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5)

1. 六節臟象論(七十四)

應至而至,是為來氣平和。應至而不至,是為來氣不及。未應至而至,是為來氣有餘。

帝曰:至而不至,未至而至如何?岐伯曰:應則順,否則逆,逆則變生,變生則病。帝曰:善。請言其應。岐伯曰:物生其應也,氣脈其應也。以上二段,舊誤在「六微旨論」中,今移正也。

來氣愆時,人物必應之,應之則為順,不應則為逆,逆則變生而病作矣。天地人物,同氣相應,欲知其應,觀之萬物之發生,人身之氣脈,則知之矣。

帝曰:五運之始,如環無端,其太過不及何如?岐伯曰:五氣更立,各有所勝,盛虛之變,此其常也。

五運循環,氣化更改,何忽有此太過不及?緣五氣更立,各有所勝,勝者為盛,不勝者為虛,盛虛之變,此其常理,盛則太過,虛則不及,無足為怪也。

帝曰:大過不及奈何?岐伯曰:在經有也。帝曰:平氣何如?岐伯曰:無過者也。

太過不及之法,詳見「氣交變」、「五常政」論中,故曰在經有也。平氣無過,即至而至者和也。

帝曰:臟象何如?岐伯曰:肝者,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,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,此為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罷,音疲。

肝藏魂而主筋,罷極則傷筋力,故肝為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。爪者筋之餘,故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。肝為乙木,木旺於春,春時三陰方降,三陽方升,故為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

心者,生之本,神之處也,其華在面,其充在血脈,為陽中之太陽,通於夏氣。

心藏神而主脈,其德生長,故心為生之本,神之處也。面者宗脈所聚,故其華在面,其充在血脈。心為丁火,火旺於夏,夏時六陰全降,六陽全升,故為陽中之太陽,通於夏氣。

肺者,氣之本,魄之處也,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,為陰中之少陰,通於秋氣。

肺藏魄而統氣,故肺為氣之本,魄之處也。肺主皮而榮毛,故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。肺為辛金,金旺於秋,秋時三陽方降,三陰方升,故為陰中之少陰,通於秋氣。

腎者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,其華在發,其充在骨,為陰中之太陰,通於冬氣。

腎藏精而主藏,故腎者主蟄,為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腎主骨而榮發,故其華在發,其充在骨。腎為癸水,水旺於冬,冬時六陽全降,六陰全升,故為陰中之太陰,通於冬氣。

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轉味而入出者也,其華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此至陰之類,通於土氣。凡十一臟,取決於膽也。

脾藏營而主消磨水穀,故脾為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。胃者脾之腑,主盛受水穀,水穀消化,谷滓由大腸小腸而下,水滓由三焦膀胱而下,是皆名曰器,能消化水穀糟粕,運轉五味,入於上口而出於下竅者也。脾主肌肉,開竅於口,口唇者,肌肉之本,故其華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。

白話文:

六節臟象論(七十四)

氣候按照時令到來,稱為「來氣平和」;應該到卻未到,稱為「來氣不足」;未到時令卻提前到來,稱為「來氣過盛」。黃帝問:「氣候該到卻未到,或不該到卻提前到,會如何?」岐伯答:「符合時令為順,不符為逆,逆則會產生變化,變化則引發疾病。」黃帝說:「請說明順應的表現。」岐伯解釋:「可觀察萬物的生長狀態與人體的氣脈反應。」這兩段原誤載於《六微旨論》,現予修正。

氣候失常時,人與萬物必有相應反應。順應則為常態,不順則為異常,異常則變化叢生、疾病發作。天地萬物氣息相通,若要觀察其相應,只需看自然界生發與人體氣脈變化即可。

黃帝問:「五運循環無端,為何會有過盛或不足?」岐伯回答:「五氣交替主導,各有所勝,盛衰變化本是常理。」五運輪轉中,氣化更迭本應均衡,但五氣各自當令時,強勢者為盛,弱勢者為虛,盛衰變化實屬正常——盛則過度,虛則不足,不足為奇。

黃帝追問:「過盛與不足的具體表現?」岐伯答:「經典中已有記載(見《氣交變》《五常政》)。」黃帝再問:「平和之氣呢?」岐伯解釋:「即無過無不及,按時而至的均衡狀態。」

關於臟腑功能:

  • 是生命的根本,藏神之所,精華顯於面色,功能充實於血脈,屬「陽中之太陽」,與夏氣相通。心主生長,面部匯聚血脈,夏季陰盡陽盛,故心屬太陽。
  • 是氣的根本,藏魄之所,精華顯於毛髮,功能充實於皮膚,屬「陰中之少陰」,與秋氣相通。肺統御氣機,皮毛受其滋養,秋季陽消陰長,故肺屬少陰。
  • 主閉藏,是封存精氣的根本,精華顯於頭髮,功能充實於骨骼,屬「陰中之太陰」,與冬氣相通。腎主骨,頭髮為骨之餘,冬季陽盡陰盛,故腎屬太陰。

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是儲存與轉化食物的器官,負責消化糟粕、運轉五味,精華顯於口唇四周,功能充實於肌肉,屬「至陰」之類,與土氣相通。脾主消化吸收,胃容納水穀,腸道排出渣滓,三焦膀胱代謝水液,肌肉與口唇反映其狀態。人體十一臟腑的功能調節,皆取決於膽的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