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8)
卷十 (8)
1. 天元紀大論(七十五)
陰陽之氣,各有多少,如厥陰為一陰,少陰為二陰,太陰為三陰,少陽為一陽,陽明為二陽,太陽為三陽,以其多少不齊,故曰三陰三陽。五行之治,各有太過不及,如木有太角、少角,火有太徵、少徵,土有太宮、少宮,金有太商、少商,水有太羽、少羽,以其太少不同,故形有盛衰。
故其始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,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,知迎知隨,氣可與期。
五運相襲,以甲之有餘而往,則乙之不足隨之,以乙之不足而往,則丙之有餘從之。知迎其未來而察之,隨其已去而驗之,則氣可與期矣。
帝曰:上下相召奈何?鬼臾區曰: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。木火土金水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
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六氣,為三陰三陽之本,故三陰三陽上奉之,謂厥陰奉其風氣,少陰奉其火氣,太陰奉其濕氣,少陽奉其暑氣,陽明奉其燥氣,太陽奉其寒氣也。木火土金水,地之五行,為生長化收藏之原,故生長化收藏下應之,謂春應木為生,夏應火為長,長夏應土為化,秋應金為收,冬應水為藏也。天之五氣,熱分暑火則為六,地之五行,火分君相亦為六,文異而理同也。
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,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
歲半以前,天氣主之,陽升陰降,故能生能長,歲半以後,地氣主之,陽降陰升,故能殺能藏。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,故天為陽,而陽中有陰,有陰則降,地為陰,而陰中有陽,有陽則升。升則上天,降則下地,君火以此而明,相火以此而位。蓋君火在天,而居離宮,離卦之偶爻,陽中之陰也,相火在地,而居坎府,坎卦之奇爻,陰中之陽也。
坎陽昇天,而化木火,則能生長,離陰降地,而化金水,則能收藏,陰陽本自互根,君相原為同氣也。
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,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。動靜相召,上下相臨,陰陽相錯,而變由生也。
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天干為陽,主動,五運應天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,以五運隨干轉,甲己之年為土運,甲己遷而交乙庚,乙庚之年交金運,乙庚遷而交丙辛,丙辛之年為水運,丙辛遷而交丁壬,丁壬之年為木運,丁壬遷而交戊癸,戊癸之年為火運,戊癸遷而交甲己也。
地支為陰,主靜,六氣應地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,以六氣隨支旋,子午之年,上見少陰,少陰去而太陰會,丑未之年,上見太陰,太陰去而少陽會,寅申之年,上見少陽,少陽去而陽明會,卯酉之年,上見陽明,陽明去而太陽會,辰戌之年,上見太陽,太陽去而厥陰會,巳亥之年,上見厥陰,厥陰去而少陰會也。
白話文:
【天元紀大論(七十五)】
陰陽之氣各有強弱差異,例如:厥陰屬「一陰」,少陰屬「二陰」,太陰屬「三陰」;少陽屬「一陽」,陽明屬「二陽」,太陽屬「三陽」。因其強弱不均,故稱為「三陰三陽」。五行運行則各有過盛與不足,例如:木分「太角」與「少角」,火分「太徵」與「少徵」,土分「太宮」與「少宮」,金分「太商」與「少商」,水分「太羽」與「少羽」。因這些強弱差異,萬物形態便出現興旺與衰退的變化。
因此,當某一行過盛時,隨後必有不足;反之,若某一行不足,隨之而來的便是過盛。若能預見未來趨勢、觀察已去現象,便能掌握氣運規律。
五運相互承襲,例如:甲年若為過盛,乙年便隨之不足;乙年若不足,丙年則轉為過盛。預測將至之氣並加以審察,驗證已過之象,即可推斷氣運變化。
黃帝問:「天地之氣如何相互影響?」鬼臾區答:「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是天的陰陽(六氣),由三陰三陽對應承襲;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是地的陰陽(五行),與萬物生長、壯大、轉化、收斂、潛藏相呼應。」
天的六氣為三陰三陽之本源:
- 厥陰對應風氣
- 少陰對應火氣
- 太陰對應濕氣
- 少陽對應暑氣
- 陽明對應燥氣
- 太陽對應寒氣
地的五行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源:
- 春屬木,主生長
- 夏屬火,主壯大
- 長夏屬土,主轉化
- 秋屬金,主收斂
- 冬屬水,主潛藏
天分五氣(若將熱分為暑、火則成六氣),地分五行(火分君火、相火亦為六),兩者表述不同但原理相通。
天以陽氣助生發、陰氣助成長;地以陽氣主肅殺、陰氣主封藏。天地各有陰陽,故陽中含陰、陰中含陽。君火彰顯光明,相火固守其位。
一年之中,前半歲由天氣主導,陽升陰降,萬物生長;後半歲由地氣主導,陽降陰升,萬物收斂潛藏。天雖屬陽,但含陰氣(使氣下降);地雖屬陰,但含陽氣(使氣上升)。君火如離卦(陽中陰),居天位而生明;相火如坎卦(陰中陽),居地位而定序。
坎中陽氣上升化為木火,助長萬物;離中陰氣下降化為金水,助收斂潛藏。陰陽本互根,君相火實為一體。
要理解天地陰陽:天干屬陽主動,五運應天而動,故每五年循環輪轉(如甲己土運→乙庚金運→丙辛水運等);地支屬陰主靜,六氣應地而守,故每六年循環相會(如子午年少陰→醜未年太陰→寅申年少陽等)。天地動靜互相感召,上下陰陽交錯,變化由此而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