍明。
「天元紀論」: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是應地者靜也,岐伯言應下者左行,是言地者亦不靜,故帝問之。然鬼臾區謂應天者動,應地者靜,言干動而支靜,非謂在泉者不行也,此不過藉以生論耳。天地之動靜,五行之遷復,其理微妙,雖鬼臾區,其位止上侯而已,猶不能遍明,古者官人以德,德大者其官尊,上侯非極位,故不能盡知也。
夫變化之用,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緯虛,五行麗地。地者,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,虛者,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,形精之動,猶根本之與枝葉也,仰觀其象,雖遠可知也。
天垂象,故七曜緯虛,虛者,所以列地下應天之精氣也,地成形,故五行麗地,地者,所以載天上生成之形類也。形為根之枝葉,精為形之根本,一氣相連,動則俱動。仰觀其象,雖遠可知,言天之七曜,乃五行之精,地之五形,乃七曜之形,七曜固動於上,五行亦動於下,無有不動者也。
白話文:
【五運行大論(七十六)】
觀察每年氣運的上下關係,可看出陰陽所在的位置。例如子年、午年時,上方的司天之氣為少陰,六氣隨著地支逐年輪轉變化。所謂「上」指的是司天,「下」指的是在泉,判斷在泉的方法將在後文詳細說明。「左右」則是指司天之氣的左右方位,若面向北方來定位,則左邊是西方,右邊是東方。六氣的順序為厥陰、少陰、太陰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陽。當厥陰司天時,左邊為少陰,右邊為太陽;少陰司天時,太陰在左,厥陰在右,依此類推,六氣輪流交替成為左右之位。
黃帝問:「什麼是在泉?」岐伯回答:「如果厥陰司天,那麼少陽在泉,左邊是陽明,右邊是太陰;少陰司天時,陽明在泉,左邊是太陽,右邊是少陽;太陰司天時,太陽在泉,左邊是厥陰,右邊是陽明;少陽司天時,厥陰在泉,左邊是少陰,右邊是太陽;陽明司天時,少陰在泉,左邊是太陰,右邊是厥陰;太陽司天時,太陰在泉,左邊是少陽,右邊是少陰。這是面向南方來定位,以觀測氣運的顯現。」
岐伯已解釋了左右上見的含義,黃帝又問左右下見的法則。當厥陰司天時,少陽在泉,左邊是陽明,右邊是太陰;少陰司天時,陽明在泉,太陽在左,少陽在右,同樣按順序輪轉,交替成為左右之位。面向南方定位時,左邊是東方,右邊是西方。
司天與在泉之氣相互影響,寒暑之氣相互對應。若氣運相合則和諧,不相合則會引發疾病。黃帝問:「若氣運相合卻仍生病,是什麼原因?」岐伯回答:「因為在泉之氣影響司天之氣,位置不當。」
司天在上,在泉在下,二者相遇時,若相生則氣運和諧,若相剋則人體易病。即使氣運相合,但因在下之位影響在上之位,位置不當,仍會導致疾病。這就像君主位居臣下是順應,臣下位居君主則是逆反(參見《六微旨大論》所說),以下臨上即臣居君位(火分君火與相火)。
黃帝問:「氣的運動狀態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司天之氣向右運行,在泉之氣向左運行,左右環繞一周天後,再次會合。」
司天之氣右轉,在泉之氣左轉,左右循環一周天後重新會合,即所謂「六期而循環會合」(《天元紀大論》所述)。
黃帝問:「我曾聽鬼臾區說,與地相應的氣是靜止的,但您卻說在泉之氣向左運行,這是什麼意思?請解釋原因。」岐伯回答:「天地的動靜、五行的循環,即使如鬼臾區這般智慧,因其官位僅為上侯,也未能完全透徹。」
《天元紀大論》提到,與地相應之氣靜止守位,但岐伯說在泉之氣是運動的,因此黃帝提出疑問。實際上,鬼臾區所說的「應天者動,應地者靜」,是指天干主動而地支主靜,並非指在泉之氣不動,這裡只是藉此展開討論。天地的動靜、五行的循環,其道理極為深奧,即使鬼臾區位居上侯,亦無法完全明白。古代以德選官,德高者位尊,上侯並非極位,因此所知有限。
天地變化的作用顯現於天象,地形則承載萬物。日月星辰運行於虛空,五行依附於大地。大地承載生成的萬物形態,虛空則排列著對應天的精氣。形體與精氣的互動,如同樹根與枝葉的關係。通過觀察天象,即使遙遠也能知曉道理。
天顯現象徵,因此日月星辰運行於虛空,虛空承載著地下應天的精氣;地形成萬物,因此五行依附於大地,大地承載著天上生成的形態。形體如同根本的枝葉,精氣則是形體的根本,彼此相連,一動俱動。仰望天象,即使遙遠也能理解——天上的星辰是五行的精華,地上的形態是星辰的體現,星辰在上運行,五行在下同樣運動,萬物無不處於運動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