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13)
卷九 (13)
1. 解精微論(七十三)
涕者,腦也,腦者,陰也,髓者,骨之充也,腦髓涕唾,哭泣悲哀,水所由行,故腦滲為涕。志者,骨之主也,水流而涕從之者,其行類也。夫涕之與泣者,譬如人之兄弟,急則俱死,生則俱生,其志以神悲,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。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,所屬之類也。
涕者,肺氣熏蒸,腦液之所流溢也,腦者,腎陰所凝,髓之海也,腎主骨髓,髓者,骨之充也,腦髓為涕唾之源,哭泣悲哀,是水所由行,故腦滲為涕,自鼻而下。志者,骨之主也(主宰),志悲水流而涕從之者,其行類也。夫涕之與泣者,同屬於腎,譬如人之兄弟,急則俱死,生則俱生,其志以神悲(為神所使),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。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,所屬之類同故也。
(腦髓涕唾三句,舊誤在「示從容論」)
雷公曰:大矣。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,若出而少,涕不從之,何也?帝曰:夫泣不出者,哭不悲也,不泣者,神不慈也,神不慈則志不悲,陰陽相持,泣安能獨來!夫志悲者惋,惋則沖陰,沖陰則志去目,志去則神不守精,精神去目,涕泣出也。且子獨不念夫經言乎,厥則目無所見。
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,陰氣並於下,陽並於上,則火獨光也,陰並於下,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,夫一水不勝五火,故目視盲。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,夫風之中目也,陽氣內守於精,是火氣燔目,故見風則泣下也。有以比之,夫疾風生,乃能雨,此之類也。
泣不出者,是其哭不悲也,其不泣者,是其神不慈也,神不慈則志不悲,神志無慈悲之意,則陰陽相持,水液不得上溢,泣安能獨來!夫志者,痛切哀惋,哀惋之極,則沖其陰液,泛衍而上,沖陰則志去於目,失其封藏之令,志去則神不守精,亦去於目,精神皆去於目,陰陽不復相持,液道開張,於是涕泣出也。
且子獨不念夫經言乎,經言有曰厥則目無所見(「生氣通天論」: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,目盲不可以視,耳閉不可以聽)。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,陰氣並於下,陽並於上,則無微陰以濟之,而火獨光也,陰並於下,則無微陽以濟之,而足寒,足寒則水泛土濕,乙木鬱遏,而生脹滿也,夫一水不勝五火,五火上炎,而無水精之內凝,則光散而明失矣,故目視盲,人之傷心痛哭而昏迷厥冷者,正此義也。
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者,以夫風之中於目也,皮毛斂閉,郁其經陽,陽氣內守於精,而生裡熱,是火氣內燔於目中,亦陽並於上,五火獨光之例也,熱蒸淚流,故見風則泣下也。有以比之,夫疾風先生,乃能雨下,此之類也。
白話文:
解精微論(七十三)
鼻涕屬於腦的範疇,腦屬陰,骨髓是充養骨骼的物質。腦髓與鼻涕、唾液相關,當人因悲傷哭泣時,體液運行受到影響,因此腦中滲出的液體形成鼻涕。「志」是骨骼的主宰,當情緒悲傷導致體液流動時,鼻涕便隨之產生,這與水的流動原理相似。
鼻涕與眼淚猶如兄弟,危急時一同消亡,生存時一同存在。當心神因哀傷而觸動,鼻涕與眼淚便同時流出且不受控制。這是因為它們同屬一類,互相伴隨。
鼻涕由肺氣蒸化、腦液流溢而成。腦為腎陰凝聚之處,是髓海所在,腎主骨骼,骨髓則充養骨骼。腦髓是鼻涕與唾液的源頭,哭泣悲傷時,體液運行失常,因此腦液滲出形成鼻涕,從鼻腔流下。
若有人哭泣卻無淚水,或淚少且無鼻涕伴隨,這是因為其哭泣並非真正悲切,或心神缺乏慈悲。心神無慈悲之意,則情緒不悲傷,陰陽相互牽制,淚水便難以獨自產生。當悲痛至極,陰液被激發上衝,導致「志」離開眼睛,心神不守精氣,精氣脫離眼部,鼻涕與眼淚才會一同流出。
經典中提及,若人體內氣機逆亂(厥症),陽氣聚於上部,陰氣沈於下部,陽氣獨盛如同火光,陰氣在下則足部寒冷,進而引發脹滿。因「一水不勝五火」,水火失衡,眼睛失去濡養而視物不清。
受風吹襲而淚流不止,是因風邪侵襲眼部,陽氣內鬱化熱,火氣燔灼目睛,如同陽氣上亢的「五火獨光」狀態,熱迫使淚液外流。這好比狂風驟起後降雨,是相同道理。
哭泣無淚者,是因情感不真切;完全不流淚者,是心神缺乏悲憫。若神志無感,陰陽互相掣肘,體液無法上溢,淚水自然無法產生。反之,極度哀痛時,陰液上衝,志與神離目,精氣外洩,淚涕才會湧出。
厥症導致陽氣上逆、陰氣下沈,上部獨火無陰調和,下部寒凝無陽溫煦,足寒生脹。五火熾盛壓制陰水,目中無津濡養,視力喪失。同理,劇烈悲慟致昏厥,亦是此機理。
迎風流淚是因風邪閉鬱體表陽氣,陽熱內燔目中,五火獨熾,熱蒸淚溢,如同風疾引發降雨一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