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3)
卷十 (3)
1. 六節臟象論(七十四)
土圭測景之法,表長八尺,圭長一尺五寸,立表於四方之中,冬至之日,表景長一丈三尺,夏至之日,表景長一尺五寸。夏至為一年之中,嵩山為四方之中,立表於此,以土圭量其日景,正長一尺五寸,與度相合,所以准四時之節序,正八方之氣候也。
自此以南,則景短而多暑(南方去日近,故景短而偏熱),自此以北,則景長而多寒(北方去日遠,故景長而偏寒),自此以東,則景夕而多風(東方日在其西,故雖午中而景如日夕之東傾),自此以西,則景朝而多陰(西方日在其東,故雖午中而景如日朝之西斜),皆非中也,惟表正於中,則節序均而氣候得矣。一歲之內,天氣盈餘,推之於終,以置閏月,即上文氣余盈閏之法也。
始、中、終皆得其法,則歷數明而天度畢矣。
帝曰:余已聞天度矣,願聞氣數何以合之?岐伯曰:天以六六為節,地以九九制會,天有十日,日六竟而周甲,甲六復而終歲,三百六十日法也。
天有十日,謂天干也,天干紀日,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,凡十日。干支相錯,凡六十日,天干六竟,正六十日,而六甲之數周。六甲六復,正六六三百六十日,而一歲之數終,是一歲之日法也。
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,其在九州九竅,皆通乎天氣。其生五,其氣三,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。
自古人物之生,悉通於天,以其生之本,本於陰陽。陰陽者,天氣也,其在地則有九州,在人則有九竅,皆本此陰陽,則皆通乎天氣。陰陽以升降而化五行,以太少而化三氣(太陽陽明少陽為三陽,太陰少陰厥陰為三陰),是其生以五,其氣為三。以此三氣而成天,三氣而成地,三氣而成人,天地人雖殊,不過此三陰三陽而已。
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臟,故形臟四,神臟五,合為九臟以應之也。
三三為九,地以此分而為九野即九州也。人以此分為九臟。故人有形臟四,腦髓骨脈膽(義詳「五臟別論」),神臟五,肝心脾肺腎(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精,是謂五神),合為九臟以應之,是天地人氣數相合之妙也。(上文帝問氣數何以合之?此答其義)
帝曰: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,夫子言積氣盈閏,願聞何謂氣?請夫子發蒙解惑焉。岐伯曰:此上帝所秘,先師傳之也。帝曰:請遂聞之。
上帝,天帝。先師,僦貸季。
岐伯曰:五日謂之候,三候謂之氣。六氣謂之時。四時謂之歲,而各從其主治焉。
一年節序,五日而候變,故五日謂之候。三候而氣改,故三候謂之氣,六氣而時更,故六氣謂之時,四時而歲成,故四時謂之歲。五行相代,各從其主治之時以為氣令,寒暑溫涼所以殊也。(春夏秋冬,五氣主治,義詳「臟氣法時論」中)
白話文:
六節臟象論(七十四)
測量日影的方法是:立一根八尺高的表桿,配合長一尺五寸的土圭。將表桿立在四方的中心位置。冬至時,日影長一丈三尺;夏至時,日影正好一尺五寸。夏至是一年的中點,而嵩山是四方的中心。在此立表測量日影,長度與土圭相符,因此能準確判定四時的節氣變化,調整八方的氣候規律。
從此地往南,日影短且炎熱(南方離太陽近,故日影短而較熱);往北則日影長且寒冷(北方離太陽遠,故日影長而偏寒);往東雖在正午,日影卻像傍晚般向東傾斜,且多風;往西雖在正午,日影卻如早晨般向西斜照,且多陰。這些地方都不居中,唯有日影端正處於中心,節氣才能均衡,氣候才能合宜。一年中的天數有盈餘,累積至年末便置閏月,即前文所說「氣盈置閏」的方法。
若起始、中間、終末皆遵循此法,曆法便能明確,天體運行的規律也得以完備。
黃帝問:「我已明白天度,想請教氣數如何與之相合?」岐伯答:「天以六六為節律,地以九九為準則。天干有十,循環六次成六十日(一甲子),六甲循環便是一年三百六十日,這是曆法的基礎。」
自古以來,生命與天相通,根本在陰陽。陰陽體現在大地的九州和人體的九竅,皆與天氣相應。陰陽化生五行(木火土金水),分化為三氣(三陽、三陰)。三氣形成天、地、人,三者雖異,皆不離三陰三陽之理。
三氣相乘為九,大地分為九野(九州),人體對應九臟:形臟四(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),神臟五(肝藏魂、心藏神、脾藏意、肺藏魄、腎藏精),合為九臟以呼應天地,展現氣數相合的奧妙。
黃帝問:「六六、九九之理已明,但『積氣盈閏』的『氣』指什麼?」岐伯答:「此為天帝所秘,由先師僦貸季傳授。」
岐伯解釋:「五日稱『候』,三候(十五日)為一『氣』,六氣(九十日)為一『時』,四時成一歲。五行輪流主導時令,形成寒暑溫涼的變化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