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2)

1. 解精微論(七十三)

黃帝坐明堂,雷公請曰:臣受業傳之行教,以經論從容,形法陰陽,刺灸湯藥,所茲行治。人之形體,有賢不肖,所從群下,通使臨事,以適道術,未必能十全。若先言悲哀喜怒,燥濕寒暑,陰陽婦女,卑賤富貴,謹聞命矣,請問其所以然者。有毚愚樸陋之間,不在經者,欲聞其狀。

臣受業傳之行教於世,以經論從容,形法陰陽,刺灸湯藥之屬,所茲行治。但以人之形體秉賦不同,有賢與不肖之分,若以所從群下諸輩,通使臨事,以適道術,恐未必能十全,緣天資不肖,不解其所以然也。若先時所言悲哀喜怒,燥濕寒暑,陰陽婦女,卑賤富貴,如「疏五過」、「徵四失」諸篇之論,謹聞命矣,請問其所以然者。有毚愚樸陋之問,不在經者,欲聞其狀。

帝曰:大矣。公請問:哭泣而淚不出者,若出而少涕,其故何也?帝曰:在經有也。復問:不知水所從生?涕所從出也?帝曰:若問此者,無益於治也,工之所知,道之所生也。

大矣,大其問也。在經有者,《靈樞·口問》也。

夫心者,五臟之專精也,目者,其竅也,華色者,其榮也,是以人有得也,則氣和於目,有亡,憂知於色。悲哀則泣下,泣下水所由生。水宗者,積水也,積水者,至陰也,至陰者,腎之精也。水之所以不出者,是精持之也,輔之裹之,故水不行也。

心者,君主之官,是五臟之專精也。心神升露,上開孔竅,以為出入遊行之門,目者,是其竅也,目中之華色者,是其榮光也。蓋心屬火,火清則上光,竅開而光露,故無幽不照。肝竅於目者,肝木乃心火之母。肝藏魂,心藏神,魂猶半暗,神則全明。魂者,神之初氣,明之根原,而非光所發露也。

神通於目,光華為色,是以人有所得,其和氣達於目,有所亡,其憂象知於色。心動而神移,神移而色變,心藏之而目泄焉,此非人力所掩飾也。人之悲哀則泣從目下,泣下是水所由生。水有宗原,水之宗者,積水也,積水者,至陰也,至陰者,腎之精也。精主蟄藏,水之所以不出者,是精持之也,輔之裹之,藏而不泄,故水不行也。

夫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,水火相感,神志俱悲,是以目之水生也,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,志與心共湊於目也。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而志獨悲,故泣出也。

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,腎藏志,心藏神,神以至陽而根發於腎,志者,陽神之祖氣也。神與志,本是一氣,水火相感,神志俱悲,是以目之水生也,故諺云心悲名曰志悲,以志與心共湊於目也。是心志俱悲則神氣傳於心,精上傳於志,志與心共湊於目,故泣出也。蓋腎主五液,入肝為淚,肝木上生心火,開竅於目,腎液之得至於目者,由肝木而上達也。

白話文:

【解精微論(七十三)】

黃帝在明堂中,雷公請教說:我繼承先師的醫術並傳授於世,根據經典理論從容施治,通過形體觀察、陰陽辯證,運用針刺、艾灸、湯藥等方法為人治病。但人的體質稟賦有優劣之分,對於資質平庸的弟子,即使讓他們依照醫道行事,也未必能十全。先前聽您教誨過關於悲喜哀怒、燥濕寒暑、陰陽男女、貴賤貧富等道理(如《疏五過》《徵四失》等篇章內容),我已謹記於心。現在想請教這些現象背後更深層的原理,特別是那些經典中未詳述、看似粗淺卻關乎本質的問題。

黃帝贊許道:這問題很有深度!你問的是哭泣時無淚,或流淚少涕的情況吧?這在《靈樞·口問》篇已有記載。(雷公追問:)但我不明白淚水的生成源頭與涕液的產生途徑。(黃帝說:)這類問題雖對治療無直接幫助,卻是醫者應知的根本原理。

(黃帝解釋道:) 心為五臟精微所聚之主宰,目是其外竅,面色是其光華顯現。因此人逢喜事時,和悅之氣會顯露於目光;遭遇失意時,憂鬱之色便浮現面容。悲痛時流淚的生理機制是:淚液屬於"水宗"——即人體水液的根本,源於至陰之臟的腎精。正常情況下腎精固攝水液(淚不外流),因其具有封藏裹挾之性。

心神如同君主,通過雙目這扇"窗戶"展現光彩(心屬火,火清則目明)。肝開竅於目(肝木生心火),藏魂;心藏神——魂為神之根基,神為光明之展現。內心活動皆會通過眼神表情自然流露,非人力可偽飾。

淚液生成原理在於:腎精化志(水之精),心神為火之精。當神志交感共感悲慟時(即俗謂"心悲實為志悲"),便會上傳於目。具體而言:腎主五液,其液入肝化為淚;肝木上承心火,開竅於目,因此腎液需經肝系上達目竅,形成淚液。這就是悲痛時神氣傳心、腎精傳志,共同作用於雙目而垂淚的機理。