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2)

1. 六節臟象論(七十四)

冬至以後,天氣自北而東會,夏至以後,天氣自南而西行。日月自南而東會,是以星家以天為順行,日月為逆行,不知乃進退遲速之不同,非有逆順之殊也。

周天二十八宿,宿三十六分,共計一千零八分。房至畢,十四宿,為陽,昴至心,十四宿,為陰,陽主晝,陰主夜。一日十二時,漏水下百刻,以分晝夜。春秋二分,日晝行地上五十刻,計五百零四分,夜行地下五十刻,計五百零四分。自春分以後,晝漸長,夜漸短,至夏至午半,晝五十九刻,計五百九十四分有奇,夜四十一刻,計四百一十三分有奇。

自秋分以後,晝漸短,夜漸長,至冬至子半,晝四十一刻,計四百一十三分有奇,夜五十九刻,計五百九十四分有奇。是行有分紀也。

天周一百八萬里,人一息天行八十里,晝夜百刻,一萬三千五百息,日行一千零八分,天周一百八萬里。日行不及天,歲退一周,月行不及日,月退一周。是周有道理也。

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,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,積氣余而盈閏矣。

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日行不及天,日退一度,積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,乃退一周,而與天會。一歲三百六十日,天氣常盈五日二十五刻之度。月行又不及日,一日較天退十三度有奇,較日退十二度有奇,積二十九日五十三刻零,乃退一周,而與日會。一歲三百六十日,月行又縮五日六十三刻之度,則一歲止得三百五十四日三十七刻。

一歲十二月,一月三十日,分之不足,是六大六小。天氣所盈,一年十日零八十八刻,是以三年一閏。以三歲計之,合得三十二日六十四刻,一閏而不盡。以五歲計之,合得五十四日四十刻,再閏而未足。積十九年,合得二百六日又七十二刻,二十九日五十三刻為一月,共計七月,七閏時刻不差,是謂一章也。

立端於始,表正於中,推余於終,而天度畢矣。

天氣始於甲,地氣始於子,自上古甲子推至本年冬至子半,一歲節氣,皆自此始,立端於此,以次推之,是曆法之原也。

《周禮》:大司空之職,立土圭,正日景,以求地中。日南則景短多暑,日北則景長多寒,日東則景夕多風,日西則景朝多陰。周公營洛,置五表,潁川陽城置中表,中表東西南北各千里置四表,即其法也。

蓋子午卯酉,為天地四方,南北二極,正當子午之線,是謂天樞。北極出天三十六度,南極入地三十六度,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有奇。赤道居其中,去兩極各九十一度有奇。冬至日行赤道之南二十四度,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有奇,其景最長,其時晝行地上一百四十六度余,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余,故夜長而晝短。

夏至日行赤道之北二十四度,去北極六十七度余有奇,其景最短,其時晝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余,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余,故夜短而晝長。春秋二分,日行於赤道之中,度在兩極遠近之介,景居二至長短之交,故晝夜平。

白話文:

六節臟象論(七十四)

冬至過後,天之氣由北方轉向東方聚會;夏至過後,天之氣由南方轉向西方運行。太陽和月亮從南方向東方聚會,因此占星家認為天體是順行,日月是逆行,但實際上這只是運行快慢的差異,並非方向上的順逆之別。

周天分為二十八宿,每宿三十六分,共計一千零八分。從房宿到畢宿共十四宿屬陽,昴宿到心宿共十四宿屬陰。陽主導白天,陰主導夜晚。一天分為十二時辰,以漏壺滴水百刻來劃分晝夜。春分和秋分時,太陽在地上運行五十刻(共五百零四分),在地下運行五十刻(共五百零四分)。春分過後,白晝漸長,夜晚漸短,到夏至正午時,白晝五十九刻(五百九十四分多),夜晚四十一刻(四百一十三分多)。

秋分過後,白晝漸短,夜晚漸長,到冬至子夜時,白晝四十一刻(四百一十三分多),夜晚五十九刻(五百九十四分多)。這便是天體運行的分界規律。

天體周長一百零八萬里,人一呼一吸之間天行八十里,一晝夜百刻共一萬三千五百息,太陽運行一千零八分,天體周長仍為一百零八萬里。太陽運行不及天體完整一周,因此每年退行一周;月亮運行不及太陽,因此每月退行一周。這便是周天運行的道理。

太陽每日運行一度,月亮每日運行十三度多,因此累積大小月共三百六十五天形成一年,多餘的氣數則累積為閏月。

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,太陽每日運行不及天體完整一度,積累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後便退行一周,與天體重新會合。一年三百六十日,天之氣常多出五日二十五刻的度數。月亮又不及太陽運行,每日較天體退行十三度多,較太陽退行十二度多,積累二十九日五十三刻多便退行一周,與太陽會合。一年三百六十日,月亮運行又減少五日六十三刻的度數,因此一年實際只有三百五十四日三十七刻。

一年十二月,若每月定為三十日則不足,故有大月小月之分。天之氣每年多出十日八十八刻,因此每三年一閏。以三年計算,共多出三十二日六十四刻,一閏後仍有餘數;以五年計算,共多出五十四日四十刻,再閏一次仍不足。累積十九年,共多出二百零六日又七十二刻,以二十九日五十三刻為一月,共得七個月,七次閏月分毫不差,這稱為「一章」。

確立起始點,校正中點,推算剩餘部分,如此天體的運行規律便完整呈現。

天之氣始於甲,地之氣始於子,從上古甲子年推至本年冬至子夜,一年的節氣皆由此開始。以此為基準逐步推算,便是曆法的根源。

《周禮》記載:大司空的職責是樹立土圭,測量日影以求地之正中。太陽偏南則日影短而炎熱,偏北則日影長而寒冷,偏東則傍晚多風,偏西則清晨多陰。周公營建洛邑時,設置五表,其中潁川陽城為中表,中表東西南北各千里再設四表,此法沿用至今。

子、午、卯、酉代表天地四方,南北兩極正對子午線,稱為「天樞」。北極高出天際三十六度,南極低入地面三十六度,兩極相距一百八十二度半多。赤道位於中間,距離兩極各九十一度多。冬至時太陽運行於赤道以南二十四度,距離北極一百一十五度多,此時日影最長,白晝在地上運行一百四十六度多,夜晚在地下運行二百一十九度多,因此夜長晝短。

夏至時太陽運行於赤道以北二十四度,距離北極六十七度多,此時日影最短,白晝在地上運行二百一十九度多,夜晚在地下運行一百四十六度多,因此夜短晝長。春分秋分時,太陽運行於赤道正中,距離兩極遠近相當,日影長短介於冬至夏至之間,因此晝夜平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