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1)
卷十 (1)
1. 卷十
2. 運氣
3. 六節臟象論(七十四)
黃帝問曰:余聞天以六六之節,以成一歲,人以九九制會,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,以為天地久矣,不知其所謂也?
問義詳下文。
岐伯對曰:昭乎哉問也!請遂言之。夫六六之節,九九制會者,所以正天之度,氣之數也。
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一歲六六三百六十日,是為六六之節。其法原於黃鐘之管,黃鐘之管九寸,一寸九分,九九八十一分,三分損益,上下相生,律度衡量,莫不由之,是為九九制會。以九九之數,推六六之節,所以正周天之度,測四季之數也。
天度者,所以制日月之行也。氣數者,所以紀化生之用也。
日月運行,不離宿度,故以天度制日月之行。陰陽化生,不離氣數,故以氣數紀化生之用。
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,行有分紀,周有道理。
天圓在外,動而不息,是為陽,地方居中,靜而不遷,是為陰。陽氣外光則為日,陰精內明則為月。日月旋運,循環不息,其行則有分紀,其周則有道理。
蓋地居天中,天象渾圓,圍包地外,半在地上,半在地下。周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子午為經,卯酉為緯,朝則東昇,暮則西降,日一小周,歲一大周,遍歷十二辰次,終而復始。
天象杳茫,無跡可尋,而鬥綱所指,每月一辰,是即天氣之所在也。正月指寅(北極七星,其一曰魁,其五曰衡,其七曰杓,三星謂之鬥綱。正月建寅,黃昏杓指寅,夜半衡指寅,平旦魁指寅。余月皆如此),二月指卯,三月指辰,四月指已,五月指午,六月指未,七月指申,八月指酉,九月指戌,十月指亥,十一月指子,十二月指醜。天氣在卯則為春,在午則為夏,在酉則為秋,在子則為冬,四時八節,於此分焉。
日月隨天升降,亦是同行。但天行速,日一周天而過日一度,日行遲,日一周天而少天一度,則天日益進,日日益退。自冬至子半,積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(二十五刻),日退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而與天會於子位。月行尤遲,日一周而少天十三度有奇,少日十二度有奇,則日日益進,月日益退。
自上月所會辰次,積二十九日有奇,月退一周天,而與日會於下月辰次。故仲冬鬥建在子,日月會於星紀(鬥宿醜宮),季冬鬥建在醜,日月會於玄枵(女宿子宮),孟春鬥建在寅,日月會於娵訾(室宿亥宮),仲春鬥建在卯,日月會於降婁(奎宿戌宮),季春鬥建在辰,日月會於大梁(胃宿酉宮),孟夏鬥建在巳,日月會於實沉(畢宿申宮),仲夏鬥建在午,日月會於鶉首(井宿未宮),季夏鬥建在未,日月會於鶉火(柳宿午宮),孟秋鬥建在申,日月會於鶉尾(翼宿巳宮),仲秋鬥建在酉,日月會於壽星(角宿辰宮),季秋鬥建在戌,日月會於大火(房宿卯宮),孟冬鬥建在亥,日月會於析木(尾宿寅宮),仲冬鬥建又臨子位,復交冬至,是一年周天之度也。
白話文:
六節臟象論(七十四)
黃帝問道:我聽說天以「六六」為節律,形成一年;人以「九九」為機制,推算人體也有三百六十五個節點,與天地的運作相應。但我不明白這具體是指什麼?
岐伯回答:這問題很深刻!讓我詳細說明。「六六之節」與「九九制會」,是用來確定周天的度數和陰陽之氣的變化規律的。
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,一年以六六計算為三百六十日,這就是「六六之節」。此法的根源來自黃鐘律管,律管長九寸,每寸分九分,共八十一分,透過三分損益法上下推算,音律、度量、衡制皆由此衍生,此為「九九制會」。用九九之數推算六六節律,目的是校正周天度數,測量四季的氣候變化。
「天度」用來規範日月的運行,「氣數」則記錄萬物化生的規律。日月運行不脫離星宿的軌跡,故以天度制約;陰陽化生離不開氣的變化,故以氣數標記。
天屬陽,地屬陰;日屬陽,月屬陰。它們的運行有明確規律,循環有固定法則。天圓在外,永恆轉動屬陽;地方居中,靜止不動屬陰。陽氣發散為日光,陰精內斂為月光。日月運轉不息,運行有分段,週期有道理。
地居天中央,天體渾圓包覆大地,一半在地平線上,一半在下。周天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,以子午為經線,卯酉為緯線。太陽早晨東升、傍晚西落,每日一小循環,一年一大循環,遍歷十二辰次後重新開始。
天象無形,但可透過北斗七星所指的方位推測天氣所在:正月指寅位,二月指卯,依此類推至十二月指醜位。天氣在卯為春季,在午為夏季,在酉為秋季,在子為冬季,四季八節由此劃分。
日月隨天運行,但速度不同:天行最快,每日超過太陽一度;日行較慢,每日比天少一度。因此天不斷前進,太陽逐步退行。從冬至子時開始,經過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,太陽退行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後,再度與天會合於子位。月亮更慢,每天比天少十三度多、比太陽少十二度多,導致太陽前進、月亮退行。
前一次日月相會後,經過約二十九日,月亮退行一周天,再度與太陽相會於下一個辰次。例如:
- 仲冬鬥柄指子,日月會於星紀(醜宮);
- 季冬指醜,會於玄枵(子宮);
- 孟春指寅,會於娵訾(亥宮)……依此循環至仲冬重回子位,完成一年周天度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